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经》对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二者关系的认识,对比中医学与西(现代)医学在器官结构认识上的差异,认识络的实体。方法:通过认识《内经》心与心主的关系,结合有关对脏和三焦的微观结构认识。结论:在《内经》的五行学说理论中,心血管系统已经兼并了神经系统,二者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同一体,此认识是《内经》对人体解剖学的伟大贡献。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器官的组织结构认识上的关键性差异,在于是否强调认为毛细血管网和神经纤维网是器官的基本骨架性主体结构,此差异体现在哲学上而不是在解剖学上。"脉络—周围神经系"也具有同一性,"络"的实体主要是毛细血管网和神经纤维网,它们就是络病的主要病位。  相似文献   

2.
三焦的实体、命名及与心主的表里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补充三焦实体"剩余管道说"的论据,考证三焦的命名,认识三焦的表里关系。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三焦的条文进行再认识。通过研究三焦的功能和造字来考证三焦的命名。认识心主的概念及其与三焦的表里关系。结果:三焦有局部和整体两个概念:局部三焦(上、中、下)指的是食道、肝门静脉(含胆总管)、输尿管的三管道实体;整体三焦指的是整个有机的人体。同时认为心主与三焦的表里关系,就是中枢神经通过周围神经、"神经纤维网"支配整个人体的关系。结论:三焦的概念,与神经-代谢的综合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补充三焦实体"剩余管道说"的论据,考证三焦的命名,认识三焦的表里关系。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三焦的条文进行再认识。通过研究三焦的功能和造字来考证三焦的命名。认识心主的概念及其与三焦的表里关系。结果:三焦有局部和整体两个概念:局部三焦(上、中、下)指的是食道、肝门静脉(含胆总管)、输尿管的三管道实体;整体三焦指的是整个有机的人体。同时认为心主与三焦的表里关系,就是中枢神经通过周围神经、"神经纤维网"支配整个人体的关系。结论:三焦的概念,与神经-代谢的综合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脏、腑的解剖学实体构成。方法: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的人体系统解剖的记载,模拟远古医学家解剖人体的过程。结论:所有的脏、腑,特别是三焦,都确定了对应的解剖学实体,并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和胃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少阳经半表半里、心藏神、肾藏精"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认识。从而认为中医的脏腑学说与现代系统解剖学有实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认识上古医学六分人体的解剖方法。方法:探讨《内经》在对人体解剖的分类上,从六分向五分的转变过程。总结作者对《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的一系列认识。结论:从六合过渡到五行的认识变迁,是传统中医对人体系统解剖认识的关键转折点,并由此确立了五行学说,即五分人体的认识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解剖学的主导地位。但是,六分人体的方法,仍然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得到应用,应予发掘、整理。通过会通六合所得到的相关解剖实体的认识,说明了中医学里的脏腑是实体性的而非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6.
三焦是百家争鸣问题之一。历代就“有形”“无形”之辨,形质与功能之争,众说纷纷,莫衷一是,至今未能统一。笔者不揣浅陋,重温内、难及有关各家之说,从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出发,对三焦之实质拟作如下认识和论述。权为尝试,殊欠深入,聊作抛砖引玉之举,以求同道指正补充为盼。一、三焦的概念与形质之争三焦是中医学里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名词术语,其概念几经演度。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自《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形质之论,各有其  相似文献   

7.
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藏象学说、天人合一观、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进行了剖析,认为上述中医理论中的疾病认识观,与现代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目的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极为相通,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辨证疾病认识观。  相似文献   

8.
谈中医的疾病认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中的整体现念、藏象学说、天人合一观、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进行了剖析,认为上述中医理论中的疲病认识观,与现代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目的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极为相通,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辨证疾病认识观。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意义上讲,心包和三焦是一脏一腑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它们在经脉络属、生理配合、病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形质探讨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今结合文献和临床实践,着眼于二者的功能病理,即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三焦代五脏六腑行事、代五脏六腑受邪,从一个新的角度再去审视,以更深入认识三焦和心包。1三焦《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  相似文献   

10.
"三焦"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但关于三焦的概念历来争论较多,明清时期学术争鸣,更是提出众多对三焦概念的阐释,而明清兴起的温病学派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了辨证之三焦,将三焦作为辨证依据,这开创了三焦的一个新认识。三焦辨证不仅使温病学理论趋于完整,而且指导临床工作。温病学三焦辨证是中医学的辨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形脏、神脏、"器"的概念和解剖。方法:研究《内经》中三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体内类似"器"的解剖结构。结论:形脏(四),就是指心、肺、肝、肾四脏的实体;《内经》里有一个被命名为"器"的人体解剖的概念,其结构就是以经肝门静脉回流静脉血的器官为主体,合并尿液的排出通道而构成的器官组合体。在四形脏和"器"内,各存在着一个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就是神脏(五)。据此认为,《内经》对脏腑,在实体认识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基于微循环的微观认识:神脏(腑)。  相似文献   

