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常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刺激征、血尿、发热、拔管后膀胱过度活动症、较严重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T1G3膀胱癌的疗效,了解前者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方法在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浅表性膀胱癌病例中筛选出T1G3膀胱癌49例,分别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n=23)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n=26)。将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二次活检阳性率及术后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切治疗组术中发生闭孔反射6例、膀胱穿孔2例,术后发生血尿、严重膀胱刺激征明显多于2μm激光治疗组(P<0.05);2μm激光治疗组二次活检无阳性结果,电切治疗组二次活检阳性率23.1%(6/26),术后肿瘤总复发率激光治疗组明显低于电切治疗组(21.7%vs 42.3%,P<0.05)。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并发症明显少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组,切除肿瘤彻底,作为保留膀胱的微创手术,在治疗T1G3膀胱癌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洪宜  商亭 《吉林医学》2014,(36):8098-8099
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临床价值,为治疗膀胱癌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进行膀胱癌治疗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手术后24 h,患者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40 mg表柔比星溶于40 ml 5%葡萄糖溶液中,每次灌注的药物在膀胱停留1 h。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术后12个月,随访记录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膀胱癌原位复发的例数分别为4例、7例,异位复发的例数分别为2例、3例,总的复发率分别为15.38%、25.64%。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可反复进行、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胜  李绍成 《吉林医学》2015,(7):1331-1332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方面的治疗优势,对比和分析应用化疗联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住院治疗的36例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方案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结局。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肌层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临床缓解率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T1G3期膀胱癌2种电切方式的二次电切临床疗效。方法:将初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癌患者82例, 随机分为2组, 术后4周内行第二次电切, 其中38例行 TURBT, 44例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闭孔神经反射率、肌层缺失率及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期。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闭孔神经反射率和肌层缺失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BT出血少、切割层次清晰, 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膀胱冲洗时间, 降低术中闭孔神经反射, 提高肿瘤病理分期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并发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8例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手术方法,30例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A组);28例单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B组)。结果随访12~36个月,A组:术后复发6例(占20.00%),无尿道、前列腺窝及膀胱造瘘口的转移或种植;B组复发8例(28.57%),3例随访期内因前列腺增生症再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论膀胱肿瘤并发前列腺增生患者同期行经尿道电切术,在切除肿瘤后应用Ellick吸除器吸尽切下膀胱内组织后再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可以减少膀胱内肿瘤细胞种植机会,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曹鸿飞 《医学综述》2009,15(8):1280-1280,F0003
目的探讨膀胱癌同期膀胱镜检查及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膀胱癌的临床资料,55例行同期膀胱镜检查及膀胱癌电切术(A组),51例术前常规膀胱镜检及病理检查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6例病检结果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6,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P<0.05)。结论同期膀胱镜检查及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不影响治疗效果,但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经费,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种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NMIBC病例。126名患者分别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等离子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PK-ERBT)和钬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HoL-EBRBT)。结果:PK-ERBT和HoL-EBRBT组患者较TURBT组患者具有更少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肿瘤复发率(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整块切除术(PK-ERBT组和HoL-EBRBT组)是影响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而广基膀胱肿瘤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可能是治疗NMIBC病例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尹三省 《当代医学》2016,(18):143-144
目的:分析与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观察组则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在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内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膀胱保存率、5年膀胱保存率、2年无复发生存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2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MW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肺寡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 2018年12月确诊的36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寡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CT引导下经皮穿刺MWA治疗寡转移瘤。术后第4~7天、1个月及之后的每3个月进行随访,并进行胸部CT检查。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无进展率,Log-rank 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别,Cox多因素分析判定独立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MWA,术后5例(13.9%)出现并发症,其中气胸3例、胸痛2例,所有并发症均已在患者出院前被治愈。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寡转移瘤直径≤3 cm的患者,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局部无进展率分别为11.1%、11.1%;寡转移瘤直径>3 cm的患者,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局部无进展率分别为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寡转移瘤直径>3 cm是患者MWA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P<0.001)、3年局部无进展(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特征与3年总生存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MWA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肺内寡转移瘤,尤其对于直径≤3 cm的寡转移瘤,可有效延缓其局部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T1b期食管鳞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根治性手术加淋巴结清扫的T1b食管癌的140例食管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 分析淋巴结转移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140例病人中淋巴结阳性组20例,淋巴结阴性组12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4.3%,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55岁、中低分化和肿瘤直径≥5 cm是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随访时间58(3~127)个月, 失访9例, 死亡15例,存活率为98.2%。T1b期淋巴结阳性组食管鳞癌病人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73.3%,阴性组分别为98.2%、96.9%。淋巴结阳性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淋巴结阴性组(P < 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 淋巴结转移及女性是影响T1b期食管鳞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和P < 0.01)。结论年龄≥55岁、中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是1b期食管鳞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独立因素。淋巴结转移及女性是影响T1b期食管鳞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根治性宫颈癌手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癌Ⅰa~Ⅱb期手术患者22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225例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54例,转移率为24.0%。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者(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7%。