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BV持续复制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持续活动、血清谷雨转氨酶(ALT)反复波动的重要原因,通常通过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了解是否有HBV复制,但在某些HBsAg(-)和HBV标志物全阴的慢性乙型肝炎,其ALT反复异常难以解释。作者利用PCR检测HBsAg( )和HBsAg(-)慢性乙肝血清中HBV DNA,以查明慢性乙肝与HBV复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的相互关系。方法:801例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在模式HBsAg( ),HBeAg( ),HBcAb( )中,HBV DNA的含量明显高于HBsAg( ),HBeAb( ),HBcAb( )及HBsAg( ),HBcAb( )模式。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结论:HBVM能提供乙肝感染的间接证据,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能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是高发区,人群中的HBsAg携带率为10%~15%(1)。随着人群中乙肝疫苗(HBVac)接种的普及,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问题日益突出。婴幼儿中80%的HBV感染是经垂直传播而获得的,因此,HBV母婴垂直传播,引起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和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许多进展,现将近年来关于HBV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C区基因序列。结果:67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名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 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cAg。结果 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达78.8%(26/33),均显著高于其HBV DNA(-)者。免疫组化染色HBsAg阳性率为81.4%(48/59),HBcAg阳性率达61.6%(36/59)。HBsAg及HBc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羊膜上皮细胞中可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可能是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感染胎儿,或HBV经母血和/或细胞蔓延至羊膜,经羊水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6.
血液与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最终有效治疗在于抗病毒,而对治疗是否有效重点在检查体内HBV的DNA(HBV—DNA)含量的变化,目前临床上检测的均为血液内的HBV—DNA,但其与肝组织中HBV—DNA含量常常不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关系,1999—2003年观察28例HBV感染者和脂肪肝患者的血液及肝组织中HBV—DNA定量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研究乙肝病毒(HBV)耐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的耐药机制。方法:用HBV—DNA荧光定量试剂盒,定量检测36例HAART治疗的HIV/HBV重叠感染者中HBV—DNA,用HBV—DNAC区和P区引物常规扩增HBV—DNAC区和P区产物,PCR产物纯化后测序,用BLAST软件分析序列,与国际HBV基因库对比。结果:36例HAART治疗的HIV/HBV重叠感染者中,HBV—DNA阳性4例(11.1%),血清中HBV—DNA拷贝数3例在10^4copies/ml级,1例在10^7copies/ml级。对1例HBV—DNA在10^7copies/ml级标本进行HBVDNAC区和P区序列测定,用BLAST软件与国际基因库对比,结果,C区nt2412位T→C,nt2413位T→C,P区nt741位A→G(YMDD→YVDD)。结论:HAART治疗的HIV/HBV重叠感染者,HBV耐药可能与HBV—DNAC区和P区联合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保守估计全球有3亿5千万HBV携带者。我国是乙型肝炎严重流行的地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为9.8%,即我国有1.2亿HBsAg携带者,其中约30%~40%是母婴垂直传播所致,而宫内感染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乙肝大国,了解HBV母婴传播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断母婴间的HBV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105例(150眼)白内障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A组,56例,80眼)和非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B组,49例,70眼),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患者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FT)和黄斑中心凹直径6 mm范围内的黄斑区容积(TMV);计算高、低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和TMV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MF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高、低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F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TMV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高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FT和TMV与术前的差值与低AECP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中1眼黄斑区鼻下方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A组中3眼、B组中1眼黄斑区中心凹发生微囊样改变。结论高度...  相似文献   

10.
