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分析隐血珠、TCT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普查初筛方面的相互作用。方法对465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上消化道隐血珠检测,并联合TCT检查。结果 4654例标本中,隐血珠阳性标本1338例,占28.75%;TCT异常标本103例,占2.21%。其中隐血珠阳性、TCT异常48例,隐血珠阴性、TCT异常47例。结论隐血珠联合TCT检查对上消化道肿瘤的初筛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利于对无症状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及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初筛,并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78年7月至1981年2月在23个单位35,805名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上或有消化道症状者进行胃癌普查的情况。实际受检者8,017人,占应查对象70%。普查时先作胃部钡餐间接摄影,有疑问者再作钡餐精细检查。间接摄影结果:未发现病变3,396人,良性病变3,598人,有疑问1,023人。有疑问者中精查发现胃癌8例,可疑胃癌1例(后随访证实为胃癌),良性病变773例。未作精查的6,994例中,漏诊胃癌1例。在应查对象而未参加普查的人群中,发现9例胃癌。普查发现胃癌多属早期阶段,未参加普查的9例胃癌病期较晚。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06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区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进行回顾,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趋势及在年龄、性别及与之感染相关的食管病变、糜烂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疾病分布情况等方面有无规律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在本院进行胃镜普查者106例,试验结果阳性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将感染者在年龄、性别进行分析,并将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及阳性者分为两组。结果 106例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33.96%,较本地区早前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男女比例1:1.2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50-59岁年龄组最高,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糜烂性胃炎高于阴性组人群,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与阴性者糜烂性胃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对幽门螺旋杆菌规范化杀菌治疗,对于降低本地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室在5159名年龄35~64岁人中,采用特制的中空金属球吸取胃液,检测pH、OB、IgA和IgG,开展胃癌普查。检出胃液阳性者1250例,检出率为24.23%(1250/5159)。对835例胃液阳性者和87例胃液阴性者行胃镜病理检查,发现23例胃癌,均为胃液阳性者,癌检出率为0.45%(23/5159),其中早癌7例,占30.43%(7/23)。胃液阳性组癌~癌前期变化者检出率为61.32%(512/835),明显高于胃液阴性组的21.84%(19/87),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病人痛苦小,癌检出率高,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男性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 ,女性位于宫颈癌、乳腺癌之后第三位 ,男大于女。它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癌前病变 ,最后导致胃癌。如 :胃息肉、慢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均可引起。我科 1987年~1996年通过上消化道低张力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发现的 5 8例胃癌 ,分析了各型胃癌的生长形态 ,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5 8例均病理证实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8例胃癌中感到腹胀者 35例 ,有梗阻 2 5例 ;触诊腹部包块者 17例 ;黑便者 2 1例 ;呕吐者 3例 ;胃痛者 2 7例。其中男性 35例占 6 1% ,…  相似文献   

6.
在广州地区鼻咽癌(NPC)普查中,共对5030例正常人进行EDAb检测,发现EDAb阳性(抗酶率≥30%)者224例,其中高滴度阳性者77例。经52个月追踪观察发现NPC患者14例,其中普查时EDAb阴性者1例,EDAb阳性者13例(包括EDAb高滴度阳性NPC患者例数)及EDAb高滴度阳性者9例。3组人的NPC相对风险(RR)为1:279:562,差异显著。收集鼻咽活检阴性就诊者98例,按EDAb检测结果分为两组,EDAb阳性组44例,经3个月追踪及多次活检后确诊为NPC者34例,占77·s%。EDAb阴性组54例,确诊为NPC者5 例,占9·3%。EDAb阳性组检出NPC的机率为阴性组的8.3倍。两组结果显示EDAb检测在NPC早期发现中有较强的提示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 方法 随机选择经胃镜检查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594例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体检自然人群,根据病史、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及体检报告未见任何异常则确认为健康体检者共590例并作为对照对象,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总检出率为70.71%(420/594例),其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7.77%、84.37%、76.04%和28.70%,以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高(84.37%),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低(28.70%)。不同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总检出率为54.92%(324/590例),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也有较高比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胃癌单克隆抗体斑点试剂盒对127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胃癌抗原检测与胃镜胃病理做对照,真阳性9例,真阴性56例假阳性62例,其敏感性100%,正确性51.18%,阳性预测值为12.1%,无漏诊病人。