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中“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缓释、控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的试验,“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事实上,体内外相关程度的高  相似文献   

2.
布洛芬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膜控法制备布洛芬缓释微丸,应用转篮法(50r/min,37±1℃)比较了缓释微丸和普通片剂的体外药物溶出速率,采用HPLC法测定了制剂的血药浓度,并研究了制剂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缓释微丸的体外药物溶出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K_r=0.4505h~(-1));体内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的单室模型,k_a=0.27h~(-1),K=0.27h~(-1),V_d=7.54L,t_(max)=3.97h,C_(max)=19.52μg/ml。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测定及计算表明:缓释微丸具有维持有效血药浓度(8.5μg/ml)时间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小的特点。此外,缓释微丸的体内外数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不同释放介质中尼莫地平缓释软胶囊的释药动力学,研究尼莫地平缓释软胶囊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建立体内外相关性方程.方法 释放度实验采用转篮法分别在两种介质中进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以3P87药动学软件进行拟合,并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以室模型法和反卷积分法对体外累积释药和体内吸收分数进行拟合,求算体内外相关性方程,结果缓释软胶囊与普通软胶囊相比,tmax明显延长,pmax显著降低,t1/2及MRT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3.4%;以0.5%SIS醋酸钠缓冲溶液(pH 4.5)为释放介质时体外释放与体内生物利用相关性良好,在该介质中药物的释放为非Fickian扩散,释放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协同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缓释软胶囊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在不同释放介质中呈现不同的释药机制;以0.5%SLS醋酸钠缓冲溶液(pH 4.5)为介质可获得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比较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与进口片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及体内外相关性。方法分别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两种制剂后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出它们的药动学参数。将体外释放度数据与用Wagner—Nelson方法计算的药物体内吸收百分数进行线形回归来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研制品与进口品的药动学特性非常近似。结论研制片与进口片具有生物等效性并且它们的体内外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缓释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和微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制备了尼莫地平缓释胶囊,采用吸附工艺和常规制粒机械,解决了工业化生产周期长、制粒难等问题。体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缓释效果明显,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外相关性好(r=0.992)。  相似文献   

6.
双嘧达莫缓释滴丸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双嘧达莫缓释滴丸,使药物释放不受pH变化影响,提高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pH条件下缓释滴丸释放特性.以硬度、释放度为主要考察因素,选取代表处方制备缓释滴丸,在此基础上以正交试验优化处方.采用单次给药双周期交叉方案,以市售双嘧达莫普通片为参照,进行兔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结果缓释滴丸的体内外药物释放达12 h,且不受pH变化影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7.4±3.4)%,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采用联合载体技术制备的双嘧达莫缓释滴丸缓释性良好,药物释放不受pH变化影响,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生物利用度优于市售普通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醋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体外加速释放方法.方法 残留法测定该药微球在大鼠体内的释放行为;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pH值、乙醇浓度、温度、转速和防腐剂浓度对体外加速释放的影响,调整释放条件并建立加速释放方法,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 确定体外加速释放条件为:以15%乙醇溶液(含0.06%吐温80和0.1%苯扎氯铵)为释放介质,释放温度为55℃,振摇频率为200 r/min;在此条件下该药微球30 h释放达到87.35%,相当于微球在体内释放30 d,且体外加速释放结果与体内释放数据相关性良好(y=0.8845x+12.4510,R2=0.9938).结论 所建立的醋酸曲普瑞林微球体外加速释放方法与体内释放行为相关性良好,采用此法可快速有效评价该药微球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8.
