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个中国人并指(趾)畸形(synpolydactyly,SPD)家系,检测家系成员中是否存在同源盒D13 基因(homeobox D13,HOXD13 )突变.方法:采集SPD 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设计针对HOXD13 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本家系3代共23人, 6人患病,研究发现患者HOXD13 基因第一个外显子中多聚丙氨酸链由15个延长至22个,第二个外显子基因序列正常.结论:首次揭示中国人并指(趾)畸形家系HOXD13 基因存在多聚丙氨酸延展增加7个丙氨酸的突变形式,表明一定数目的丙氨酸延展可能是导致并指(趾)畸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癌家系人群hMLH1基因点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胃癌高发人群hMLH1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取 4个胃癌家系非肿瘤人群 94份和对照人群的 10 0份外周血 ,提取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MLH1基因的第 8和第 12外显子 ,用毛细管电泳测定外显子的单链构象多态性 ,进而对电泳峰形异常者进行测序。 [结果 ]胃癌家系非肿瘤人群 94例标本中 ,hMLH1基因突变 2 2例 ,突变率 2 3% ,其中第 8外显子突变12例 ,第 12外显子突变 10例 ;10 0例对照标本突变 4例 ,突变率 4 % ,其中第 8外显子突变 2例 ,第12外显子突变 2例。胃癌家系人群hMLH1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 ,且突变的碱基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发生突变的碱基位置相同。[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胃癌高发人群可能有着与HNPCC相似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周髓鞘蛋白22(PM P-22)基因突变是夏科-马里-图思(CM T)神经病变的最常见原因,并且一般不合并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目的:对除神经遗传性突变外还有PM P-22基因突变的3个家族的特征进行报道。设计:具有1种以上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的3个家族,对其临床表现、电生理学和遗传学进行评估。机构与患者:在1所大学医疗中心的神经遗传和肌肉萎缩门诊对受试家族成员进行评估。结果:共发现3个罕见家族:①在2例青年兄弟中,均携带PM P-22基因重复和GJB1基因(连接蛋白-32)错义突变;②1例32岁女性患者PM P-22基因重复和DM PK基因CTG重复扩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并指畸形一大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该类疾病的产前诊断以及携带者筛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并进行手和脚部X光检查;绘制系谱图,整理分析家系资料;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外显子测序方法筛选候选基因,将捕获的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进行PCR扩增后Sanger测序验证分析。结果: 该家系已传4代,并指患者共9例,其中男4例,女5例,Ⅰ2、Ⅱ4、Ⅲ5,7,10等5例患者为单侧并指,Ⅲ16和Ⅳ3,6,7等4例患者为双侧手指并指,脚趾均为正常。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均为HOXD13基因的第二外显子917位点发生G>A的突变,导致306位氨基酸从精氨酸到谷氨酰胺的改变,即c.917G>A(P.R306Q)。家系正常成员均无此突变。结论: 该先天性并指家系属于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HOXD13,c.917G>A(p.R306Q)基因突变位点是该并指家系的致病突变。该家系Ⅲ12成员表型正常但致病基因携带者,表明该家系存在不完全外显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新疆82例遗传性乳腺癌 BRCA基因突变检测,了解新疆遗传性乳腺癌 BRCA1/2基因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以来自新疆地区的82例符合遗传性乳腺癌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对 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BRCA1/2基因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结果进行DNA测序证实。统计分析 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82例遗传性乳腺癌,共发现8例(9.76%)BRCA基因突变,其中 BRCA1突变4例,BRCA2突变4例;4例 BRCA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W372X无义突变、6873delCTCC移码突变、9481delA移码突变)在BIC数据库中未见报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高(5/30,16.7%)。结论遗传性乳腺癌 BRCA基因突变率高于散发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比例高;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未发现BRCA基因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6.
