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由于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传统的液体复苏可及时扩充大量的液体,短时间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使血压尽可能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从临床和实验等研究对传统液体复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概念[1],指机体在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2].本研究选取140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升压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50 mm Hg(1mm Hg=0.133 kPa),同时进行其它常规止血治疗和综合性护理监护。对照组38例采用相对无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并控制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80 mm Hg,余治疗方法和综合性护理监护同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4 h内、24~48 h、48~72 h止血效果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内、24~48 h、48~72 h止血效果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的止血率高,其作用明显优于相对无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没有备血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实施手术抢救。方法采用限制性输液方法,结合多巴胺的调节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32~6.65kPa,紧急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结果34例休克病人经过2h左右的抢救、手术的彻底止血后,休克症状很快改善,无一例出现DIC、肾功能衰竭,或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黏膜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现象,34例病人按正常手术预期拆线出院。结论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彻底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结合多巴胺的调节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32~6.65kPa,紧急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可减少出血量,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提高早期成活率,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术后康复好。  相似文献   

5.
李春 《当代医学》2013,(14):17-18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在院前或院内未手术前急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休克的重要措施。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较低的水平而能够达到止血的目的,减少创伤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后期病死率。下面就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静  张国兵 《吉林医学》2012,33(22):4779-4780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疗效。方法:74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6例患者24 h内止血,10例72 h内止血,常规液体复苏组14例24 h内止血,20例72 h内止血。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24 h内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王宏  周瑜博 《新疆医学》2010,40(7):12-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I〉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一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l。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敌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黄君华  邓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09-1010,1014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控制复苏组,分别于入院时、手术止血前二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1次,检测血清标本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及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并记录两组的复苏时间。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α、IL-6、IL-8及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入院时(均P〈0.05);常规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控制液体复苏组(均P〈0.05),IL-10的水平低于控制液体复苏组(P〈0.05);但控制液体复苏组的液体复苏时间要明显小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控制性液体复苏时间短,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较常规液体复苏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王海滨  屈伸  刘红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33-935,F0002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n=12),所有动物麻醉后经口直视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右侧股动、静脉置管。A组(对照组)不放血及补液,其余三组通过股动脉放血和回输使平均动脉压(MAP)=40mmHg后切除75%的鼠尾造成活动性出血,维持MAP=35-40mmHg 60min,作为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期(60min),用乳酸林格氏液(LR)和6%羟乙基淀粉(6%HES 130/0.4)作为复苏液体静脉输注;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通过输注复苏液体维持MAP在60mmHg左右;C组(开放性液体复苏组)通过输注复苏液体维持MAP在100mmHg以上;D组(无液体复苏组)在断尾处止血前不予任何液体。三组休克大鼠在随后的60min急救期接受结扎止血和足量的液体输注,液体复苏后24h各组大鼠取标本备检测。电镜和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变化,Chiu氏6级病理评分评定肠黏膜损伤程度。结果复苏后24h各休克组大鼠小肠黏膜病理损伤评分及组织形态学显示不同程度损伤,其中B组损伤较轻,C组损伤最重,而对照组肠组织形态观察基本正常。超微结构显示C、D两组肠上皮细胞连接明显改变,C组损伤最重且有大量细胞调亡现象。结论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减轻肠组织水肿,从而维护肠组织形态正常。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传统的充分性液体复苏提出质疑,从实验、临床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达成共识.本文就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梁道业  马春林  谢娟娟 《重庆医学》2017,(36):5081-5082,5085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ICU)1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的救治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结果 分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8)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组(n=67),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呼吸力学(静态肺顺应性、吸气阻力)及氧合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液体复苏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时长均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少或短(P<0.01);两组的气道阻力复苏前、后无明显变化,复苏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肺顺应性及氧合均优于开放性液体复苏组(P<0.01).随着液体复苏量的增加,无论是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组,肺的顺应性均进行性变差,尤其是在开放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液体复苏的量与肺顺应性及氧合呈负相关(R=-0.783、-0.860,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救治时,开放性复苏策略虽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时长短,但是肺的顺应性及氧合均受影响,而限制液体复苏策略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创伤死亡者中1/3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尽可能地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不仅不利于血压的维持,反而致使出血量的增加及病死率的上升,这种观点存在很大争议,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并加速机体内环境的紊乱。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充分发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善组织氧供,从而改善预后。一、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1.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液体复苏治疗是本病必要的治疗手段.救治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传统方法是早期快速大量输入液体,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时选择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维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有学者采用Vigileo监测仪检测机体容量水平,可有助于精确指导具体液体治疗的复苏.近年来笔者对我科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行液体复苏和Vigileo监测仪指导下行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法对本病的救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7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食管静脉曲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组患者复苏前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与限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 0.05),常规组在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前输液量为(5 295±2 158) ml,限制组为(3 975±1 626)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22.22%,限制组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而治疗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容量的变化极为重要.每搏输出量变异度比传统监测指标能更精准指导快速液体复苏,维持最佳前负荷,改善容量管理,防止由于低血容量导致的低灌注和过度复苏,并进一步干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将从每搏输出量变异的特点、机理、研究进展、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21 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 (A组) 、常规静脉复苏组(B组)、腹腔复苏组(C组)。B组与C组于10min 内使MAP降至40mmHg。通过放血或回输血液维持40mmHg 水平60min后,在20min内静脉回输放出的血液和两倍于放血量的复方乳酸钠进行液体复苏,并于血液和液体复苏的同时,C组腹腔内注射120mL临床用透析液,而A组和B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观察休克前、休克后60min、液体复苏后60min和180 min的ALT和AST活性。复苏3h后,取肝组织测定干湿重比、MDA、SOD,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 C组ALT和AST值均低于B组( P<0.05 ),MDA与SOD活性分别低于和高于B组 (P<0.05)。C组组织的干湿重比值高于B组(P<0.05);B组形态学损伤较C组更明显。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组相比结果相近。结论 腹腔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足量液体复苏后的肝脏功能可能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腹腔复苏;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脾实质切除及脾动脉切断方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在止血前采用低压复苏(50 mmHg,1 h)后结扎血管彻底止血,观察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LR)、AVP(0.4 U/kg和0.04 U/kg)对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影响.LR组在彻底止血后输注2倍失血量LR;AVP 0.1 U/kg组和0.4 U/kg组在2倍量的LR中分别加入AVP0.4 U/kg和0.04 U/kg输注.结果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在休克后以及低压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血气也发生了明显改变;2倍失血量的LR输注不能较好地恢复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AVP 0.4 U/kg和0.04 U/kg输注,明显增加MAP和改善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延长休克动物存活时间并提高存活率,与LR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有较好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以减少产妇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48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尽早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出血。结果 4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迅速止血,均抢救成功。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降低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