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风险评估中CT血管造影成像(CTA)应用有效性,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103例IA病人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和未破裂者CTA影像形态学表现,并分析与瘤体破裂的相关性。结果103例病人中,瘤体破裂78例(84个瘤体),未破裂瘤体25例(28个瘤体);IA破裂以后交通动脉为主,其次是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病人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和载瘤动脉直径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及子囊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是动脉瘤瘤体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A可清晰、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瘤体大小、AR、SR及面积比等形态学表现可作为IA破裂风险的独立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测量22个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WSS比值、剪应力集中指数(SCI),同时在DSA上测量动脉瘤的二维参数(最大瘤颈、最小瘤颈、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态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与动脉瘤WSS、WSS比值均呈正相关(r动脉瘤WSS=0.565、0.481,rWSS比值=0.461、0.454,均P<0.05),动脉瘤角度与SCI呈正相关(r=0.452,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如下:动脉瘤WSS=-55.99+88.99ratio1(P=0.006),WSS比值=0.048+0.264ratio1(P=0.031),SCI=-0.691+0.097angle(P=0.035);式中ratio1为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angle为动脉瘤角度。按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分为<1组、1~2组、>2组,3组动脉瘤WSS、WS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组均明显高于<1组、1~2组(均P<0.05);瘤颈/载瘤动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其WSS较高,反之较低。按载瘤动脉角度分为<135°组、≥135°组,两组S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由动脉瘤形态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所决定,WSS与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有关,SCI与动脉瘤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动脉瘤破裂(破裂组),44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破裂组)。患者于1周内同时接受CT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指标。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的符合率较高,对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CTA与DSA测量两组动脉瘤的瘤颈、动脉瘤最宽径、动脉瘤最长径测定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外段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Ⅳ型占比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椎动脉迂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DS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对颅内动脉瘤参数特征检测方面与DSA检测结果无差异;但是通过CTA检测颈动脉迂曲及形态学特征评估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方面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情况以及CTA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其中女性更容易破裂;年龄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4);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高血脂病史比较,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243)。两组患者在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高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A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8, P=0.003);两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载瘤动脉长轴的角度值(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 P=0.002)。结论女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很可能是破裂的重要诱因;CTA影像提示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及动脉瘤生长角度AN很可能是临床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在破裂和未破裂的镜像动脉瘤的配对中,使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测量了7个形态学参数,并使用Pyradiomics提取了12个影像组学衍生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形态学、影像组学及混合模型以预测大脑中动脉瘤是否破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7个形态学参数(动脉瘤大小、垂直高度、动脉瘤高度、瘤颈、AR、SR及形状)及6个影像组学参数(Maximum3DDiameter、Maxium2DDiameterSlice、Maximum2DDiameterColumn、Maximun2DDiameterRow、SurfaceArea及SurfaceVolumeRatio)。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AUC为0.85,高于形态学模型(AUC=0.83)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1)。结论: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能有助于独立于患者个体特征而评估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直径≤5 mm) 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5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250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栓塞介入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AR)、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入射角、AR、SR均较术前减少,且观察组入射角、AR、SR降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20.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GOS评分分级较对照组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栓塞介入术对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进行治疗,有近期疗效好、预后佳、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瘤体长度(4.95±4.80)mm,平均瘤颈宽度(3.55±3.10)mm,平均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瘤体长度(2.75±2.65)mm,平均瘤颈宽度(2.85±1.90)mm,平均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3.35 mm和1.135;瘤颈宽度<3.3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 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 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破裂脑动脉瘤(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人院当天行急诊3D—CTA检查,根据3D—CTA的结果,凡符合栓塞指征的AN患者在3d内行GDC栓塞术。结果 80例符合条件的破裂AN成功地进行了GDC栓塞,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部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在显示AN和载瘤动脉的三维结构上优于DSA。它能在脑血管造影前为AN的栓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前交通AN的栓塞。结论 3D—CTA可在脑血管造影前早期确定AN和栓塞指征;可引导导管直接置入AN所在侧血管及选用合适的弹簧圈;为早期GDC栓塞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