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蓓婧 《重庆医学》2015,(4):534-53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创伤暴露后大约有10%的患者随后会发展为PTSD。PTSD的诊断基于事件发生后出现的三类症状:(1)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包括事件的侵入性回忆和噩梦;(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整体反应麻木;(3)警觉性增强,包括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诊断 PTSD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并且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扰和损害。PTSD的发生率日趋增加,研究PTSD的发病机制及如何预防PTSD成为当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为早期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舟曲县的592名学生进行儿童自我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调查.结果 PTSD筛查阳性组共有45人,占总人数的7.60%,其中男生15人(占2.53%),女生30人(占5.07%);男女生在心理弹性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TSD筛查阳性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PTSD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 心理弹性可作为PTSD发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以闯入性创伤情感记忆、高警觉性和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失眠、夜间梦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周期性肢体运动四方面探讨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失眠是PTSD发生发展的有效预测因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PTSD患者失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夜间梦魇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哌唑嗪及意象排演治疗是治疗创伤后梦魇的有效方法。PTSD患者中OSA共病率超过40%。初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共病者PTSD症状。对PTSD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注重首先评估PTSD患者是否罹患失眠、OSA等睡眠障碍,再进一步明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认知治疗对洪灾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56位存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受灾居民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9人,对照组27人.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的形式,应用认知治疗技术,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周共3次的心理干预,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改版(IES-R)评价干预效果;对照组仅进行一般社会支持.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IES-R总分、闯入因子分及高警觉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回避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IES-R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IES-R总分、闯入因子、警觉性增高因子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回避因子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治疗有助于缓解洪灾后受灾居民的创伤后应激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 于2011年6月,选取汶川地震灾区便于调查的两所中学,随机选取20个班级共1123名初中生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反应指数修改版、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调查.结果 女生相比男生有较高的的抑郁[女(14.72 ±5.49)分,男(13.08 ±5.83)分]、焦虑得分[女(31.54 ±15.43)分,男(27.03±17.09)分];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有较高的PTGI[少数民族(59.97 ±14.06)分,汉族(57.71±15.06)分]、PTSD[(22.05±12.12)分,(19.42±12.78)分]、焦虑得分[(30.36±16.35)分,(28.01±16.39)分];父亲受教育程度高(高中及以上)的学生比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初中、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抑郁得分低、PTGI得分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PTGI总分与PTSD总分、麻木与回避、高警觉维度得分、抑郁得分、学校回避维度得分负相关(r=-0.074,-0.091,-0.075,-0.360,-0.088,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抑郁量表得分与PTG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负相关(β=-0.365,-0.332,-0.332,-0.315,-0.284,均P<0.05).结论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具有负性关系,不利于创伤后成长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安飞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9,(24):3169-3172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状况与其人格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人口学状况调查,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PTSD自评量表(PCL-C),对武警某部174名士兵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PTSD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症状和高警觉症状均有较高的发生率,PTSD的总检出率为5.42%; PTDS的发生与16PF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紧张性等因素呈正相关; PTSD的发生与人口学调查中的与是否为士官呈正相关.结论:抗震救灾部队某些人格特征与其发生PTSD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加强部队官兵的人格教育和塑造,对于增强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老年患者因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方法 脑卒中住院患者(GCS评分13~15)的47例,年龄60~79岁,应用前瞻性随访方法,对致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因素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脑卒中4~5周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为80.9%,心理、人格水平等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部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的正常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格N因子和SCL-90中的精神病性因子为其早期预测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普遍存在早期出现心理和人格变化等精神因素,应对及早给予心理辅助。  相似文献   

9.
PTSD是一种焦虑障碍,特征是暴露于能引起慢性痛苦的创伤性事件后至少1个月的重现性体验,持续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无视普通人群的反应,持续的过度警觉症状.这种情况经常慢性化且严重损害功能.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方法 药理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结论 药理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以使患者解除疾病困扰,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为预防和治疗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和提高白血病患儿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对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进行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与一般疾病患儿的差异。结果: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PTSD—SS总分及其5个维度包括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与一般疾病患儿比较,差异有统,(P〈0.01)计学意义。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受性别、家庭收入及负债状况的影响。结论: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高,疾病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5个月后青少年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中文版在地震发生5个月后对灾区56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以满足DSM-Ⅳ所规定的PTSD症状为标准,结果发现符合PTSD诊断的有85例,占总数的15.18%;(2)受灾青少年中表现最多的PTSD症状为"再体验"症状群中的"想起此事,内心就非常痛苦"和"高警觉"症状群中的"容易被突然的声音或动作吓得心惊肉跳",出现概率分别为50.71%和51.43%;(3)在PCL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上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05),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P>0.05),但年级的主效应显著(P<0.05).事后检验显示9年级[总分(40.24±10.37)分,再体验(12.48± 3.84)分,回避(15.30±4.93)分,过度唤起(12.46±3.83)分]学生得分上均高于7年级[总分(36.12± 13.41)分,再体验(11.42±4.70)分,回避(13.63±5.75)分,过度唤起(11.07±4.38)分]和8年级[总分(34.29±11.59)分,再体验(10.72±4.00)分,回避(12.95±4.98)分,过度唤起(10.62±4.13)分],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4)满足"再体验""回避""高警觉"部分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287人、166人、218和51.25%、29.64%、38.93%.以PCL 50分为划界分确定的人数为84人,占15%.