Pan GZ  Liu WL  Hu DY  Xie WL  Zhu TG  Li L  Li CL  B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98-300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 对10个家系中36例HCM患者及5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B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钙蛋白T(TNNT2)及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家族性HCM患者中,3个家系的13例HCM患者发现MYH7错义突变,分别为18号外显子发生G12601A突变(Arg663His)、23号外显子发生G15373A突变(Glu924Lys)、20号外显子发生T13659C突变(Ile736Thr),散发的5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T13659C突变。所有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突变。家族性HCM患者中有2个家系共4例发现MYBPC3基因突变:2例为18号外显子上的Arg502Trp、2例为13号外显子碱基插入突变,即在7425~7426间插入CGGCA,导致Arg346fs移码突变;50例散发性HCM患者中未发现此基因突变。结论 MYH7和MYBPC3可能为我国家族性HCM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而我国散发性HCM患者MYH7和MYBPC3基因突变率低;TNNT2可能不是我国HCM患者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对13名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3名家系成员和2名健康对照者的ALK-1基因3,4,7,8号外显子。用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进行ALK-1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13名家系成员中在3号外显子上PCR-SSCP呈明显异常带型者有4例,与正常对照者比较于大约700 bp处多出一条带,包括先证者及先证者的父亲、姑姑及叔辈姑姑。结论:该家系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由于ALK-1基因突变引起,突变位点位于3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频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分析,为南通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产科门诊孕妇606例以及因耳聋、听力障碍于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24例共630例血液样本,采用微阵列基因芯片法进行遗传性耳聋常见的4个基因15个位点的检测。结果:630例样本中显示耳聋基因突变者为48例,突变率为7.62%,其中两个不同基因同时发生突变1例,以及同一个基因两个位点同时发生突变1例。包括GJB 2基因突变率为3.33%,其中杂合突变19例、纯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突变率为3.02%,其中杂合突变18例、纯合突变1例;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5例(突变率为0.79%);GJB3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率为0.16%)。孕妇样本阳性率为5.78%,耳鼻喉科患者样本阳性率为54.2%。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有效筛查出听力正常人群中的携带者,指导其婚育。在听力损失人群中进行筛查,可以明确一部分病因,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例Ⅱ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和抗原。用PCR法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PROC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并经10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 先证者的蛋白C活性和抗原分别为5%和13.9%。PROC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表现为外显子9区C12625T纯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引起编码的蛋白CPro275Ser氨基酸替换。结论 Pro275Ser纯合突变是导致该例先证者Ⅱ型遗传性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该突变为国际首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耳聋患者DNA,探讨遗传性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类型。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检查的遗传性耳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3~5 ml,应用试剂盒提取DNA,使用E-Cycler TM96 PCR仪进行DNA扩增。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结果 研究共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11例,检出SLC26A4基因9个突变类型,涉及11~17号和19号外显子的改变,IVS7-2A>G为最常见突变类型。纯合突变1例,余10例为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患者突变类型主要为IVS7-2A>G,其次是2168A>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 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VHL 综合征)家族基因突变及临床表现特点,筛查出家族内基因突变携带者行临床筛查,综合家族发病特点行家族健康指导。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共3例先证者临床诊断 VHL 综合征。抽取先证者及家族自愿者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得到 vhl 基因片段,通过测序得到基因信息;再对家族内具有 vhl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进行头颅 MRI、腹部 B 超等对全身多系统行临床筛查;综合家族发病特点给出家族健康指导。结果3例先证者均发现 vhl 基因发生突变,家族1中5例成员基因阳性,突变方式为外显子1 c.330C > A;家族2先证者外显子3488delC;家族3发现7例基因阳性者,突变方式为外显子1 c.233G > A。其中,家族成员1III3、3III1、3III4、3IV3确定为基因突变携带者,临床检查显示其中3例成员已发病,1III3表现为双肾多发囊肿,胰腺多发囊肿;3III1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3III4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胰腺多发囊肿,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接受激光治疗。3IV3由于年龄较小,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基因携带者接受规范化随访。结论基因检测可早期确诊 VHL 综合征,临床上对 vhl 基因突变患者需进行严密随访,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或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在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方法对81例DCM患者(其中8例为家族性DCM先证者)进行MYH-7基因突变扫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MYH-7基因功能区的15个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在所有DCM患者中未检出MYH-7的致病突变,仅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7号外显子检出同义突变。结论MYH-7可能不是中国DCM患者的主要致病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建强  袁志刚 《医学综述》2008,14(20):3058-3060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类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单基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不同位点的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导致不同的遗传亚型。现已发现20余种亚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台州市新生儿遗传性耳聋流行病学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台州市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筛查的46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听力筛选、基因筛选方法筛选遗传性耳聋新生儿。