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IPCL分型在判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白光和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的大小、范围,应用放大胃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采用日本AB分型法进行IPCL分型,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对符合内镜下切除适应证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变后标本送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将IPCL分型的结果与术后标本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55例食管病变实行内镜下切除,术前IPCL分型判断的病变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符合者共40例,符合率为72.0%。结论 IPCL分型在判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中符合率较高,操作简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以内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随着内镜的普及和早诊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同时,应用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早期食管病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简单、安全、风险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方向。本文就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了回顾性综述。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窥镜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29例早期食管癌和42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l、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88块。切除标本每块平均为21.8 mm±1.02 mm×18.2 mm±1.02 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71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58例(81.7%)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24.6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 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可分为破坏性和切除性治疗,前者包括包括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光动力、微波、激光及射频消融等方法,后者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及经胸腔镜微创切除术等方法。破坏性治疗虽可去除病灶,但常不能获得足够病理标本,故多用于残留病灶的补救处理。本文着重叙述目前常用的内镜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53例早期食管癌和74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127例患者进行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150块。切除标本每块大小平均为(2.7±4.3)mm×(18.0±3.40)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127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96例(75.6%)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52.2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食管黏膜病变者行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比较食管病变及着色范围,对黏膜不染色区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EMR),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者经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为黏膜内癌,予以黏膜下剥离切除。结果46例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18处黏膜不染色区,其中上皮单纯增生3处,轻度不典型增生4处,中度不典型增生6处,重度不典型增生4处,鳞状细胞癌1处。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实用的方法,可提高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0例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行MBM治疗术中护士按染色、环形标记、装置多环黏膜切除器,套扎病变黏膜、电凝分片切除、创面处理6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均经一次性操作切除,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1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生出血23例,均以钛夹一枚止血成功,其余17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未发现出血及皮下气肿.结论 MBM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与心理支持,术中密切的观察与准确的配合,术后全方位护理与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顺利完成术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腔镜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规食管癌手术根治通过开放手术方式行食管癌切除并消化道重建,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腔镜(包括电视胸腔镜、纵隔镜及腹腔镜)下的食管癌根治,因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本文分析了腔镜在食管癌根治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探讨食管癌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及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二者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因食管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4例,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术后病理之间的差异。结果 114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均成功行EMBM或ESD切除病变,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早期癌患者3例;所有114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术后病理总符合率为62.3%(71/114)。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者分别为28例、22例和1例,胃镜活检符合率为54.9%(28/51),而有45.1%(23/51)患者术后病理级别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高级别和早癌者分别为16、40和4例,符合率为66.7%(40/60),有6.7%(4/60)患者病理级别升高,26.7%(16/60)病理级别降低;3例胃镜活检提示为早期癌患者术后病理仍为早期癌,符合率为100%。结论 胃镜活检对食管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但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仍有一定差异性,多数差异表现为术后病理级别较胃镜活检病理级别的升高,对于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13—2016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62例疑似消化道癌肿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58.5±6.2)岁。患者均经ESD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早期癌前病变。考察ESD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预后。 结果 病变均在黏膜、黏膜下层,部位分别在食管17例(27.42%)、胃29例(46.77%)、结肠16例(25.81%),其中多为食管中段(10例,58.82%)。病理分型分别为Ⅰ型3例(4.84%)、Ⅱ型59例(95.16%),其中多为Ⅱb (28例,47.16%)。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5.16%(59/62),治愈性切除率为90.32%(56/62)。术中出血1例(1.61%),穿孔2例(3.23%),术后胸骨后疼痛2例(3.23%),腹痛1例(1.61%),均经抗感染、抑酸等治疗后痊愈。随访第6个月无失访患者,患者的进食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明显地缓解(分别为21例,33.87%和18例,29.03%)。复发1例(1.61%),经再次ESD术后痊愈出院。 结论 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的切除率高,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作为微创诊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所有患者均采用ESD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术,整块切除率达到100%,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达到92.06%,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8%,低估率为28.57%,高估率为6.35%,两者存在一致性(Kappa=0.221,P=0.01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仅2例(3.17%)患者出现术后狭窄情况,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另1例轻度狭窄无需内镜干预.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常规复查胃镜,随访1例术后1年复发,二次ESD成功治疗、并再次随访1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随访均未见局部残留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ESD诊治EEC及癌前病变,可一次性安全、有效地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得整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病变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食管反流﹑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较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376例疑似病变,用2%的碘液喷洒染色,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并对照碘液染色前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变化。结果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染色前内镜诊断食管早期癌为18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经病理确诊为39例,染色前内镜诊断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3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病理确诊为11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中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微创手术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0例临床分期Ⅲ期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2周期的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3周手术;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28例,进展4例,缓解率46.67%;缓解及稳定的56例行微创手术,4例进展患者未手术行同步放化疗。2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R0切除率分别为88.33%和73.33%,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食管癌肿瘤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联合微创手术安全可行,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