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781例肝硬化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因的特点。方法对781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613例(78.49%),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31例(3.97%),81例(10.37%)同时存在HBV和HCV因素。主要HBV标志组合形式为HBsAg、抗-HBc、抗-HBe(36.31%)及HBsAg、抗-HBc、HBeAg(33.43%)。本组病人中132例(16.90%)合并肝癌,其中125例(94.7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80例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硬化病因构成比的逐年变化趋势,间接推断接种乙肝疫苗对肝硬化病因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及Child-Pugh分级的情况.结果:病因构成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99例(55.00%),酒精性肝硬化38例(21.11%),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24例(13.33%).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血81例(46.0%),感染52例(29.6%),肝功能分级B级90例(50.0%).结论: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肝)仍是我国肝硬化的最主要的病因,而酒精性和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仍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其次为感染,住院患者的肝功能多为B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6例缝康对照者外周血巾CD4+CD25+Treg的频率。结果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2.21±1.46)%,1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36±1.06)%,与6例健康对照组(9.86±1.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reg与CHB患者持续HBV感染密切相关,而是否参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莫让辉  李论  陆鹏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45-1746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重叠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的影响。方法对96例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艾滋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7(17.7%)倒,丙型病毒性肝炎76(79.16%)例,乙肝重叠丙肝3(3.12%)例,均为静脉共用针头吸毒患者。96例艾滋病合并乙、丙型病毒性肝炎中,大部分为轻度或肝功能正常患者,肝硬化发生率低。从有性接触或静脉共用针头吸毒开始到发病住院时间均超过6年以上。结论艾滋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远低于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易慢性化有关;当人体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后,相互之间对疾病的进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崔翔  刘玲兰 《肝博士》2022,(1):50-5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迅速攀升.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下简称为脂肪性肝炎)已成为门诊因肝酶升高就诊的首要病因.在临床上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炎经常合并出现,从而导致肝脏炎症迁延不愈,抗病毒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且与更差的预后密切相关,病情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中国北方地区肝硬化病因及其合并症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首次住院的肝硬化病人人口学信息及其合并症,以2年为一时间段,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肝硬化病因构成及合并症的变迁。结果12年间共12 948例肝硬化病人,其中男性8 937例(69.02%),女性4 011例(30.98%)。平均年龄(51.29±11.81)岁(7~93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及酒精性肝硬化以男性为主,而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药物性及非酒精脂肪性肝硬化以女性为主。住院肝硬化病人逐年增加,其病因构成变化:HBV相关肝硬化从86.72%降至78.65%(P<0.01),HCV相关肝硬化从8.07%升至19.27%(P<0.01)。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及不明原因肝硬化分别从7.68%至16.52%、2.65%至10.0%、0.72%至5.27%(P<0.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占3.76%(P<0.01)。腹水为最常见的合并症,占66.34%,单纯腹水、消化道出血构成比呈减少趋势,而2个以上合并症者呈增加趋势。结论住院肝硬化病人逐年增加,HCV相关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显著增加,HBV相关肝硬化减少。腹水、消化道出血仍为主要合并症,其构成比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岭地区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的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204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1565例(76.68%),酒精性肝硬化233例(11.42%),自身免疫性肝硬化52例(2.55%),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3例(3.09%),隐源性肝硬化55例(2.69%)。与2005—2009年相比,2010—2014年乙肝肝硬化所占比例由81.82%下降到72.78%,酒精性肝硬化所占比例由7.95%上升到14.04%,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所占比例由1.25%上升到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硬化并发症主要有原发性肝癌(22.29%)、自发性腹膜炎(18.47%)、上消化道出血(17.20%)、肝性脑病(6.66%)和肝肾综合征(2.01%)。结论本地区肝硬化病因以乙肝为主,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8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张平,张栩,孙花芬,胡建国,吴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并非少见。现就我院1990年12月~1992年12月收治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以下称乙肝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原因分析报...  相似文献   

9.
