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关注的现代人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所做出的总体主观评价,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方法:采用人脸量表、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B表对沈阳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具有中等水平的积极情感、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制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生活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从形式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基于直觉或体验所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感受。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态。前者反映的是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后者反映的是人们享有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4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生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年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一二年级主观幸福感较低。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生活事件相关不显著。受人歧视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不喜欢上学和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这四项生活事件项目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73名初中生为被试,以主观幸福感量表为工具,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①不同年级、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纬度上差异显著;②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和正、负情感体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综合体现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上。而作为相对性别失衡的护士群体,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越加明显。未来的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护士的主观幸福感的剖析会更加细致,因此本文对已有的关于护士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小结,诣在为今后的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升人类的幸福感是人文科学亘古不变的话题。现代积极心理学赋予幸福更科学的内涵,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我们体验幸福的核心要义。本文根据前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合笔者的前期发现,提出乐观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过去理性归因和未来积极预期是乐观的双维结构。乐观提升主观幸福感是理性归因通过积极预期的中介提升主观幸福感实现的。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全面论述乐观如何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江西省某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成长环境的关系,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江西省某市一初中,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同时采取入户调查法,随机选取自然村,对自然村中所有初中生进行调查,利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7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来看,家庭和友谊满意感较高,学业满意感最低,正性和负性情感体验均较低;(2)女生的友谊和自由满意度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负性情感高于独生子女,寄宿生的家庭、学业和自由满意度高于非寄宿生,家庭居住地和家庭结构对家庭满意度有影响,年级与学习成绩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3)家庭功能的部分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家庭功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论:初中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待提高。家庭功能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功能健康的初中生,更有可能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促进城市独居老人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采用户外活动干预方式,增强城市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长春市独居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研究。结果:长春市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通过户外活动干预,长春市独居老人的抑郁心情、焦虑水平降低;对健康的担心降低;加强了对生活的体验、提高了集体认同感;增强了对情感行为的控制。结论:参与户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城市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4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生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的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年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一二年级主观幸福感较低.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内外向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结论: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5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定。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对照组在总体幸福感及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t=2.04~10.33,P<0.05~0.01)。不同性别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方面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t=4.26~6.67,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较正常人低,女性患者在情感体验方面较男性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老年人群的逐年扩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把对老年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主观幸福感”上。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对其幸福体验的评价[1]。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方面[2]。当前,大多研究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待于更多关注。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如抑郁程度、自我掌控能力等),以期有助于识别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南京市4所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京4所高校的76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质量状况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呈中等水平;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活质量状况及人格特质量表差异对主观幸福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生活质量状况差异对主观幸福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家庭经济差异的硕士研究生生活质量状况及人格特质量表差异对主观幸福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P〈0.01);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人格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在生活质量中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对主观幸福感为正向预测(β=0.142,β=0.133,β=0.099,β=0.313),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因子对主观幸福感为负向预测(β=-0.186)。结论:专业、年级、家庭经济差异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神经质等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洋 《重庆医学》2015,(11):1572-157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估,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是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密切相关[1‐2]。自尊(self‐esteem )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象及价值的基础上对自身值得尊重的程度或重要性给出的综合性评价。相关研究表明,自尊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3]。此外,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指出个体情感体验的产生与其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密切相连。如果个体习惯于将其取得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如勤奋程度、能力水平时,就会体验到自信、自豪、幸福等积极情感,从而提升其内在价值感;相反,当个体将其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原因时,则会产生更多的失落、悲伤等消极情感,从而降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个体归因方式的选择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高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将预示着他们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更好地为中国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影响。方法 :用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测查 8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观幸福感 ,其中利培酮组 2 5例 ,经典药物组 6 1例 ,同时经患者自行评定并记录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的药物副作用。结果 :利培酮组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分值高于经典药物组。结论 :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比 ,利培酮可以改善病人的主观幸福感 ,从而增进生活质量 ,应作为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王可  潘康平  朱和平  阮江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0):1167-1168,1261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度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0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Campell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感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度与主观幸福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男女患者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结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度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马仁娥  张捷  申鲁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2011-2011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估而产生的体验.主要由情感和认知两种基本成分构成,其中,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认知成分则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1].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三者的关系,探讨相应对策,以期达到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芜湖市某三甲医院399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幸福感指数平均(9.01±2.04)分,低于成人常模(t=-27.45,P<0.01),中度幸福感占69.2%;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影响最显著的预测变量为生活满意度.结论: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以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运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心理资本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42名三级医院护士进行调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护士的心理资本总评分为(86.62±10.59)分;主观幸福感总体评分为(75.28±10.49)分,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在主观幸福感总评分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维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段的护士在主观幸福感总评分及精力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不同职称的护士在主观幸福感总评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维度评分、精力维度评分及对健康的担心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作时间的护士在精力维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的护士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乐观、韧性进入回归方程(P < 0.05~P < 0.01),乐观与韧性这两个变量共能够解释主观幸福感总分16.5%的变异量。结论护士的心理资本及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乐观,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越乐观,韧性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性别、城乡、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嘉兴市城乡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自编老年人调查表,对30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嘉兴市城乡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以正性情感和体验为主,老年人主观幸福度在男性和女性、单身与有配偶者、独居和与家人同住者在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水准和社交情况对老年人幸福感均有一定影响。结论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经济情况,增加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对待健康和疾病等,对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幸福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