对胃癌及非胃癌组,胃癌前病变与良性进行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别,因此可用于胃癌大面积普查及门诊筛检。本组检验胃癌与癌前病变无显著性差别,这可能与癌前癌病变分泌的糖蛋白有交叉反应,本文对假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隐血珠对上消化道肿瘤初筛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隐血珠在检测上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中的作用,用于农村基层普查初筛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方法:对服务社区相关年龄组的健康人群,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提供的隐血珠初筛、阳性者。电子胃镜复查和病理学确诊。结果:接受筛查的>35岁3538例,阳性601(16.99%)。在阳性者中,经电子胃镜和病理学确诊;癌前病变123例,食管癌7例,胃癌2例,贲门癌7例,检出率为3.93%。结论:隐血珠为农村基层医院,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上消化道肿瘤的普查提供了操作方便、检出率高、效果好、且无创伤性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总结应用内镜诊断胃癌所见30例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肉眼诊断胃癌的误、漏诊率为5.2%。假阳性19例中,由良性溃疡误诊为胃癌者最多,占68.4%;而假阴性11例中,胃癌误、漏诊为各型  相似文献   

11.
自1993年1月~1996年10月,我院对具有血尿、腰痛、腰部肿块三大症状或具有上述症状之一的泌尿系统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影像学综合检查,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普查总数为2390人,其中有阳性发现者990人(男性724人,女性266人),阳性率为41.42%。1.2影像学检查阳性990人中,30岁以下者为246人,31~45岁者为236入,46~60岁为297人,61岁以上者为211人。1.3在990例具有阳性发现的患者中,筛选出的恶性占位性病变83例,占普查总人数2390人的3.47%。其中肾上腺恶性占位10例,肾恶性占位24例(其中小肾癌4例),膀胱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与胃粘膜的菌谱构成。方法:对75例消化性溃疡和57例胃癌患者胃液与胃粘膜进行菌谱分析。结果:(1)胃粘膜细菌阳性检出率溃疡组为94.23%,胃癌组为100.00%,胃液细菌检出率溃疡组和胃癌组分别为36.00%,78.95%。(2)细菌阳性检出组胃液pH均值为4.77±2.44,阴性组为2.05±0.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H值升高与细菌检出率呈正相关。(3)胃液菌谱主要由四联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氏菌等构成,胃粘膜菌谱以厌氧菌为主。(4)溃疡组与胃癌组菌群构成不同,后者亚硝化菌株、类杆菌及梭菌等检出较前者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EB病毒(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EBV相关胃癌(EBVaGC)相关基因。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3种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8、PT、SNU-719)和3种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HGC-27、MKN-45)总RNA并纯化,逆转录合成cDNA,利用荧光染料(Cy3)标记aaUTP,转录合成标记的cRNA,与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图像,对芯片原始数据扣除本底和归一化处理,利用倍数差异和t检验计算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上海博豪生物在线分析系统进行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关联分析,明确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将处理前后差异表达倍数>2.0或<0.5,且在不同样本间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判断为差异表达基因。选取特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聚类热图及矩阵图分析显示,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与阴性胃癌细胞系之间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与阴性胃癌细胞系之间有322条基因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其中与肿瘤相关的基因涉及转录翻译、信号转导、黏附、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选取6条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有3条基因表达上调,3条基因表达下调,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与阴性胃癌细胞系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EBV感染可影响胃癌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阐明EBV感染在EBVaG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筛选EBVaGC特异性肿瘤标记物以及进行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胃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方法,明确手术切除的范围,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88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致使大部分胃癌进入中晚期才得到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1)就诊时间晚(53.19%);(2)门诊未适时行上消化道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或高危者未定期复查;(3)纤维胃镜及活检仍有35.80%的假阴性率。第10组、第11组淋巴结转移主要来自以M区为主的胃癌,其次以C区和A区为主的胃癌。结论:提高胃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对策为:(1)对首次出现“胃痛”者,尤其是40岁以上者应作进一步检查,不应待出现“胃痛失去规律”所为胃癌典型表现再予以重视而贻误诊断;(2)对癌前病变或高度疑为恶性者定期追踪复查;(3)对钡餐或胃镜发现胃壁僵硬、蠕动差或新生物而活检未找到恶性细胞者应早剖腹探查及手术病理切片;(4)进一步提高胃镜检查操作技能。M、C区和A区癌肿侵及M区时,尤其是大弯后壁的癌肿和超过Si时清除第10组、第儿组淋巴结是必要的。当癌灶直接浸润胰腺时可联合胰体尾及脾脏切除。  相似文献   

15.
