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文 《河北医学》2004,10(11):1024-1025
目的:探讨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冠心病患者心电图(ECG)ST-T改变的相关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阳性的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其心电图ST-T改变所对应的血管病变。结果:120例患者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58、16、20、26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L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2%;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5.0%;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以初步判断冠心病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之间的关系,帮助临床对UA病人进行危险分层。方法:对UA患者153例进行Braunwald分级;在胸痛发作即刻、发作后6h、12h分别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或T(cTnI或cTnT);记录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结果:UA胸痛持续时间超过20min者较低于20min者3支病变率高(38.7%vs.20.5%,P<0.05);ECG有缺血性ST-T动态演变者左主干病变率高于ECG正常者(12%比0%,P<0.05)。BraunwaldⅢ级患者中cTnI(T)阳性者3支病变率高于cTnI(T)阴性者(50.0%比17.1%,P<0.05)。BraunwaldⅢ级3支病变率、C型病变率、复杂病变及冠脉腔内血栓(ICT)病变率分别高于Braunwald Ⅰ级(40.0%比14.6%;55.6%比12.5%;73.3%比31.3%;15.6%比2.1%;P<0.05),而A型病变率、简单病变率分别低于Braunwald Ⅰ级(13.3%比41.7%;10.2%比43.8%,P<0.05)。结论:UA胸痛持续时间超过20min者较低于20min者3支病变率高;胸痛时ECG有缺血性ST-T动态演变者较ECG无改变者左主干病变率高。UA患者Braunwald Ⅲ级冠脉病变范围广,复杂病变、ICT及C型病变率高,伴有cTnI(T)阳性者3支病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价体表心电图(ECG)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的ECG,分析其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ECG采用常规12导联加RV3~5,V7~9,阳性诊断标准:病理性Q波,任何导联下移ST段≥0.05mV,损伤性ST段抬高(肢导抬高1mV,胸导抬高≥2mV),冠状T波;ECG定位:V1~V2前间壁;V3~V4心尖;V1~V5广泛前壁;V7~V9后壁;I,AVL高侧壁;V5~V6侧壁;I,AVL,V5~V6前侧壁;Ⅲ,AVF下壁。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Judkins法:阳性诊断标准为主要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真阳性率89.6%,真阴性率52.6%,假阳性率47.3%,假阴性率10.3%,阳性预测值74.2%,阴性预测值76.9%。ECG上出现下壁改变的有84例;前间壁8例;心尖4例;广泛前壁28例;后壁12例;高侧壁9例;侧壁76例;前侧壁5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病变81例;左旋支75例;左主干10例;右冠50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39例。心肌桥5例。结论:通过体表ECTST T改变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avR导联、V1导联ST段改变对诊断左主干病变的阳性预测价值。方法 6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A组(左主干病变导致ACS组)35例和B组(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导致ACS组)26例,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时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血管与相应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结果 A组ST段在avR导联、V1导联均抬高,且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1,发生率高于B组(P<0.05);35例左主干病变患者中24例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ST段抬高,敏感性68.5%。结论胸痛发作时avR导联、V1导联等ST段抬高并ST段抬高avR导联/V1导联>1,对ACS患者左主干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静息心电图(ECG)上ST—T改变于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心电图ST—T改变能否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依据。方法选择冠脉造影结果均为阳性的冠心病患者156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结果,同时对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分组,观察心电图与不同病变动脉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156例CAG阳性患者ECG出现ST-T改变的有104例,阳性率为66.6%;单支病变64例,ECG阳性为36例,阳性率56.2%;双支病变53例,ECG阳性为33例,阳性率62.2%;三支及左主干病变39例,ECG阳性为33例,阳性率84.6%。在57例左前降支单支病变中出现前壁心电图ST—T改变的有18例,定位符合率为31.5%。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病例中心电图ST-T改变的阳性率更高。结论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要和其他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心电图相关导联ST-T的改变对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对心绞痛相关血管定位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 《中国厂矿医学》1997,10(6):368-369
对 54例心绞痛患者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定位为前壁心肌缺血的相关血管77.8%是左前降支动脉 ( L AD) ,下壁心肌缺血相关血管 66%是右冠状动脉 ( RCA)。下壁并广泛心前导联缺血性 ST— T改变 ,是病变广泛的一项指标。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而心电图正常者提示病变广泛  相似文献   

7.
