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300例,根据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300例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0.67%(62/300)。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吸烟史、术后肺部感染、术后电解质紊乱、术后便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900)、高血压病(OR=2.180)、术后肺部感染(OR=2.410)、术后电解质紊乱(OR=1.717)、术后便秘(OR=1.499)是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病、术后肺部感染、术后电解质紊乱、术后便秘是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怀双  徐健 《安徽医学》2020,41(9):1058-106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死亡老年患者临终疗护的选择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临终疗护选择及改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我院近3年来住院期间死亡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间45例死亡老年患者临终疗护首选症状控制与舒适,主要选择依次为“吸氧”40例(88.9%),“一般静脉补液”38例(84.4%),“特殊口腔护理”33例(74%)。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养老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临终症状的可见性与其临终抢救选择无显著关系。结论:症状控制与舒适是老年患者临终疗护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徐敏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42-104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将2002-2007年收治的21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40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176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及合并疾病、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中,其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房增大、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可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因素(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术中因素(手术时间、吻合口位置),以及术后24小时中心静脉压升高是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给予相应的围术期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DM)术后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72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POCD组)和36例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为调查对象,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每例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障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在胆固醇(CHO)、合并冠心病、并发DM视网膜病变、是否用胰岛素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并发DM视网膜病变、糖化血红蛋白与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POCD有关.结论 合并冠心病、并发视网膜病变、血糖控制不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18例患者,其中9例(2.2%)术后并发脑梗死,对可能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疾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律失常史、脑卒中史、围手术期抗凝、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律失常史、ASA评级≥Ⅲ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律失常史、ASA评级≥Ⅲ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0例)和对照组(80例),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为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风险因素(OR:3.482、3.925、2.969,95% CI:1.155~5.289、1.164~6.652、1.035~5.210,P <0.05)。结论:注重患者年龄分布特征并密切观察其彩色超声心动图指标能够显著降低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0岁的老年肺癌患者行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下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病房住院手术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的资料,将其中诊断为并发心律失常的1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心律失常组),诊断为非心律失常的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律失常组)。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 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19%。其中年龄、高血压、术后便秘、手术方式、血清白蛋白浓度是患者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 对于老年肺癌患者可通过年龄、高血压、术后便秘、手术方式、血清白蛋白浓度异常等几项指标来推断发生术后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以达到尽早诊断及预防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MI并发GI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住院期间死亡的53例患者纳入死亡组,存活的223例患者纳入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MI并发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Killip分级高级别比例、新发心律失常和机械性并发症比例、心率、白细胞、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以及住院期间接受输血治疗比例均高于存活组,收缩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发心律失常(OR=2.673,95%CI 1.267~5.636)、心率>100次/min(OR=3.765,95%CI 1.448~9.790)、尿素氮水平(OR=1.118,95%CI 1.013~1.234)以及输血(OR=2.451,95%CI 1.109~5.421)与AMI并发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结论 新发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汤轶  朱广肖  高明 《河北医学》2012,18(4):444-446
目的:探讨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8名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病历资料,以研究其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8名高龄术后患者中,心律失常52例,发生率为22.8%,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时,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因重视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庆良  钟远  李蔚  郭慧峰  李洁  张莉 《河北医学》2007,13(8):887-890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DCG) 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科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行24h动态心电图(DCG) 检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共301例,其中男245例,女56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80.11±5.30)岁.根据DCG检测分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指房性早搏>100次/d,室性早搏>100次/d.心律失常组分房性心律失常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混合性心律失常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脏房室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把心律失常、非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1例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98例,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房、室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LVMI增加有差异(P<0.05),LVEF降低无差异.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比较,前者以左心房增大为主,后者以左心室增大或同时并左心房增大为主(P<0.05).结论: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在此心脏结构改变基础上,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处理心律失常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13例术后入住ICU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每30min通过心电网络监护总结并记录其心电图。结果 44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8.93%,术后24h内是高峰。FEV1/FVC(≤70%)、术前心肺部合并症(本研究中包括肺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手术方式、术前血钾(〈4.0mmol/L)与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高龄有相关因素的患者,术前针对性积极治疗心肺合并症及适当补钾,改善低肺功能,选择合适的术式均能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心律失常2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刚  路明 《河北医学》2003,9(1):28-30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方法:以老年组208例为实验组,非老年组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心律失常基础疾病发生率,再入院率,出院时的治愈率,ECG的左心导联缺气异常。结果:上述各项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0.05)甚至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是器质性心脏病,也存在诱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高龄(>75岁)食管和贲门癌患者(研究组)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61例(<65岁)食管和贲门癌患者(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中吻合口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不张与肺炎、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75岁)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行,但易出现并发症,选择手术治疗需谨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左室肥厚组(93例)与对照组(92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左室肥厚组的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除心绞痛P<0.05外,余均P<0.01。结论:左室肥厚是判断老年高血压病预后的指标,应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老年胃癌术后心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中老年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性别、年龄、血压、手术时间、心电图、心脏彩超7个方面与心脏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94例患者中21例发生心脏并发症;心脏并发症组患者平均(63.4±8.1)岁,手术时间(3.1± 0.8)h;无心脏并发症组患者平均(52.4±4.7)岁,手术时间(2.8-0.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心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P<0.05).结论 较长的手术时间、高血压、心律失常、EF<50%及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有局部运动障碍等5个因素是中老年胃癌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左西孟旦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不良心脏(MACE)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B型脑钠肽(BNP)、心脏功能指标(LVEF、SV、LVESD、LVEDD)、MACE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BNP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LVEF、SV、LVESD、LVEDD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MACE事件的发生率为37. 5%,低于对照组的65. 6%;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9. 38%,低于对照组的62.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少MACE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