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脑内占位病例,20例脑胶质瘤(WHO分级Ⅲ级10例,Ⅳ级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脑转移瘤,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测量瘤体、瘤旁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瘤体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t)=瘤体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瘤旁水肿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p)=瘤旁水肿区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结果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液化坏死区DWI上均呈低信号。20例胶质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脑转移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与脑转移瘤rAD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rADC-p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以用来帮助鉴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 多b 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 年6 月-2016 年6 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6 例脑转移瘤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常规序列、多b值DWI 序列及增强扫描检查。统计分析多b 值DWI 序列及增强扫描对于脑转移瘤的检出差异,同时观察不同b 值DWI 下病灶实质部分ADC 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MR 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单发5 例,多发11 例,累计病灶数目130 枚,其中直径≥ 5 mm 病灶53 枚,<5 mm 病灶77 枚。多b 值DWI 序列提示病灶数目99 枚,其中直径≥ 5 mm 瘤灶50 枚,<5 mm 病灶49 枚。以增强扫描作为检出数目金标准,多b 值DWI 序列对直径≥ 5 mm 病灶检出率为94.3%,具有较好一致性。而瘤灶<5 mm 时,多b 值DWI 序列检出率为63%,敏感性下降。同时高b 值DWI 所测病灶实质部分ADC 值均小于较低b 值DWI,随着b 值的升高,病灶ADC 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多b 值DWI 对于直径≥ 5 mm 脑转移瘤的检出与增强扫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脑转移瘤的临床筛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5 mm 的微小病灶检出率低于MR 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蒋爱军  王茹 《大家健康》2014,(9):158-15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早期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确诊的脑转移瘤患者53例,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3个月后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肿瘤最大直径、ADC及r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1天患者肿瘤最大直径、ADC及rADC值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早期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的ADC及rADC值可以反映肿瘤的治疗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联合应用对脑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4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脑内囊性病变(包括高级别胶质瘤24例、单发转移瘤20例、脑脓肿10例),行常规MRI、DWI扫描,获得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波谱图。单体素PRESS(TE144ms)序列囊壁或囊内^1H-MRS成像,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脂质Lip峰高,计算出Cho/Cr,Cho/NAA,NAA/C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高级别胶质瘤DWI上囊腔内低信号19例(19/24),ADC值增高;高信号3例(3/24),ADC值减低,混杂信号2例(2/24)。20例病灶中心检测到NAA峰(83.3%)。②单发转移瘤DWI上囊腔内低信号14例(14/20),ADC值增高;高信号2例(2/20),ADC值减低,混杂信号4例(4/20)。病灶中心和囊壁高Lip峰13例(65.0%)。③脑脓肿DWI上脓腔内高信号7例(7/10),ADC值降低,混杂信号3例(3/10)。病灶中心9例显示AA峰。④胶质瘤与转移瘤囊壁之间Cho/Cr、Cho/NAA、NAA/C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R氢质子波谱(^1H-MRS)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可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单发转移瘤与脑脓肿。  相似文献   

5.
弥散成像在分析脑多发性硬化病灶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hu SG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513-2517
目的探讨脑部MS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分析其在推测病灶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脑部MS及作为对照组的11例亚急性脑梗死病例行DWI及DTI联合成像。分析DWI及通过DTI获得的ADC图、EADC图、FA图上MS病灶及梗死病灶的信号特征。量化分析MS急性病灶的核心、周围及周围外、MS慢性病灶、梗死病灶的ADC值、EADC值、FA值,推测各种病灶或部位病理上的不同。结果慢性、较小MS病灶DWI呈等信号。急性、慢性较大MS灶及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呈程度不同高信号:EADC图发现高信号灶13个,分布于急性MS病灶周围以外,余病灶均呈低信号。脑梗死灶ADC值与MS慢性病灶相仿(P〉0.05),升高最多。二者〉MS急性病灶核心(P〈0.05)〉MS急性病灶周围(P〈0.05);EADC值MS急性病灶周围〉MS急性病灶核心(P〈0.05)〉慢性MS病灶、梗死灶(P〈0.05);FA值脑梗死灶最低,其次为慢性MS病灶,前者低于后者(P〈0.05)。MS急性病灶核心低于MS急性病灶周围(P〈0.05),二者低于梗死灶及慢性MS灶(P〈0.05)。MS急性病灶周围以外显示ADC值最低及EADC值最高病灶。结论DWI高信号意义的判断需结合病史及常规MRI表现。EADC图判断病灶内水分子弥散受限较DWI更准确。ADC值升高伴随FA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内组织结构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ADC值对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ADC值在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颅内淋巴瘤和16例高级别胶质瘤(WHO胶质瘤分级:Ⅲ-Ⅳ级)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DWI成像,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感兴趣区(ROI)置于病灶在增强T1WI上明显强化且在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部分,取病灶的最低ADC值,另外对同一病例以相同大小ROI置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测量三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取病灶最低ADC值与对侧正常白质区平均ADC值的比值。然后对淋巴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病例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经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淋巴瘤多发10例,单发5例,DWI图上15例病灶均见高信号,ADC图上均呈低信号,rADC1为100%。