DPADV[GS-840、商品名为Hepsera^TM,金莱德(Gilead)公司以前叫Preveon^TM]是阻断乙肝病毒(HBV)DNA多聚酶的核苷类药物。对HBV感染病人及其它抗病毒药如拉咪呋啶(3TC)耐药物的病人,DPADV耐受性良好且有效,如抑制HBV复制,降低HBVDNA水平,且能改善乙肝病人(HBP)的肝组织学[1]。现将经FDA批准的DPADV作为治疗慢性HBV(CHBV)感染者新药申请(NDA)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肝病人血清标志物(HBVM)指标阳性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住院病人血清标本94份,同时进行HBVM(ELISA法)及HBV DNA(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结果94例乙型肝炎病人中,HBsAg、HBeAg、HBcAb阳性24例,血清HBV DNA均阳性,阳性率为100%,20例乙肝HBsAg、HBeAg、HBcAb阳性血清中HBV DNA阳性17例,阳性率85%。结论HBVM与HBV DNA同时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山地区HBV DNA荧光定量PCR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高达98.4%;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达63.1%。结论HBV 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基因诊断,特别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TB治疗过程中HBV携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比较HRZE(S)和HLAMKO2种化疗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携带的TB患者47例,非HBV携带的TB患者170例,随机分成HPBE(S)和HLAMKO2个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检测肝功能,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 47例HBV携带的TB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26例(55.3%),明显高于非HBV携带者40例(23.5%)。在所有217例患者中,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者共66例(30.4%),其中HPBE(S)方案组115例发生肝功能损害53例(46.1%),HLAMKO方案组102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者13例(12.7%)。结论 HBV携带的TB患者应选肝损害小的HLAMKO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目前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状况。方法 ELISA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选择性聚合酶链反应(s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 DNA,其中任一项阳性即判为发生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结果 151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ELISA法检测5例HBsAg阳性,nPCR检测29例HBV DNA阳性,sPCR检测36例PBMC HBV DNA阳性,新生儿任一项阳性者57例,合计宫内感染率37.75%(57/151)。结论 检测PBMC内HBV DNA是对外周血HBV DNA的一个重要补充,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37.75%,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乙肝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HBV-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HBV-DAN的关系,方法对272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前S1抗原和HBV0DNA的检测,取20例乙肝标志物阴性的血清作对照。结果272例标本中前S1抗原( )142例,阳性率52.2%,HBV-DNA( )133例,阳性率48.8%。109例HBeAg( )标本中,前sl抗原( )93例(85.3)%,163例HBeAg(-)标本中,结论前S1抗原( )49例(30.2%),且大多数存在HBeAb( )中。结论前S1抗原与HBeAg、HBV-DAN有显著相关性,前S1抗原也是HBV感染、复制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基因型B~D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B~D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比较GenBank中已发表的明确分型的143株HBV全序列,设计特异的组合引物探针,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HBV基因分型法对兰州地区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B、C、D检测,并随机对检测的基因型各3株标本进行S基因测序验证。结果128例标本中B型检出率为20.3%(26/128),C型71.9%(92/128),D型7.8%(10/128):18株HBV克隆标本S基因测序结果与本分型法完全一致。结论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HBV基因分型法能够简便、灵敏、快速、准确地鉴定HBV基因型,适宜用于HBV基因型的大规模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株的出现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受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1],HBV持续感染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在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时发现:DNA聚合酶抑制剂可抑制HBV复制,从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打开了新局面。其中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是拉米夫定(1amivudine)。拉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辉  彭晓谋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336-339,28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全世界大约有3.5亿的慢性HBV携带者。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其中HBV携带者约1.2亿人,25%的HBV携带者将死于乙肝相关疾病(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和肝癌)。闻玉梅等于1986年发现我国90%以上的乙肝患者肝内无病毒基因整合,提示乙型肝炎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目前抗病毒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药物为干扰素(IFN)及核苷类药物。IFN是目前疗效较为肯定的抗HBV药物,但仅对20%~30%的病例有效。核苷类似药物拉米呋啶可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治疗后患血清中HBV—DNA滴度明显下降,但易出现耐药变异病毒株,且停药后病毒复制易反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耐药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传统中医药疗法,因此从中药复方中筛选出有确切疗效的抗HBV药物是当前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抗HBV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国学龄儿童黄斑色素密度(MPOD)及与屈光状态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市94名6~12岁健康儿童,异色闪烁光度仪法测量MPO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最小中心凹厚度 (MFT) 和中央中心凹厚度(CFT),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眼压(IOP),扩瞳测量等效球镜(SE),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析不同性别间MPOD的差异,MPOD与年龄、BMI、IOP、SE、MFT和CFT的关系,以及不同屈光状态下MPOD与MFT和CFT的关系。结果 受检儿童平均MPOD为0.56±0.25,男性与女性的MP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PD与年龄、BMI、IOP、SE、MFT和CFT无相关性(均P>0.05)。屈光度≤-0.5 D时,MPOD与MFT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28),与CFT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25)。结论 中国6~12岁低、中度近视儿童MPOD与MFT呈负相关,与CFT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