12.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后世针对三焦的理论起源、结构部位、生理功能等诸多方面一直争议不断。三焦理论是基于五行脏腑理论而形成的,其本质为形而上理象化层次的功能之腑,有名无象,无具体解剖结构,其功能在于通行一身元气。  相似文献   

13.
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用以识别、归纳各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本文从探究五行学说的起源入手,把握五脏五行配属的演变脉络,揭示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以此说明五行学说对目前的中医临床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五行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中医学理  相似文献   

14.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后世针对三焦的理论起源、结构部位、生理功能等诸多方面一直争议不断。三焦理论是基于五行脏腑理论而形成的,其本质为形而上理象化层次的功能之腑,有名无象,无具体解剖结构,其功能在于通行一身元气。  相似文献   

15.
略论脑当另立为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中医学在历史上将脑的生理与病理统属于心不妥,而应将脑立为独立的脏。脑主藏神,为身之统帅,与三焦相配,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脑的病变主要涉及脑、神、头颅等方面,辨证论治主要有虚实之别。初步建立了中医学对脑认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五行配五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本身也有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的早期形态,是根据时令、月令里的时空方位一体化原理比拟而来,其对应关系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现代通行的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的形成,既与汉代的社会思潮有关,又源于长期临床实践对五脏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从医学角度而言,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模式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实体解剖脏器的五行方位配属,发展到了五脏功能的五行特性配属,这标志着中医理论及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及突破,也是在当时社会科技条件下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的背景、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学说对解剖方法的抑制效应、方法论和自然观的关系、五行互藏、五行与五材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五行的概念,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论《黄帝内经》脏腑的实体解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中医学人士往往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肝生于左”的记载,认为中医学的人体解剖观不正确。我们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指的是某一种特定的功能系统,而并非现代医学所谓的只是一种实体解剖器官。因此,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脏器的概念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发现“肝生于左”实际上是指肝在中国传统文化卦象中的相对位置,而非人体脏腑的解剖学或形态学位置。脏腑的本义是指实体解剖器官,其解剖位置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功能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某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秋萍 《华夏医学》2003,16(1):117-118
心理因素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真正的医学应该是心身兼顾的 [1 ] 。中医心理学认为 ,疾病与情绪密切相关 (七情致病 ) ,而且 ,心理疾病伴随着机体的整体反应 (五行学说及脏象五志论 )。关于心理疾病 ,中医学形成自身的理论系统[2 ] ,包括 :阴阳整体论 ,水火五行论 ,心主神明论 ,脏象五志论 ,七情学说各个部分。这个系统贯穿了对个体的心身发展的认识 ,贯穿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的各个环节。笔者从调和气血阴阳与治疗心理疾病的关系上 ,尝试作一分析。1 心理的生理基础是气血 ,心理疾病的病理是阴阳失调1.1 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心…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孟凯韬先生独创哲理数学,从思维的层面解读宇宙观,基于辩证逻辑的思维模式发现世界十二大规律,提炼出元系统的概念,并在中医学时空医学基础上,柔合河图易道的思维,创造新概念五行图,全面解读中医学思维模式的起源及演化。本文亦从思维的角度出发,着重解读元系统之内涵,对孟先生元系统之思维模型新概念五行图隐涵之五行分布、中轴、中气、维度等内容予以发掘。提出五行分布与中轴、中气、维度的内容密切相关,土居中央以溉四旁,脾不主时;脾主四时符合宇宙大化的思维模式。五行生克并非顺式之线性,而是土居中央,各王四行导致的浑圆运动。极化相易而生中气,中气属先天元气,是升降浮沉曲而有返之元动力。中轴非实体线性之形质,而是思维变化之神气,内孕阳气。阳气之柔升出于沉而降出于浮,中轴处于左下右上之两立之间位,具有时空内涵。五行图勾勒浮沉升降,旨在解读四维相代之内涵,浮沉为阴阳之本体,升降为阴阳之造化,名既不同实亦不同,非一面接续,不同者维也;另,孟先生提出的顺逆交替转化规律,说明沉升浮降四者难易程度存在差别,指向新概念五行图之升降浮沉运动隐含维度的内容。宇宙大化大体上呈现四曲四折之四维性,然中医学之四维同样蕴涵时空的内容,四维是变化的,元系统之四维内寓神气形,随着阴阳分化维度则倍增,不是简单的三维、四维之构建,而呈现多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