高级别胶质瘤单发15例,多发1例,DWI图上11例病灶见高信号,另5例未见明显高信号,ADC图上11例病灶见低信号,另5未见明显低信号,rADC1为69%。结论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WI结合常规MRI形态学表现有助于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扩散加权成像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环形强化病灶(脑脓肿7例、胶质瘤23例、转移瘤16例)行常规MRI、DWI及增强扫描。自动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并进行ADC值测量。结果所有23例胶质瘤中的20例、16例转移瘤中的13例瘤腔显示弥散不受限(高ADC值),7例脑脓肿中的5例脓腔显示弥散受限(低ADC值)。胶质瘤中有3例显示部分弥散受限;转移瘤中有1例弥散受限,两倒多发转移瘤,部分弥散受限,部分弥散不受限。脑脓肿中有2例部分弥散不受限。结论在颅内环形强化病灶中,DWI上绝大多数脓肿弥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但部分胶质瘤和转移瘤也可为高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脑肿瘤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脑肿瘤DWI与ADC值特点。结果:脑肿瘤DWI信号共有四种不同表现类型:Ⅰ型为DWI呈高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86);Ⅱ型为DWI呈高信号同时伴ADC值减低(n=49);Ⅲ型为DWI呈低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37);Ⅳ型为DWI呈混杂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18)。脑转移瘤、胶质瘤和脑膜瘤ADC值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级胶质瘤ADC值高于Ⅲ~Ⅳ级胶质瘤ADC值(P〈0.01)。结论:DWI和ADC值的测量难以区别脑转移瘤、胶质瘤和脑膜瘤,通过DWI和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有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ADC值可预测胶质瘤良、恶性级别。  相似文献   

9.
3.0 T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散成像,分析各种病变弥散成像的特点并测量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DWI图像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46例,信号欠均匀以及边界欠清的病灶分别占51.06%(24/47)、44.68% (21/47)。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5.86±33.97)×10-3]?mm2/s、[(185±53.09)×10-3]?mm2/s 和[(212.62±81.72)×10-3]?mm2/s,转移瘤与肝脏的ADC值存在显著的差异(t=3.202, P=0.01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与肝脏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转移瘤与肝细胞癌之间、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 Tesla MR弥散成像有助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WI在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9例脑转移瘤和22例恶性胶质瘤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转移瘤中,10例病灶DWI呈高信号,19例病灶中心DWI呈低信号,恶性胶质瘤中,15例DWI呈高信号,7例未见明显高信号,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实质区ADC值为(0.86±0.23)×10-3 mm2/s和(1.07 ±0.14) ×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3,P=0.085);坏死区ADC值为(2.41±0.47)×10-3 mm2/s和(2.83±0.0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6,P=0.001);近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8±0.18) ×103mm2/s和(1.41 ±0.16)×104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P=0.006);远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9±0.08)×10-3mm2/s和(1.51 ±0.15) ×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7,P=0.096).结论 DWI是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低级别胶质瘤及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低级别胶质瘤及55例脑梗死患者(均处于急性或亚急性阶段)的DWI表现,并分别测量低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脑梗死病灶中心部分及对侧正常的脑组织的A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相对指数表观扩散系数(rE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3例DWI表现为稍高信号,7例呈等或稍低信号;52例脑梗死患者DWI序列均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信号欠均匀;低级别胶质瘤与脑梗死患者病灶之间平均ADC值、rADC值、EADC值及rE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 ADC值、rADC值、EADC值及rEA DC值均能较好的鉴别低级别胶质瘤及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内不同病变周围水肿区性质鉴别的价值。方法对脑转移瘤30例、脑胶质瘤26例(其中病理Ⅲ~Ⅳ级21例)、脑脓肿20例病人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部分同时行增强MRI检查。所有病人脑内病变周围水肿区最大长度≥10mm,按水肿距病变的远近将其平均分成近侧水肿区和远侧水肿区,分别测其ADC值;同时测量对侧对应正常脑白质区ADC值,计算近、远侧水肿区相对ADC(rADC)值。结果脑转移瘤近侧水肿区rADC值明显高于脑胶质瘤、脑脓肿周围近侧水肿区,差异有显著性(F=3.12,P0.05);三者远侧水肿区rADC值差异无显著性(F=1.36,P0.05)。脑转移瘤周围近侧水肿区rADC值明显高于远侧rADC值,差异有显著性(t=2.068,P0.05);脑胶质瘤周围近、远侧水肿区rADC值分别与脑脓肿周围近、远侧水肿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8、1.302,P0.05);脑胶质瘤与脑脓肿周围近、远侧水肿区的rADC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5、-0.433,P0.05)。结论 rADC值在脑胶质瘤、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周围水肿区性质判定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DWI及ADC值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WI及ADC值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病理及临床证实脑脓肿14例,坏死囊变脑转移瘤17例,经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弥散加权检查,在脑脓肿脑炎期、包膜期及吸收期进行弥散信号及ADC值的测量,并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相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脑脓肿包膜期DWI为高信号,ADC值低,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DWI及ADC值正好相反. 吸收期及脑炎期脑脓肿D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ADC值高信号或等信号,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正好相类似. 所有脑脓肿的平均ADC值为0.88×10-3 mm2/s,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平均ADC值1.8×10-3 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DWI信号诊断的敏感性为64.5%(20/31),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77%(37/48). 