结论 PTSD的发生率为15.18%,符合"再体验"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最大,超过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 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灾难后心理创伤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和精神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灾难后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ASD预测PTSD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回顾了ASD诊断预测PTSD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综述了ASD各种症状(分离、再体验、回避、唤起水平增高症状)对PTSD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模式和叙事特点等因素对PTSD的预测作用。总之,作者认为,以ASD诊断和ASD各种症状预测PTSD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地震灾后安置点人群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5.12地震灾后都江堰安置点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在地震灾害发生半年后,影响地震灾区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震后半年对都江堰灾区勤俭人家安置点内的人群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60名安置点居民。PTSD发生率为18.3%,抑郁发生率为21.6%;焦虑发生率19.7%;13.7%的人有自杀的念头,0.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自杀;PTSD中合并抑郁的占56.1%,PTSD中合并焦虑的占18.7%,抑郁中合并焦虑的有58.2%;抑郁量表总分、噩梦、焦虑量表总分可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结论地震灾区群众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三者之间共病率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对PTSD预测因素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促进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热带地区黎族与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讨血小板5-HT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30例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30例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HT的浓度,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小板5-HT的浓度为(120.56±118.05) ng/109,低于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浓度(271.43±181.66) ng/109,正常人浓度(350.58±169.19) ng/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黎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汉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及正常人回避、闯入、高警觉中存在着症状学差异,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5-HT功能低下可能与生化机制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民族差异与热带地区民族习惯、地位和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某市急诊护士面对医闹后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征,并分析其社会心理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蚌埠市8家医院经历过医闹的急诊护士9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民用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经历过医闹的急诊护士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急诊护士PCL-C得分17~64分,平均得分(35.68±13.26)分。PTSD阳性护士17名(18.48%),其中最常见的PTSD症状特征为高警觉,以入睡困难或浅眠较为多见。工作年限、职称、经历医闹种类、医闹频率、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不同的急诊护士PTSD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闹种类、医闹频率、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均为急诊护士PTS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急诊护士面对医闹后,最常见的PTSD症状特征为高警觉,且PTSD的发生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它以其发生率高、后果严重而引起了学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PTSD患者中经常发生并伴随多种躯体生理症状,使患者感觉到痛苦的体验。已有医学研究发现PTSD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增强。而且对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早期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变检测,对于预测PTSD也是有效的指标。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发友  李溥  陆耀宇  胡琨 《吉林医学》2013,34(7):1285-1288
目的:调查贵州省汉族与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急性创伤女性患者473例。按民族将其分汉族组244例和苗族组229例,采用埃森创伤问卷(ETI)、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进行评估,依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总体发病率比较:汉族组244例,确诊PTSD25例,发病率为10.24%;苗族229例,确诊PTSD48例,发病率为20.96%。两组患者PTS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ETI评分情况比较:苗族组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分离症状及PTSD总分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病程与发病率关系比较:苗族组各病程时间段PTSD发病率随病程延长无递减趋势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PTSD发病因素比较:汉族组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苗族组30~39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病程长的患者比病程短者易发病(P<0.01)。两组均为既往经历创伤事件较多者容易发病(P<0.01);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创伤程度、病程是患者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于汉族,在临床诊治中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黄海群  童静  张明  陈松芳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81-1982,1992
目的 评估多媒体宣教方式对急诊创伤患者精神心理健康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入选急诊创伤患者97例,分为实验组(EG,n=54)和对照组(NG,n=43)。EG组患者及家属均接受多媒体视频宣教,NG组接受护士提供的口头相关宣教。入选患者在入院时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在创伤事件后第4周随访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及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问卷;在创伤事件后第8周由精神科医生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诊断。分别比较2组患者出现回避麻木、过度警觉、焦虑、抑郁、躯体不适的发生率及PTSD诊断率高低。结果 12组患者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人口社会学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G组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较NG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度警觉症状发生率有下降(P<0.05);3EG组出现焦虑症状发生率下降显著(P<0.01)、抑郁症状及躯体不适症状发生率较NG组均有下降(P<0.05);4EG组临床PTSD诊断率较NG组有下降(P<0.05)。结论 多媒体宣教能显著改善急诊创伤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患者精神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震后的PTSD症状对灾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亲历过汶川地震的666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事件影响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评估个体的PTSD症状和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别对男女两组数据进行解析.结果 (1)受访高中生有666名(男313、女353),其中有151人(22.67%)的事件影响量表总体得分高于35分,为PTSD可疑者:女生为83人(占女生总数的23.51%),男生为68人(占男生总数的21.72%).(2)在女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侵入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呈正相关(r=0.101,P<0.05);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异性关系呈负相关(r=-0.123,P<0.05)、与父母的关系和情绪的稳定性呈正相关(r=0.126,P<0.05; r=0.181,P<0.01),结构方程模型中相应的路径系数为0.11~0.18,均P<0.05.(3)在男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回避症状与其自我评定的外貌、同性及异性关系、情绪、自我整体认知间存在正相关(r=0.152~0.221,均P<0.01);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与同性朋友和父母的关系、道德品行、情绪稳定性和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呈正相关(r=0.114~0.313,均P<0.05);侵入症状与同性关系、情绪和自我认知间的相关系数为r=0.111~0.234,均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回避与其异性关系间的路径系数为0.12;过度觉醒症状与自我评定的外貌、与异性和同性的关系、品行、情绪以及自我认知间的路径系数为0.11~0.31,均P<0.05.结论 灾区高中生中22.7%的个体有较为严重的PTSD症状.PTSD症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的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情绪、品行、自己感知到的外貌以及自我的整体评价等方面,而学业或体能两方面则不受PTSD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