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健康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显示脑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经成为迄今为止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最佳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到针刺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灸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综述了针刺正常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穴位主治作用还未得到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解释,近年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应用,使在活体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成为可能。本文对2004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不同穴位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针刺不同穴位脑区功能效应的研究文献,分析其脑功能成像特点并对单穴针刺刺激后脑功能成像特点进一步探索。结果表明针刺穴位可特异性地激活相应的脑区;针刺不同的穴位,所激活的脑区是有差异的。发现目前关于单穴针刺研究较少,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健康人,研究内容上相对单一,试验设计和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90年代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出现,使其在认知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把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已成为针刺作用机理、针灸在神经系统机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就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穴位、非穴位对大脑静息态功能网络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阐释针刺的神经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大学生20名,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位组,穴位组针刺百会、双侧风池、双侧内关,非穴位组针刺上述各穴位旁开1.5~2.0 cm非穴位处.针刺30 min后,受试者即刻接受磁共振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刺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择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健康志愿者12名(针刺组),利用fMRI技术分别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及非穴位对照点进行5次完全相同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右手对指运动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来对比针刺与对指运动fMRI的可重复性。结果 12名志愿者中,10名完成了全部扫描过程,对数据完整的10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针刺组中脑功能区活动平均信号变化有着相似的模式,针刺非穴位点引起的脑功能区激活模式与针刺上述两穴位点明显不同;定量比较对指运动及针刺三点引起的脑功能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对照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 与对指运动对照组比较,针刺fMRI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可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胡婷  胡卡明 《西部医学》2009,21(11):1987-1988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当代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脑神经科学研究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及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客观的、确凿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进一步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整理1996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基于脑功能性磁共振的针刺效应文献,分析并探讨针刺效应在脑功能研究领域的进展。1针刺脑功能效应研究的现状国内最早的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文献是李定忠等[1]2000年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的经穴皮部挑治与深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MRI,fMRI)是 9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新发展。它不仅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和病理改变 ,还能同时观察到脑皮层功能活动时的信息 ,可无创、实时地对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成像。为临床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 ,受到了医学界和认知神经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本文就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概念、原理、成像技术与条件及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1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念与原理1.1 脑功能成像的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损伤患者瘫侧足三里(ST36)和风市(GB31)联合穴位电针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监测患侧脑激活簇偏侧指数(laterality index,LI)改变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评定价值。方法对恢复期可配合检查15例脑损伤致偏瘫的住院患者,选择瘫侧足三里和风市穴位进行电针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15例患者相隔14~49d后再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检查。计算出每次的针灸对侧脑激活簇偏侧指数LI影响,LI=(C-I)/(C+I),C与I分别为针灸侧的对侧与针灸侧的同侧脑激活簇数目之和。同时,计算出同期相应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S(score)。统计分析2期LI值对比变化△L(ILI2-LI1)及其与S改变△S(S1-S2)的相关性。结果15例均获得2期检查的完整资料。15例共做43次功能磁共振成像,选择其中较优质30次脑功能图做统计分析。15例LI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05);△LI和△S均为正值,且△LI与△S呈正相关(r=0.959,P〈0.001)。结论脑损伤患者瘫侧足三里和风市穴位联合电针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动态监测患侧脑激活簇LI改变△LI对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具有一定的评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超  韩福刚 《医学综述》2009,15(16):2506-2508
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是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无创性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发生在颅内脑灰白质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如脑灰质异位症、颅内肿瘤、脑白质疏松症、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疾病。脑灰白质成像是在常规序列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对常规序列的必要补充。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是一项崭新的技术,近年来才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序列、临床应用以及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当今神经影像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功能成像在脑功能研究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对癫痫病人的临床定位和指导手术中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癫痫中的应用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实现血氧水平依赖与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融合的可行性方法.方法:运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10名健康志愿者手指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功能图像,运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得运动区的下行纤维束的图像,采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融合.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获得脑激活、纤维束和脑解剖的融合图像,运动区的激活模式及其下行的纤维束可同时在脑结构图上清晰显示.结论: 应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图像的融合,为临床诊断和脑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针刺临床和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从DTI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现状、与fMRI技术联合应用情况、运用该技术进行针刺研究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及结论:DTI技术作为目前唯一能无创性活体研究脑白质结构及白质束形态的检查技术,在研究脑的解剖和功能、诊治白质相关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引入到针刺研究领域将有利于针刺治疗效应的评价以及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 MRI)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无创性脑研究工具,其信号分析技术的进展会促进f MRI在临床的应用,本综述对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分析技术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论。基于脑局部自身的信号性质的分析方法有局部一致性分析、振幅分析,基于描述全脑各脑区间的功能关系的分析方法主要有5种:基于种子区的功能连接、独立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模式识别、图论。本综述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做了归纳、总结,提示f MRI的技术发展对脑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由于在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脑缺血的机制研究及药效学评价时,多在单一时间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所以无法实现对脑功能损伤动态演变进程的观察。而应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动物脑缺血模型脑损伤的活体动态观察。其中,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可观察脑缺血损伤的动态演变进程。未来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中,将磁共振成像与病理学结合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脑缺血的损伤程度及客观评价药物对脑缺血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模态功能磁共振(MRI)成像对脑瘫儿童诊治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年间于我院确诊为脑瘫的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颅脑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评估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在脑瘫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常规MRI扫描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更高(P0.05);DTI对脑内异常信号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MRI(P0.05)。结论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可有效弥补常规MRI序列的不足,有效提高脑出血及其他脑内信号异常检出率,在脑瘫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脑功能区,并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脑运动皮层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30例脑运动皮层区或附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及脑功能成像,功能成像方法采用复杂对指运动,并经过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功能区的影像表现,分析肿瘤对功能区的影响.结果: 20例健康志愿者均准确显示了运动皮层中枢形态和位置.30 例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的运动功能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分散, 甚至消失.术后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皮层的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BOLD-fMRI 是一种有效而无创的脑功能皮层定位方法,对脑功能皮层区肿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选择手术进路等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脑功能成像变化特征,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对6名慢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进行扫描,观察分析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出现脑桥、岛叶、项叶、颞叶的脑功能激活区,出现颞叶、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功能减低区.针刺后患者的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的兴奋区消失,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结论:针刺少阳经对慢性偏头痛镇痛作用的可能靶点是脑桥、脑岛、额叶前部等脑区,针刺后引起双侧颞区脑代谢减低的转变可能是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推测针刺十二经脉可能在脑内分别有相对特异性的应答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作者总结12例脑静脉窦血栓应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 Venography,MRV)的诊断经验,旨在提高MRV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