结论:DWI及ADC值有助于鉴别包膜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对吸收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脑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hillps 1.5T Inter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收集到的18例脑胶质瘤与15例脑单发转移瘤病例全部均行常规MRI(包括T1WI、T2WI、FLAIR、增强后T1WI扫描)及弥散加权像。梯度场切换率为120mT/mS,头颅线圈,行轴位扫描。在X,Y,Z轴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弥散系数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转移瘤的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的ADC值分别为(1.03±0.18)和(1.60±0.36)。胶质瘤的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的ADC值分别为(1.72±0.49)和(1.44±0.39)。15例转移瘤的肿瘤实质部分ADC值与18例胶质瘤的肿瘤实质部分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转移瘤的瘤周水肿的ADC值与18例胶质瘤的瘤周水肿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对术前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岩  王颖  张雪峰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3):278-282,F000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在鉴别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医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脑胶质瘤。检查使用的磁共振装置为GE Signa 1.5T MR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头颅正交线圈。扫描的平面2-3个,包括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和(或)T2WI。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读出、相位编码和层面选择三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取两个b值(b=0 s/mm^2,b=1000 s/mm^2)。轴位扫描,成像时间为40 s。采用随机分析软件包Functool 2进行图像资料分析,其通过b值条件不同的2帧图像点对点的计算得到每一像素的ADC值。结合常规MRI图像,在ADC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分析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及瘤周T2 WI正常表现白质区的弥散测量值(ADC值和rADC值)与肿瘤分级的关系。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测量区和2组不同病理学级别的肿瘤之间的弥散测量值用多样本比较方差分析方法。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的弥散测量值间的差异应用两样本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42例脑胶质瘤均为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低级胶质瘤(Ⅰ-Ⅱ级)17例,间变胶质瘤(Ⅲ级)16例,胶质母细胞瘤(Ⅳ级)9例。DWI对肿瘤的各部分能较好的显示。①低(Ⅰ-Ⅱ)级脑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高于高(Ⅲ-Ⅳ)级的胶质瘤ADC值和rADC值,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Ⅲ-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低于低(Ⅰ-Ⅱ)级胶质瘤ADC值和rADC值(P〈0.05)。③肿瘤实质部分与瘤周水肿之间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均与肿瘤的恶性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739;r=-0.748,P值均〈0.0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和rADC值结合常规MRI序列的特征,对于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及rADC值可能为评价胶质瘤的侵袭性及鉴别肿瘤实质部分与瘤周水肿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梗死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及DTI扫描,比较患侧和健侧弥散信号的改变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改变、ADC值及FA值的关系。 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在DWI呈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平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rADC值(P<0.05)。45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患者脑梗死区平均FA值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P<0.05)。结论:DWI和DTI可以快速检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和MRI的联合应用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常规MRI及DW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确诊MS的常规脑MRI及DWI图像66例,分析其MRI特点及T1WI低信号病灶于DWI图像信号特点。结果:(1)MS病人脑内病灶分布、形态、信号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还可见一些相对特异的MRI征象。(2)83个T1WI低信号病灶于DWI图像上呈32个高信号、25个等信号、17个低信号和9个环形高信号。结论:常规MRI和DWI可反映出MS空间和时间多发性的特点,结合其相对特异的征象,在诊断MS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似脑转移瘤患者16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并做诊断实验研究.测定DWI对脑转移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与病理结果随访对照,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部分、瘤周水肿部分及正常脑实质 ADC值,并与确诊脑胶质瘤进行比较.结果:(1) DWI对脑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27%、91.46%和86.95%;(2)脑转移瘤肿瘤实质部分 ADC值为 (1.08±0.37)×10-3mm+2/s,坏死/囊变部分 ADC值为 (1.90±0.36)×10-3mm+2/s.与瘤周水肿区及正常脑实质 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转移瘤与胶质瘤不同区域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WI成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瘤灶及瘤周ADC值的测量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DC值对后颅窝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髓母细胞瘤和5例室管膜瘤的ADC图像,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DWI成像,ADC值测定感兴趣区(ROI)置于病灶强化最明显且在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部位,取病灶最小ADC值,对同一病例以相同大小ROI置于正常大脑白质区测量三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取病灶最小ADC值与正常大脑白质区平均ADC值的比值,对两组病例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髓母细胞瘤测得的最小ADC值范围为0.49-0.74×10-3mm2/s,rADC值范围为0.61-1.09;室管膜瘤测得的最小ADC值范围为0.80-0.92×10-3mm2/s,rADC值范围为0.91-1.14。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最小ADC值范围没有重叠。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间的最小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的测量可以准确鉴别后颅窝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