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l)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GMl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GMl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GMl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串(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5)。结论 GMl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2.
脑苷肌肽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志 《中国医刊》2006,41(5):40-41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凯洛欣)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2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脑苷肌肽治疗组(n=63)和对照组(n=58),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GCS评分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脑苷肌肽治疗组伤后颅内压显著增高(12.7%)和重度脑水肿者(14.3%)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脑苷肌肽治疗组1周后神志转清率(49.2%)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4%)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致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神经节苷脂参与神经组织分化、再生、修复,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8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治疗和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GM-1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GM-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GM-1,观察治疗时期两组病人的颅脑CT、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NFD评分及2个月后GOS评分,以此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GM-1治疗组病人呼吸异常(19.57%)和心律异常(21.74%)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重度脑水肿(21.74%)的发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GCS分值较对照组提高,神经功能缺失(NF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随访2个月GOS评分Ⅴ级者(69.57%),较对照组(47.62%)提高(P<0.05).结论 GM-1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控制体温与常温治疗7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控温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期间监测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后3月内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控温组愈后良好18例(50%),常温组愈后良好7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温组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 控制体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恢复良好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46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1),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脑脊液中β-内啡肽变化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早期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9.3%)、心律异常(30.7%)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纳洛酮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54.7%)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2.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病死率(37.3%)明显减少(P〈0.05)。纳洛酮组病人β-内啡肽下降程度及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结论 纳洛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拮抗并抑制伤后β-内啡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根据病情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50例)于伤后12 h内控制直肠温度在32~35℃,维持5~7 d。对照组(50例)除不行降温外,其余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升高,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高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使用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后2h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神经功能评分(SSS)及1周内的死亡情况.结果 治疗后2h观察组呼吸检测指标(PaO2、PaCO2、Sa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伤后第7d观察组SSS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1周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d,静脉输注,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依据GCS评分、GOS评分及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治疗后5天治疗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P监测显示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及伤后3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37.5%,对照组病死率50.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见用药造成的毒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8-21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2013年3月~2019年12月),依照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如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定期行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检查等。行脑室外引流监测颅内压,当ICP>15 mmHg时,静脉给予呋塞米、甘露醇。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亚低温脑保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颅内压、血清抗脑抗体浓度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 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51.00%,对照组为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降低,实验组各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抗脑抗体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整体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Vs、Vm呈升高趋势,PI指数呈下降趋势;两组Vs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m、PI指数治疗7 d、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可降低颅内压、血清抗脑抗体含量,增加脑血流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人随机分成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3,)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的临床表现,治疗2wk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远期疗效。结果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组病人的呼吸、心率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33.85%)、心率异常(40.00%)、入院两周神志清醒(36.92%)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36.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植物生存及死亡率(20.00%)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能有效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症状、缩短昏迷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伤残及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NLX)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在两年内对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70例),对两组病人的死亡率、伤残率和痊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发现NLX治疗组病人的死亡率、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纳络酮可有效降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颅骨修补术以及脑室腹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优良、中重度残疾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度残疾率(10.00%﹚低于对照组中重度残疾率(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优良率高,中重度残疾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激素以及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 5%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水肿程度以及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估等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14d后GC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0d后两组患者脑水肿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GOS评估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中、重型颅脑创伤应用依达拉奉,可降低颅脑创伤后的病残程度,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清  谢礼涵 《吉林医学》2005,26(12):1280-1281
目的:总结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护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ICP监护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V级(恢复良好)62例,IV级(中残)38例,III级(重残)25例,II级(植物生存)15例,I级(死亡)46例。死亡率24.7%。发现术后IPC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ICP监护有助于发现术后迟发性血肿及指导治疗,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增高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sTB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予以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标准外伤开颅去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GM1钠盐注射液1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7 d。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4 h、6 h、8 h、3 d和7 d的ICP值;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5 d和7 d脑水肿扰动系数;治疗7 d后复查头颅CT评价患者的脑水肿缓解状况并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 h后ICP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3 d后脑水肿扰动系数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7 d后头颅CT提示脑水肿的缓解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GCS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GM1对于早期sTBI患者有一定的降颅压、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昏迷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及探讨其与血清NTpro BNP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均经CT扫描和血浆N端前脑钠肽水平检测,使用Spearman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蛛网膜下腔未出血患者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轻度脑肿胀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脑外伤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r=6.78)、脑肿胀程度(r=9.10)、脑出血CT分型(r=8.14)与血清NT-pro BNP呈正相关。结论 CT可反应脑外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肿胀情况,并对脑外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上述临床指标均与血清T-pro BNP呈正相关,可根据CT下患者脑损伤临床特征评估其血清NTpro BNP水平,为临床操作与预后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不同阶段脑脊液(CSF)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将46例患者分成重型和轻中型分别为22例和24例并与10例正常(志愿者)对比,采用免疫浊度法在第1、3、7、14天时测定脑脊液和血清中CRP的含量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数据。结果:重型组CSF和血清中CRP含量在受伤后1天内明显升高,7天达到高峰,维持14天,其水平均高于相应时段的轻中型组(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到高峰期CSF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血清(P<0·05);轻中型组中CRP水平在受伤后1天内明显升高,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天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中早期CRP的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SF和血清中CRP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细胞损伤敏感指标,可以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对判断病情、治疗效果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科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79例,分成两组,一组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组(n=40)。另一组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对照组(n=39),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按伤后6个月随访预后结果(6-GOS),标准大骨瓣组恢复良好13例,重残植物状态15例,死亡12例;常规骨瓣对照组恢复良好5例,重残植物状态12例,死亡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骨瓣治疗组颅内压下降优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1),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的迟发性血肿、切口疝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外伤性癫痫、颅内感染、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脑损伤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脑内血肿、局部水肿的CT和临床表现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外伤后局部脑血肿、水肿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湘雅医院1998~2002年进行过多次头部CT扫描的脑外伤病人120例,记录每次CT扫描多项影像学及相关临床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7%(116 /120)的病人CT上存在局部水肿.血肿体积于伤后1d(中位数)达到高峰,水肿体积伤后9d达到高峰.最大水肿体积与最大占位体积呈高度相关r=0.959(P<0.01),而最低GCS评分在血肿达最大体积时出现(z=-1.67P>0.05).结论外伤后局灶性脑水肿普遍存在,但与血肿相比,水肿对临床表现的影响相对较小;脑外伤病人当CT扫描示中线移位不明显,且病情稳定时应慎用脱水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