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再生刺激因子(HSS)是一类从幼年动物和动物再生状态的肝脏中提取的蛋白或多肽,具有耐热性,能特异性地促进活体和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我们从67%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再生肝中提取HSS,利用32%肝切术后30h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计数法检测了HSS的活性。 材料和方法 一、HSS的提取 1.肝大部分切除术 雄性SD大鼠,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下,行左叶及中叶套扎切除术(67%肝切)。术后22—23h处死大鼠,  相似文献   

2.
大鼠肝刺激因子(HSS)是否有保肝作用?这一问题的阐明不仅有理论意义还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本工作采取初断乳大鼠的肝提取HSS,用CCl_4和半乳糖胺损伤小鼠肝脏,结果观察到:(1)HSS明显降低CCl_4和半乳糖胺所致小鼠血清GPT和GOT升高的幅度;(2)HSS的保肝作用具有量效关系;(3)HSS抗CCl_4损伤肝的时程在72h以上;(4)肝组织切片检查表明,HSS可减轻CCl_4和丰乳糖胺损伤肝的程度。上述生化学和组织形态学的指标表明,HSS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小鼠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物胎肝中存在肝细胞生长刺激激素(HSS)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1],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转氨酶(ALT),增加枯否细胞的功能,促进病变细胞恢复.肝乐宁是从羊胎肝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中发现,它能使血中甲胎蛋白(AFP)升高.为此笔者对38例使用肝乐宁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ALT、AFP与未用肝乐宁的28例病人(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初步研究表明,从哺乳动物幼仔肝、胚胎肝组织提取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刺激物(HSS)有抗慢性肝损伤的作用。我们以四氯化碳(CCl4)中毒性大鼠肝纤维化为模型,研究了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抗慢性肝损伤作用,结果表明,重组hALR有明...  相似文献   

5.
肝再生刺激因子(HSS)不仅能刺激肝细胞增殖,新近认为它还有保肝作用。本文简述 HSS 的发现、提取、生成、理化特性及刺激肝再生的作用外,较详细地介绍了 HSS 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实际应用的可能。HSS 由再生肝细胞生成,又具有抗毒物的保肝作用,这是一个肝细胞保护作用的问题。在肝炎猖獗的今天,HSS 还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芪蠲肝液对大鼠实验性急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硫代乙酰胺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40%的四氯化碳溶液复制慢性肝损伤模型,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取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硫代乙酰胺急性肝损伤及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时,灵芪蠲肝液能使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该药物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细胞浸润及减轻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细胞再生.结论:灵芪蠲肝液具有减轻急慢性肝损伤的作用,可能与减少NO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 HSS)是一种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细胞功能的物质。1975年,首次由LaBracque等自大鼠再生肝组织中提取。国内用乳猪肝和新生牛肝制成HSS,用于重症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我们曾用ELISA法进行了血清中HSS含量和抗HSS自身抗体检测。本文报告有关HSS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核增殖抗原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暴发性肝衰竭、急性肝损伤动物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暴发性肝衰竭动物肝再生明显高于急性肝损伤动物,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有强的再生能力,对于暴发性肝衰竭控制肝细胞坏死较刺激肝细胞再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O’Neill等用鼠胎肝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和肝切除后的再生性胞质液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获得满意的效果,说明增生的肝细胞对损伤肝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断乳鼠及人胎肝提取液都含有丰富肝再生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可启动肝细胞的再生。为探讨其应用价值,我们用四氯化碳(CCI_4)复制小鼠中毒性肝坏死模型,观察HSS对鼠死亡率,血清酶及组织学的影响,以评价其对损伤肝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核增殖抗原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暴发性肝衰竭,急性肝损伤动物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暴发性肝衰竭动物肝再生明显高于急性肝损伤动物,暴发民生肝衰竭动物有强的再生能力,对于暴发性肝衰竭控制肝细胞坏死较刺激肝细胞再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肝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肝干细胞成为研究的热点.不同来源的肝干细胞具有强大的临床治疗潜能,但是在临床应用普遍推行之前,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本综述就肝干细胞的一些基本特性及其在肝脏损伤后的肝再生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肝干细胞--肝卵圆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向阳  滕皋军 《现代医学》2005,33(2):129-131
对于肝卵圆细胞的研究已有一定时间,但近几年才明确其属于干细胞范畴,笔者简要综述了肝卵圆细胞的特征、来源、调控分化及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针对我院50例接受TAE术治疗的病人,根据胆红素、转氯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测定的结果,分析肝癌TAE术对肝储备功能的影响。对照组50例,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结果:全部病人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4—5倍,大部分肝功能在保肝治疗2w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E组治疗后有5例2w后未恢复,其中3例肝功能持续恶化,直至肝衰竭死亡;而TAI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肝衰。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而TAE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较TAI组严重,虽然大部分为暂时的,短时期能恢复,但要注意部分患者肝衰的存在,以便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1年9月对96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回顾性分析肿瘤分布,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效果:肝癌切除96例,其中左肝癌切除25例,右肝癌切除7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0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43.8%。结论:肝切除术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50例肝血管瘤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采用超液化碘油加平阳霉素超选择性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所有病历1次手术成功,术后并发症少,术后3~6mo复查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未见复发.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是理想的方法,其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栓塞对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 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 (RFA)肝癌疗效的影响 .方法  1将猪随机分为两组 ,A组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后行集束电极热毁治疗 ,B组未行肝动脉栓塞直接行集束电极热毁治疗 ;2临床患者 ,将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C组 )及未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D组 )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后分别统计 .结果  1离体猪肝的治疗时间为 (6 .0± 1.4) min,坏死直径 (5 .5± 0 .7) cm;2 A组的治疗时间为 (8.0± 1.3) m in,坏死直径 (4 .7± 0 .9) cm,B组的治疗时间为 (12 .0± 1.8) m in,坏死直径 (4 .0± 0 .6 ) cm(P<0 .0 1) ;3 C组的治疗时间 (9.0± 2 .1) min,坏死直径(5 .3± 1.4) cm,D组的治疗时间为 (16 .0± 4.6 ) min,坏死直径 (3.5± 1.8) cm(P<0 .0 1) .结论 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目前肝癌介入治疗的前景,治疗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开展的7例肝癌行TAIE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染色4例消失,3例仍可见少许染色,碘油沉积均匀2例,局灶沉积欠均匀3例,弥散沉积2例,肿块缩小20%-45%3例,50%-62% 2例,65%-80% 2例,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显效率100%。结论:对各期肝癌进行化疗栓塞(TAIE)是目前 非手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更符合医学伦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24 只,随机分为3 组,每组8 只大
鼠。分组如下:假手术组(Sham 组);胆总管结扎组(BDL 组),予行胆总管结扎术;螺内酯治疗组(BDL+SP组),于手术后第2天
给予螺内酯20 mg/kg灌胃处理,1次/d。于4周后取材。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胶原和大鼠的肝组织学改变。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PCR)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血
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BDL+SP组纤维化程度较BDL组低[(2.84±0.44) vs (19.73±3.54), P=0.00],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DL组vWF表达较Sham组增高[(3.08±0.17) vs (0.98±0.11), P=0.00],BDL+SP组较BDL组
表达下降[(1.15±0.09) vs (3.08±0.17),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DL组VEGF-A mRNA的表达增加,BDL+SP组则表达
下降[(0.71±0.12) vs (1.75±0.15),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分组中VEGF-A mRNA的表达与vWF表达呈现显著正相关
关系(r=0.890, P=0.000)。结论螺内酯通过抑制肝脏VEGF-A mRNA的表达抑制肝窦毛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