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性医学职业素养对医学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可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同时,理当发挥关键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日趋边缘化。作者以隐性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为突破口,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方面的探讨,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杨红卫  陆永利  李从德  邹飞 《中外医疗》2011,30(24):111-111,113
高等医学院校的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阐明医学院校生理学的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功能以及探讨加强生理学的隐性课程的建设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构建良好生理学的隐性课程平台的一些设想,以期推动生理学的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医学各专业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3.
《西北医学教育》2019,(1):34-38
目的探讨如何将医学职业素养为核心内涵融入到"医学导论"课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更好地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优化医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的评价。结果将医学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医学导论"八个课程内容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课程内容设置的评价及效果的评价均较高。结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低年级阶段,通过"医学导论"进行早期职业素养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建设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探讨了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措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开展隐性课程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医学人文素养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生命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文章将从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内涵作为切入点概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联系,阐明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关注和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并指出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需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需要寻求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及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6.
医学职业素养是医疗健康领域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而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人本主义、身心社灵的整体观和科学的生死观,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因此,将安宁疗护的理念整合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医学职业素养的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培养医学生反思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人健康,是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有益创新。  相似文献   

7.
医学机能实验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实行先进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可加深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为医学课程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19-122
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通过某一两门课程就能够培养而成的,它需要一个系统的、广而全的课程体系和一个人文气息浓厚、道德氛围良好的环境熏陶。但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义从根本上还是专业教育,虽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医学院校也逐步采取了与综合大学合并、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力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如何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恶劣的医患关系现况是现阶段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医学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欠缺、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不足,加之医学人才交流的国际趋势、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使得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日趋迫切.而〈大学英语〉课程传递了大量的医学人文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对医学生成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理应并且能够肩负起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端正其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医学道德观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晖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152-153
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职业素质课程是行业发展及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职业素质课程也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感悟职业素养的环境与氛围,由学生自我建构,从感受职业素养、认识职业素养,到逐渐形成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等医学院校隐性课程在培养医学人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评价体系是隐性课程构建中的必要一环。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不能照搬显性课程评价的方法,要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即从评价的隐藏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评价的延伸、重视临床实习单位隐性课程的评价、评价的反馈机制入手,合理地构建其评价体系,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养成;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学校实施,轻系统培养;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的现状,提出应注重培养途径创新:深挖医学人文课程的潜力,强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注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重视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模式和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要求不断增加,对从医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视并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医类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影响因素,探索医学上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为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及提升就业质量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性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潜藏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充分重视并利用隐性课程在神经病学课程建设中的影响力,发挥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和网络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生认识全科医学和启蒙全科医疗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以健康为中心、持续性、基础性、预防性、综合性等服务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教育及实践中,全科医学常存在归类为非主流专业、职业认同感低、重理论轻实践、“难下基层”“难留基层”等问题,忽略了对全科医学生课程思想政治的教育。以成果为导向教育的理念正在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所推荐,教育者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文章根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特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和方案,激发其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鼓励更多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职业,培养适用于新社会形势下扎根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患者和社会呼唤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一种专业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关系的集合,不是学校正规课程内的独立课程,而往往是隐性课程的范畴。医学高等教育过程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的鉴别能力,使他们不仅获得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努力做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现代医生。  相似文献   

17.
姜恬  宛小燕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836
通过介绍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职业素养项目、国外部分学者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评论、国外对医学职业素养的最新研究和国内医学职业素养研究近况,提出定义医学职业素养的意义,以及定义医学职业素养时需考虑我国自古以来的医德传统、社会期望/公众需求等因素,并提出了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西北医学教育》2015,(4):665-667
隐性课程在医学留学生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提出建设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制定符合留学生实际的教育管理制度、营造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与氛围、开展丰富的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等建议,以加强医学留学生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人格魅力等。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隐性课程研究和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护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北医学教育》2015,(6):1009-1012
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训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硬件",强调了医学的严谨性。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软件",强调了医学的人文性。将循证医学与人文关怀结合,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评估体系对培养效果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