【】 目的 分析心电图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病变的定位诊断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符合程度。方法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随机选取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患者胸痛发作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诊断结果。结果 ①心电图诊断为前壁心肌缺血的患者有96例,其血管病变率中左前降支最高(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心电图诊断为下壁心肌缺血的患者有35例,其血管病变率中右冠状动脉最高(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心电图诊断为侧壁心肌缺血的患者有24例,其血管病变率中左回旋支最高(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心电图诊断为心肌广泛缺血的患者有25例,其血管病变率中左主干最高(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心电图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病变的定位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具有很高的符合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极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可以出现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下壁或侧壁心肌梗死、ST段压低或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正常的情况。在表现为ST段压低的患者中,伴随后位导联V7、V8、V9的ST段抬高,支持后壁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诊断。然而,为了明确诊断,有必要确定后位导联ST段压低时没有发生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方法和结果:在记录踏车负荷试验患者标准12导联的同时一并记录其V7、V8和V9导联ECG。A组包括35例患者,他们的12导联ECG在踏车负荷试验时出现明显的心前区缺血性ST段压低,后经血管造影证实患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B组包…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段压低对心绞痛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在诊断心绞痛中的价值 ,并与缺血性 ST段压低作对比。方法 :记录 77例冠心病、10 1例临床诊断心绞痛、4 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住院当日、胸痛发作时及缓解后 30 min内的 12导联常规心电图 ,分析其 QTd及缺血性 ST段压低程度。结果 :冠心病和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时 QTd和 ST段压低明显增大和加重 ,胸痛缓解后缩小和减轻至接近发作前水平 ,正常对照组改变不明显。胸痛发作时 QTd增大至≥ 80 ms及 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 0 .1m V作为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心绞痛组患者胸痛发作时 QTd增大及 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与冠心病组相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性胸痛发作时 QTd明显增大 ,显著高于 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 0 .1m V发生率 ,动态观察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 QTd变化是较 ST段压低更为敏感的诊断心绞痛的客观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特点及 CAG对选择血管重建治疗方法的重要性。方法 :对 16 2例 ACS的表现、常规心电图 (ECG)及 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中6 5例 ECG表现为前壁导联系统 ST、T缺血改变 ,以左前降支 (L AD)单支病变和 (或 )以 L AD为主的两支病变 (后者尤以≥ 6 5岁多见 ) ;38例下壁导联系统 ,则以右冠脉 (RCA)单支病变或 (和 )以 RCA为主的两支病变多见 (后者更常见≥ 6 5岁者 ) ;前壁+下壁者多见 L AD+RCA两支病变 ;有 7例 CAG无明显异常 ,10例伴糖尿病者中有 8例 CAG为多支弥漫性病变 ;S- T段轻度下移者 (≤ 1mm )以单支、轻、中度血管狭窄病变为主 ,重度下移者 (>1mm )则以多支、重度狭窄为主。 18例急性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 CAG示多支、重度血管狭窄为主 ,38例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 CAG示单支、重度血管狭窄病变为主。结论 :CAG检查能明确冠脉病变程度、范围 ,为选择高危患者尽早行冠脉重建治疗 ,降低心性猝死、心梗提供客观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999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心肌桥患者的住院病史及随访资料.回顾患者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和病情随访情况,分析总结临床特征和疗效,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相关讨论.结果 共收治心肌桥患者2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证实.患者均有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而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所有患者接受CABG治疗,其中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5例,体外循环下CABG(CCABG)11例;无手术死亡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随访 (3.5±2.0)年,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明显;发生心绞痛5例,经药物治疗后均缓解;心电图复查显示,22例ST段无明显异常,4例ST段压低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心肌桥为先天性冠状动脉走行畸形,其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缺血症状严重而经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的心肌桥患者,CABG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心绞痛发作,可能与血管痉挛以及自身血管与桥血管竞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999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心肌桥患者的住院病史及随访资料。回顾患者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和病情随访情况,分析总结临床特征和疗效,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相关讨论。结果 共收治心肌桥患者2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证实。患者均有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而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所有患者接受CABG治疗,其中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5例,体外循环下CABG(CCABG)11例;无手术死亡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随访 (3.5±2.0)年,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明显;发生心绞痛5例,经药物治疗后均缓解;心电图复查显示,22例ST段无明显异常,4例ST段压低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心肌桥为先天性冠状动脉走行畸形,其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缺血症状严重而经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的心肌桥患者,CABG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心绞痛发作,可能与血管痉挛以及自身血管与桥血管竞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前壁AMI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60例前壁AMI患者中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组中85.7%LAD病变位于近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前)或者远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后)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LAD病变位于近端或者远端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部位预测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将68例下壁AMI患者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分为3组:Ⅰ组(n=19):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Ⅱ组(n=14):Ⅴ_(1~3)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Ⅴ_(1~5)或Ⅴ_(1~6)导联ST段下降。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3%、14.3%、74.3%,ST段下降组较无ST段下降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增加(P<0.01),Ⅲ组前降支狭窄程度≥90%的有34.3%,Ⅰ组、Ⅱ组前降支狭窄程度均<90%。结果提示:下壁AMI伴胸前导联Ⅴ_(1~5)或Ⅴ_(1~6)导联ST段下降者大多数合并前降支病变,主要原因是前降支严重狭窄致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它可作为早期甄别下壁AMI重危患者的一项指标,而Ⅴ_(1~3)导联ST段下降可考虑是一种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缺血模型。方法 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测定冠脉前降支气囊压迫狭窄后心肌缺血的电生理特征与血压变化。结果 随冠脉流量的下降,ST段电压先出现压低(压低相),再呈现电压幅度升高(缓台相、急抬相),并伴随T波、R波电压不同程度地升高;ST段、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变化率不同,提示其敏感性不同,且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与ST段电压变化相关性不同;Q波电压与时程,以及心率(HR)、血压(BP)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建立的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缺血模型,其特点与临床一致,方法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痉挛 (coronaryarteryspasm ,CAS)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 ,重点探讨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CAS的诊断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 /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抬高的典型改变。根据ST段抬高部位及冠脉造影情况 ,把CAS分为 3组 :左冠脉痉挛组、右冠脉痉挛组及未定型组。结果 :3 1例CAS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 14例 (4 5 % ) ,其中左冠痉组 9例 ,右冠痉组 4例 ,未定型组 1例 ;发生意外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 9例 (2 9% ) ,其中前壁 5例 ,下壁和 /或正后壁 4例 ;死亡 4例 (18% ) ,其中卒死 2例 ,泵衰竭 2例。结论 :①由CAS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约有半数(4 5 % )可检出心律失常 ,左CAS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右CAS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 ;② 9例AMI中 ,7例记录到AMI发生部位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抬高的部位相一致 ,提示导致心电图ST抬高与以后发生AMI系同一CAS所引起 ;③ 3 1例患者中死亡 4例 (18% ) ,皆为左冠痉组 ,表明左CAS引起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 ,预后较右CAS险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