Wagner-Nelson法是Wagner与Nelson建立的用于评价单室模型药物吸收动力学的经典方法[1].该法较简便,且既不要求以静脉给药做参比,也不需要对吸收的机制与动力学模式进行限制,随着以缓释、控释制剂为主的给药系统的普及,Wagner-Nelson法得到了广泛应用[2].Wagner-Nelson法的应用如此之广,以致于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使用该法,而现有的常规药物动力学软件,如3P97,TopFit(R)和Kinetica(R)等,尚没有直接给出方便的评价缓释制剂吸收度的软件,导致在采用该法评价缓释、控释制剂时容易产生误用,即在形式上符合Wagner-Nelson法,而在具体参数的数值确定上有错误.作为官方接受的评价缓释、控释制剂吸收动力学的标准方法之一,Wagner-Nelson法用于评价该类制剂的体内吸收度,并据此评价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吸收和体外释放的相关性[3-5],不当使用Wagner-Nelson法得出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容易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两种类型的氨茶碱控释片体内外试验的相关性。体外溶出试验表明骨架控释片和膜包衣控释片的溶出均属于表观一级释放过程,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0.1529h~(-1)和0.1510h~(-1)。体内试验表明,以单室模型拟合测得的血药浓度,其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1.84h~(-1)和0.97h~(-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它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表明,膜包衣控释片存在有一定相关性,而骨架片未见类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PNS胃漂浮缓释片的体内药动学参数,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PNS血药浓度,进行家兔体内的释药研究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相对于普通片剂,PNS胃漂浮缓释片的达峰时间(t_(max))明显延长,达峰浓度(C_(max))明显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延迟约3h,AUC明显提高;体内外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1.2208X+6.3239(r=0.9023)。结论 PNS胃漂浮缓释片体内释药过程平稳,缓释效果较好,并能有效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且体内外释药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Loo-Riegelman法评价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PPNE)体内外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PPNE后,采用动态膜透析法研究PPNE体外释放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制剂后的血药浓度,以Loo-Riegelman法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Fa),并与体外累积释放率作线性回归.结果 PPNE的体外累积释放率(X)与体内Fa(Y)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376 9X-47.543 2,r=0.941 1,r大于相关系数临界值r(6.0.001) (P<0.001).结论 PPNE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丹酚酸B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表面特征、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的体平均粒径为109.8 nm,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1.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3.7%。脂质体外观圆整而均匀,分散性好。结论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后期研究其长循环心靶向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黎丽  闫小平  郑蕊  毛超一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2):2430-2433
目的 研究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热熔压敏胶基质)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透皮接收液和释放液中指标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的量,计算其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速率。结果 马钱子碱、士的宁和硫酸阿托品在体外透皮试验中,分别以7.44%?h?1/2、10.53%?h?1/2、4.73%?h?1/2的速率恒速渗透;体外释药速率分别为10.35%?h?1/2、18.13%?h?1/2、4.88%?h?1/2,其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以热熔压敏胶为基质的新型伤湿止痛贴膏剂为骨架控释型释药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nm(n=3),Zeta电位为(23.4±2.7)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 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黄体酮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407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温敏型黄体酮原位凝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保湿材料和生物黏附材料,考察处方因素对温敏凝胶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自制体外释放装置,研究甘油、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泊洛沙姆407用量和药物粒径等处方因素对温敏原位凝胶体外释药的影响,分别以零级、一级和Higuchi方程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实验表明,甘油的保湿效果最佳,聚卡波非的生物黏附能力最强。确定最优处方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黄体酮4.0%,泊洛沙姆407 20%,甘油5.0%,液体石蜡5.0%,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2.0%,聚卡波非0.2%,山梨酸0.08%,分散介质为0.1 mol/L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pH 4.0),其胶凝温度为33.8 ℃。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药物粒径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大,而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液体石蜡、甘油和泊洛沙姆407用量对药物释放无明显影响。与普通黄体酮凝胶相比,温敏凝胶中药物释放更快,且黄体酮在温敏原位凝胶中的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处在初级阶段,但近年来,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微溶性药物小檗红碱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溶解度,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Soluplus® 为载体,采用同螺杆热熔挤出机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并考察挤出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小檗红碱的主要特征峰减弱甚至部分消失,SEM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为无规则形态。FT-IR结果表明小檗红碱与Soluplus®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所制备的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为原料药的2.59倍。体外溶出度结果显示,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成功制备了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且能显著提高其溶解度,并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8.
多糖作为生物界一种主要的细胞构造基元及重要的储能材料,在生命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生物可降解性及配伍性,广泛被用于食品和药品。超分子是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并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基于多糖组装的超分子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特性,文章就多糖经超分子组装后产生的体内外生物活性变化进行综述,以期为多糖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体外释放度是评价脂质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国药典中均未收载脂质体体外释放度评价方法,致使脂质体质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无法提供安全性保障。本研究以自制类紫杉醇脂质体为例,通过优化外部释放条件建立的桨膜结合法模拟了在生理条件下类紫杉醇药物12 h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以0.5% SDS-HEPES作为释放介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 000 kD的透析袋对脂质体水溶液进行释放的结果满足要求,且具有区分能力,为载药脂质体体外释放方法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薄膜分散-硫酸铵梯度法制备了紫杉醇-阿霉素复方脂质体,并以N-十二烷基-O-羟乙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锚定修饰,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及表面电荷,数字酸度计及渗透压测定仪检测其pH及渗透压,HPLC法测定并计算两种药物包封率、渗漏稳定性、血浆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所制备的多糖锚定修饰复方脂质体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在150 nm左右,pH为5.3~6.1,渗透压为820~870 mOsm/kg,对两种药物皆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均大于90%),且和非多糖锚定修饰脂质体相比,药物泄漏率显著降低,血浆稳定性显著提高,缓释能力增强,且在肿瘤模拟pH环境比血液pH环境具有更快的释药速度。本研究制备的多糖修饰复方脂质体具有优良的药物负载、稳定性及缓释能力,在临床联合化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