CD44v6、MMP-9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和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二者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D44v6和MMP-9的表达。结果12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9%(75/128)、64.06%(82/128),二者均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或0.01);弥漫型胃癌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MMP-9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P<0.05);二者在胃癌中表达呈正相关,其共同表达者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高于二者仅其中之一阳性表达组或同为阴性表达组(P<0.05或0.01);其共同表达者组发生浆膜浸润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同为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CD44v6和MMP-9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CD44v6和MMP-9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外生性胃癌误诊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胃镜、上消化道造影、CT、B超及细胞学等技术的发展, 胃癌尤其是进展期胃癌很容易做出明确诊断.但特殊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阴性的胃癌 仍然偶有误诊,作者曾将2例胃癌误诊为肠道肿瘤,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脂肪瘤极罕见,通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亦非特异性,故常被误诊为胃癌或消化性溃疡而术后发现。最近我们遇到1例疑胃癌而手术发现的病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4岁,住院号0391311。因反复中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疾病普查129147例资料分析(附7093例胃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本地上消化道疾病 ,特别是上消化道肿瘤、癌前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普查 12 914 7人应用隐血珠试剂进行初筛 ;阳性者做胃镜检查 70 93例 ,并与 2 0 0 1年至 2 0 0 3年门诊 70 93例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普查 12 914 7人应用隐血珠阳性 35 72 6人 ;阳性率 19.85 % ;70 93人阳性者做胃镜检查 ,检出慢性浅表性胃炎 6 0 0 2例 ,占 84 .6 2 % ;慢性萎缩性胃炎 15 6例 ,占 2 .2 0 % ;急性胃粘膜病变 2 6例 ,占 0 .37% ;残胃炎 35例 ,占 0 .4 9% ;十二指肠球炎 2 18例 ,占 3.0 7% ;十二指肠息肉 4 4例 ,占 0 .6 2 % ;胃息肉 10 0例 ,占 1.4 1% ;食道炎 5 6例 ,占 0 .79% ;消化性溃疡 2 2 0例 ,占 3.1% ;食管癌 35例 ,占 0 .4 9% ;胃癌 4 0例 ,占 0 .5 7% ;食道静脉曲张 2 5例 ,占 0 .35 % ;正常 136例 ,占 1.92 %。结论 应用隐血珠普查上消化道疾病有初筛价值 ;阳性者做胃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胃癌、食管癌及癌前疾病 ,因此开展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隐血珠加胃镜检查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普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6782例上消化道体检患者进行秦氏胃隐血珠检查初筛,然后对阳性和强阳性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最后做出明确诊断。结果:在1561例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有566例患者要求活检,68例患者病理诊断为癌症,其中,有26例患者为食管癌,42例患者为胃癌。26例患者为早期癌,早期癌发生率达23.5%。结论: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普查中,胃隐血珠加胃镜检查简便易行,能够显著提升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 材料及方法一、观察对象1.西安郊区1979年曾进行过普查、81年11月又复查的349人中所检出的38名HBsAg 阳性者、2名HBsAg 阴性的肝炎病人以及4名HBsAg 阳性多发户中的健康接触者。在HBsAg阳性38人中急性肝炎3例,慢性肝炎7例,另有28例1979年普查时为HBsAg 无症状携带者,1981年复查时已转为病人,但发病日期不易明确问出,故单列一项做为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