72例隐源性肝炎肝穿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肝穿活检肝组织病理,提高对隐源性肝炎的临床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 对72例隐源性肝炎穿刺活榆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快速石蜡连续切片,常规HE、Massorn染色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病理切片进行铜染色及糖原染色。结果 经病理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19例(26,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12例(16,7%),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4例(5.6%),假性肝炎3例(4,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例(2.8%),Willson’s病1例(1.4%),原因不明的31例(43.1%)。结论 “隐源性肝炎”中慢性乙型肝炎、NASH所占比率较高,对不明原因的肝损害患者行肝穿活检肝组织病理检查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王先安 《河北医学》2016,(4):582-586
目的:探究海南省陵水黎族地区县人民医院肝硬化患者病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在陵水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居住地址在陵水县并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病例完整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患者病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375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33例患者肝硬化病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62.13%),其次为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C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和并发症种类≥3是患者预后欠佳的危险因素.结论:海南省陵水县肝硬化患者以乙型肝病毒感染和酒精性肝炎最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乙型肝病毒感染监测和管理,有效控制饮酒,一旦确诊为肝硬化,应争取时间给予积极治疗,减缓患者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泰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泰安地区HBV患者,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37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5例,原发性肝癌26例。应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 IS A技术,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166例标本中,160例(96.39%)可检出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47例(28.31%),C基因型109例(65.66%),B+C混合基因型4例(2.4%);未检出A、D、E、F基因型。结论泰安地区HBV感染者中,HBV基因主要存在B、C、B+C型,不同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感染者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肝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基 《河北医学》2010,16(3):293-29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1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核苷类芗药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樗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周、4周、12周、24周、48周、96周时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14.76%、75.24%、92.38%、96.19、99.05%、95.24%、98.57%。疗程结束时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6.83%及21.95%,HBVDNA降到检测线以下分别为:7.62%、38.57%、52.86%、75.24%、95.24%、98.57%。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等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的患者肝损害的血清学改变特点。方法收集225例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丙肝病毒合并感染引起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穿病理标本;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CV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HBcAg免疫组化,HBVDNA、HCV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重度慢性肝炎患者:HBV/HCV合并感染的患者(B加C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与HCV单独感染(C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比HBV单独感染的患者(B组)低(P<0.05)。②非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三组的血清学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组与B加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相似(P>0.05),但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1)。④单独感染组发病的病程长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合并感染组长,与单纯感染组相比,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肝的时间要短(P<0.01)。结论在重度慢性肝炎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指标(AST、ALT、TB、DB)不能很好地反映肝内损害严重度。与单纯感染组相比,HBV与HCV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度肝炎的时间要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莱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莱芜地区HBV感染患者231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5例,原发性肝癌53例。应用双波长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 231例标本中,216例(91.14%)可检出基因型,在阳性结果中B基因型39例(18.06%),C基因型179例(82.87%),B+C混合基因型5例(2.31%),未检出非B非C基因型。结论莱芜地区HBV感染者中,HBV基因主要存在C型,不同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感染者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PAP法观察50例早、中期肝细胞癌(HCC)癌组织,癌外肝组织和40例慢性肝病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检出率与表达方式。HCC癌外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检出率分别为76%和30%,癌组织内相应的检出率为14%和6%;癌外肝组织HBAg的检出率、表达方式与慢性肝病患者基本相同,提示乙肝病毒(HBV)感染与HCC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还观察了HCC患者HBV感染的类型、癌外肝组织内HBAg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基因型在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转氨酶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63例就诊有HBV感染的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临床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HBV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的民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检测了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44例未获得有效的基因型数据。在检测出具体基因型的163例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25例占15.3%,HBV C基因型132例占81.0%,HBV B/C混合型6例占3.7%。HBV基因型之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疾病状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BV C型感染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ic 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HBV B型感染者。所有HBV C基因型患者中,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占的比例最高。患者ADA数值与HBV基因型的状态有明显关联,ADA值升高的患者,感染HBV B型病毒的可能性增加(P=0.044)。结论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 C型为主,HBV C型感染者的肝脏功能更容易受损,ADA数值较低,临床上易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的关系,为优化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山西地区12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反弹患者,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HBV基因型;采用巢式PCR-DNA测序法检测患者血清标本HBVDNA位点,观察是否存在rtA181V/rtN236T变异,并分析其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122例患者中B基因型7例占5.74%;C基因型115例,占94.26%;在性别上,B、C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型肝硬化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5);均发生了rtA181V和/或rtN236T位点变异。结论 C基因型可能与阿德福韦酯耐药变异及肝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