收集所有复筛未通过新生儿及遗传性耳聋新生儿一般资料,分析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发生单因素、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以及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耳别、早产、外耳畸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家族耳聋史、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中89例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其中64例遗传性耳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发生突变,以GJB2、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耳别、早产、外耳畸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家族耳聋史、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相关,其中家族耳聋史、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家族耳聋史、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相关,其中以GJB2、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作于2003年确认了一个患家族性低尿钙高血钙症(FHH)的家族(CASR杂合子基因突变L173P),同时发现了一个胰脏分泌性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突变(SPINK1)(N34S)。家族成员中仅有钙敏感受体基因(CASR)突变保持健康,而有CASR及SPINK1基因复合突变则引起慢性胰腺炎(CP)。因此推测影响体内钙平衡及胰酶活化的两种遗传缺陷组合可能提示研究慢性遗传性胰腺疾病新的途径。该旨在探究确认有SPINK1基因突变的CP患队列中CASR基因突变是否普遍。材料与方法:19个有原发性CP(ICP)病史的家族队列(n=170)作为研究对象来筛查CASR基因的突变;104例成员有SPINK1基因单个突变(N34S),其中66例患有CP。应用多种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整个CASR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并应用直接双脱氧核苷酸法对扩增的cDNA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在59例标本中观察到单链构象多态性,为外显子3、4和7聚集。DNA序列分析显示在外显子7(R896H)存在1处尚无报道的错义突变,且在外显子4(F391F)及外显子7(E790E)存在2处保守突变。此外,在该队列170例成员中有19例检测到基因内核苷酸位点493—19G〉A多态现象。结论:通过研究19个ICP家族队列,发现了3种钙敏感受体基因突变(1处错义突变,2处沉默突变和1个基因内多态现象)。特别指出,存在R896H突变的家族呈现与上述家族类似的系谱,可能提示CASR基因突变在SPINK1相关CP中的作用。同时,仅CASR及N34S PINK1基因复合突变发生了胰腺炎,然而在健康的父母和子女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简便、快速、准确的针对一种MSH2新突变基因的诊断方法。方法:根据该MSH2基因突变的位点和特征,设计突变位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从而鉴定出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或非携带者。结果:用该方法成功检测出遗传性非息肉型直结肠癌家系中的表型正常的MSH2基因新突变携带者。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又节省成本,可应用于MSH2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基因的突变.方法 调查一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采集该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血样,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DA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找到其突变位点.同时在其突变位点附近设计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对该家系中的患者及4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扩增电泳对比,以确认是突变而不是多态性.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存在ADAR基因3号外显子c.1642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p.P548fsX563).结论 该家系发病是由ADAR基因c.1642 delC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在温州地区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突发性耳聋的分子病因学。方法:突发性耳聋患者102例(男52例,女50例)为实验组,无听力损伤的健康者110例(男53例,女57例)为正常对照组。对实验组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并抽取两组受检者的外周静脉血,分别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GJB6目的片段,并将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0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发现GJB2109G>A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16例;GJB2 79G>A纯合突变10例,杂合突变54例;GJB2 341A>G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48例;GJB3 357C>T纯合突变3例,杂合突变12例;GJB3 474G>A杂合突变1例。110例正常人中发现GJB2 109G>A纯合突变4例,杂合突变18例;GJB2 79G>A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46例;GJB2 341A>G纯合突变36例,杂合突变12例;GJB3 357C>T纯合突变3例,杂合突变15例。GJB2、GJB3基因突变率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GJB6有意义的突变。结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GJB6突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易恒安  李敏  邱玉芬 《海南医学》2013,24(9):1266-1267
目的对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个家系DSRAD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以期寻找到新的致病突变。方法收集一患有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该家系除了有典型的皮疹外,身体发育、智力均正常,五官科及内科检查正常,无明显的系统症状,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中获得DSRAD基因cDNA,并筛选出合适的基因序列与人类基因库中的相应基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疑的位点,并通过单链构象技术对新突变进行验证。结果该家族DSRAD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证实患者染色体中存在碱基替换的情况,患者碱基由Q389Q替换为A1167G,患者编码氨基酸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为谷氨基酸,属于同义突变。患者DNA经单链构象分析证实为同一家族的基因,在家族健康人及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未发现编码基因。结论患者皮肤色素出现异常的改变可能与患者基因出现同义突变有关,但目前该突变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安徽省皖南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主要基因突变。方法:收集PTC石蜡包埋组织33例,进行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BRAF)中的缬氨酸(V)被谷氨酸(E)替代(V600E)和K-ras基因的12和13密码子基因突变。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结果:33例样本中有13例检测出BRAF基因V600E突变,突变率39.4%;而K-ras基因的12和13密码子没有发现突变;BRAF基因V600E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直径无关;BRAF基因突变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低于基因非突变患者(P<0.05~P<0.01),基因突变患者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非突变患者(P<0.01),而两者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AF基因V600E突变是皖南地区PTC患者的高发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