年龄 ≥ 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非鳞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年龄<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鳞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s)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8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因高血压服用ACEIs/ARBs者为用药组,术前未用ACEIs/ARBs者为对照组,再按高血压因素分层。总结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纳入的患者均为非肌层浸润后膀胱尿路上皮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均完成膀胱维持灌注化疗,其中306例术后完成了即刻膀胱灌注化疗,82例患者术后未行即刻膀胱灌注化疗。161例患者确诊高血压,其中,107例术前服用ACEIs/ARBs(用药组),54例未服用ACEIs/ARBs。对照组281例,包括54例高血压患者,227例非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状态、肿瘤分期分级、肿瘤数量、肿瘤直径以及是否行膀胱即刻灌注化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血压、用药(ACEIs/ARBs)因素分层后上述指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60月,用药组中36例复发,对照组中129例复发,两组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48.43±23.50)月、(41.15±23.6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36%、5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服用ACEIs/ARBs[标准偏回归系数(β)=0.174]是影响NMIB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排在肿瘤直径≥ 3 cm(β=0.193)、吸烟(β=0.191)、G3期肿瘤(β=0.181)之后,且权重排位不受血压影响。 结论 服用ACEIs/ARBs可改善NMIBC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radical transurethral 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bladder tumours,RPV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高龄、高危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因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而接受RPVBT或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radical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s,RTUR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10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资料。根据已实施术式不同,分为RTURBT组47例, RPVBT组61例,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反射情况、住院时间、生存率,复发率、以及总体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绘制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曲线。 结果RPVBT组与RTURBT组患者年龄、Karnofsky评分、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量、肿瘤分布位置、病理级别构成、性别构成等观测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VB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时间、住院时间各观测变量显著优于RTURBT组患者,且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累积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累积复发率情况,RPVBT组分别为68.0%、43.3%、38.9%,RTURBT组分别为69.8%、47.8%、4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特点以非浸润性复发为主(46.8%、42.6%),肌层浸润性复发率低(4.3%、4.9%)。总体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低、耐受性好。 结论RPV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方案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更微创、更小的不良反应、易耐受性、安全有效,有较满意的远期总体生存率,可作为高龄、高危无法耐受或不愿意接受根治手术患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G(polycomb group)相关蛋白RYB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差异表达 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HC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YB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 与HCC临床病理特征、患者5年生存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YBP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 织(P<0.05)。HCC患者RYBP表达水平与HBsAg,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tidase,GGT)、III型前胶原、肿瘤 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HCC癌组织中RYBP低表达患者 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明显低于RYBP高表达患者(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低龄和RYBP高表达是RFS的保护因素,而GGT、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等指标是RFS的危险因素(P<0.05);RYBP高表达是OS的保护因素,但肿瘤个数,ALT,GG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腹膜癌胚抗原(peritoneal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CEA),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GT、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淋巴 结转移和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与血清中AFP水平相比,肿瘤组织 中RYBP的表达水平能更好地预测HCC患者的预后。结论:PcG相关蛋白RYBP在HCC组织中表达降低,影响HCC患者 的预后,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保留膀胱综合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保留膀胱综合治疗浸润型膀胱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综合组:35例,TuR-BT+膀胱灌注+全身化疗;根治组:38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化疗。结果综合组:术后14例复发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另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2例无瘤生存,复发生存6例,复发死亡3例;根治组术后平均随访期为25个月,无瘤生存24例。复发14例中,死亡6例。结论保留膀胱综合治疗适用于T2-3aN0M0患者,其疗效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基本一致,而晚期膀胱癌患者,综合治疗只能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仅适用于经选择后仍强烈要求保留膀胱患者。首次复查膀胱镜在非肿瘤创面活检阳性者,应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肝癌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肝门阻断和肿瘤直径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 RFS)相关的危险因素,不规则肿瘤切除、术后甲胎蛋白(AFP)转阴和术后肝动脉栓塞(TACE)治疗是RFS的保护因素;门脉癌栓、肝门阻断、肿瘤直径、肿瘤自发破裂和AFP半衰期是患者总体生存期( OS)的危险因素,不规则肿瘤切除和术后AFP转阴是OS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术后AFP未转阴和术后未行TACE治疗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 437、0. 263、0. 312, 95%CI:1. 033~5. 752、0. 111~0. 628、0. 116 ~0. 844,P<0. 05);术后AFP未转阴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 203, 95%CI:0. 085~0. 482,P<0. 01). 结论 肿瘤直径大、门脉癌栓、自发破裂、肝门阻断和AFP半衰期长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AFP未转阴是影响R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 结果 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 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 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 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 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乙醛脱氢酶3B1(ALDH3B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与胃癌病理参数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分析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1例,治疗时间范围在2013年1月~2016年11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ALDH3B1的表达,统计学分析ALDH3B1与病理组织学参数的关系以及对胃癌术后远期生存的预测评估价值;对MGC-803胃癌细胞系采用慢病毒特异性干扰和过表达ALDH3B1,经免疫印迹法验证基因调控效果,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C),干扰组(Si-ALDH3B1)和过表达组(LV-ALDH3B1),探究ALDH3B1作用于胃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胃癌组织中ALDH3B1 和Ki67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胃癌组织中ALDH3B1表达量与外周血CEA及CA19-9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ALDH3B1高表达组患者CEA≥5 μg/L、CA19-9≥37 kU/L、T分期为3~4期及N分期为2~3期的比例显著高于ALDH3B1低表达组(P<0.05)。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LDH3B1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经单因素及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ALDH3B1高表达(P<0.05,HR=0.231,95% CI:0.064~0.826)、CEA≥5 μg/L(P<0.01,HR=4.478,95% CI:1.530~13.110)、CA19-9≥37 kU/L(P<0.01,HR=3.877,95% CI:1.625~9.247)、T 分期为 3~4 期(P<0.01,HR=4.953,95% CI:1.768~13.880)及N分期为2~3期(P<0.05,HR=2.152,95% CI:1.152~4.022)为影响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以ALDH3B1相对表达量4.66为截点值,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76%(P<0.01);细胞学实验证明ALDH3B1高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结论 ALDH3B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参数相关,是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