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伟  彭华保 《当代医学》2011,17(21):13-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危重组28例,非危重组32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统计分析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PLT低于非危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危重组FIB、AT-Ⅲ和PC降低,APTT、PT、TT和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激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0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来我院行骨折术患者,根据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是否正常分为A组(延长组)和B组(正常组),纳入同时间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骨折患者间,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时间(TT)、PT、APTT及血清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活性差异。结果:骨折组PT、APTT较正常组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APTT长于对B组,血浆D-D水平、AT-Ⅲ活性则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5d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T、APTT均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上升,术后3d各项指标均升至最高点,术后5d开始回落,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因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凝血系统改变,抗凝能力增强,纤溶亢进,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的凝血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为153例早产儿(27~36+6周),肺炎组为63例新生儿肺炎,窒息组为6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吸入组为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组为3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为健康足月新生儿28例。使用sysmexCA7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液样本凝血四项(APTT、PT、FIB、TT),分析各组指标显著差异性。结果新生儿早产组APTT、P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FIB、PLT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炎组APTT、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PL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FIB、PLT低于对照组,P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入组FIB低于对照组,TT、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同情况下,凝血四项均表现出差异性,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作出诊断并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凝血-纤维活性与血小板指标变化的关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12例先兆子痫患者(先兆子痫组又分轻、重度先兆子痫组)、54例妊娠妇女(妊娠组)以及37例非妊娠妇女(非妊娠组)的凝血-纤维活性和血小板的相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先兆子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凝血酶时间(TT)与轻度先兆子痫组和妊娠组相比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先兆子痫血小板计数(PLT)较妊娠组及非妊娠组明显减少(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增高(P〈0.01)。重度先兆子痫PLT、PDW与轻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先兆子痫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先兆子痫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指标远远超过妊娠妇女及非妊娠妇女,子痫前期患者的凝血-纤维活性平衡失调,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汪丽  李力  俞丽丽  唐淑英  王贤华  高家虹  陈静  林建华  林其德 《重庆医学》2007,36(13):1292-1293,1295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妊娠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6例正常孕妇和2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检测.结果 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PTT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值在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孕组的TT检测结果较前三组明显缩短(P<0.05);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孕期增加有不断下降的趋势(P<0.01);而妊娠组的D-D、Fg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g在孕早、中期无明显变化(P>0.05),孕晚期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在孕早、中、晚期不断升高(P<0.01).结论 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孕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对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7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严重脓毒症组30例,比较所有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数量及血小板(PLT)计数变化情况。结果:小儿脓毒症患者急性期APTT、D-D明显高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T-Ⅲ及PLT也低于恢复期,比较差异明显,(P0.01);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D-D也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T-Ⅲ、PLT高于严重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易栓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与D-二聚体(D-D)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方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90例易栓症深静脉血栓(DVT)重度组22例、DVT轻度组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重度组25例和ATCI轻度组23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与D-D水平.结果 DVT重度组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的AT-Ⅲ、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ATCI重度组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的AT-Ⅲ、D-D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DVT(重、轻)组、ATCI(重、轻)组的AT-Ⅲ与D-D水平呈负相关(r=-0.892、-0.363、-0.712、-0.355,均P<0.05).DVT(重、轻)组、ATCI(重、轻)组及对照组之间的AT-Ⅲ/D-D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AT-Ⅲ与D-D水平变化是评价易栓症病变及发生栓塞的敏感指标.AT-Ⅲ越低、D-D越高易栓症的风险程度就越大,D-D/AT-Ⅲ比值对易栓症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学》2015,36(10):1216-12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 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 PCT 水平分为 PCT <2.00 ng/ mL 组和 PCT≥2.00 ng/ 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 TT 、PT、APTT延长(P <0.05),PCT、DD、FIB水平升高(P <0.05),AT-Ⅲ和 PLT 水平降低(P <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 PLT水平降低(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两组 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CT <2.00 ng/ mL组比较,PCT≥2.00 ng/ mL组的患儿 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 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7例肺炎合并SIRS患儿分为单纯SIRS组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以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单纯SIRS组和MODS组AT-Ⅲ活性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组APTT和门延长,Fg和Plt减少,与单纯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肺炎合并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及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冠脉微循环相关指标差异、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b及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酶原(Fi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4、24小时ST段下降幅度、AUC大于对照组,QTd间期短于对照组,PI强于对照组,到达酶峰时间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4h观察组TT、PT、APTT、Fb长于对照组,血清D-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ig、AT-Ⅲ、PC和PL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和凝血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缺血心肌血流供应的恢复,减少心肌损伤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患者中血浆抗凝血酶III活性(AT-III)、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含量,探讨其四项指标在急性脑梗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者94例,对照组65例,采用发色底物方法、凝固法、凝血酶比浊法分别进行检测分析AT、PT、APTT、Fg。结果脑梗患者血浆AT-III活性为84.2±13.9%,对照组为96.9±11.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Fg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观察血浆AT活性有助于急性脑梗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谭少宏  黄鸿萍 《广西医学》2014,(12):1725-1727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血内皮素(E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方法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其中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ET、D-D、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各组间ET、D-D、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泻程度越重,ET、D-D、FBG水平越高(P〈0.01);各组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血ET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P〈0.01),D-D水平与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型腹泻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的产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产后大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本院临产产妇183例,另选取非孕产妇1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出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和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及孕产妇组内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结果 PT、TT、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Fg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了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g、DD及AT-Ⅲ与未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g≥7.00g/L来诊断产后大出血,其阳性预测值是87.5%,阴性预测值是82.3%;以AT-Ⅲ≤205mg/L,其阳性预测值是85.7%,阴性预测值是82.0%;而以DD≥650mg/L,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是100%。结论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非孕产妇相比有显著差别,根据产前监测Fg、DD及AT-Ⅲ的浓度水平对预测产妇产后大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