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晓娟 《中医学报》2011,(7):893-894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尿潴留患者120例,随机年均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芒针透刺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针刺法.均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配合温针灸...  相似文献   

2.
胡元水  王俊 《河北医学》2014,(6):892-895
目的:探讨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将此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双侧头针结合穴位注射,实验组比对照组多一个电针治疗。一周内进行5次治疗,连续进行3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束治疗后,继续随访患者三个月的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再进行观察。结果: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70%,组间差异P〈O.01,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三个月后再观察患者的情况,治疗组的有效率仍然是88%,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6%,说明有复发现象,且组间差异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以上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治疗组的生活态度明显改善,对照组相对差一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入电针后,对患者有有效率明显提高了,而且杜绝了患者复发,是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透刺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透刺组采用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透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透刺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0.26%,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透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感觉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常规康复) 2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常规康复)23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积分、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刺血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将1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采用透刺法与穴位注射结合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透刺法.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杨凤杰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610-161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6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对症及针灸、手法康复等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对症及针灸疗法.治疗1.5~2.0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方便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栾菁 《医学文选》2011,(5):420-421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调脾胃"针刺疗法结合穴位注射膈俞穴;对照组42例,采用胃复安10 mg肌注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2%;对照组痊愈16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脾胃"针刺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联合拔罐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中风偏瘫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拔罐组、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拔罐组同时予拔罐治疗,穴位注射组同时予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联合组同时予穴位注射及拔罐疗法,交替进行,隔日1次,3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1疗程,3组肩痛均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亦有明显改善,且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穴位注射组及拔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透曲鬓”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于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3个疗程,应用简化的Fugl-Meyey运动功能评分法及中医症状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曲鬓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当归注射液肌肉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2个疗程后(共治疗20次)评定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种穴位刺激法治疗癔病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癔病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电针组、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例。分别采用传统针刺、电针和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发音情况及胸锁乳突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改变情况。结果各组经不同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均能恢复洪亮清晰的发音,其中以电针组疗程最短,穴位电刺激组次之,传统针刺组最长;癔病性失语的临床有效率与胸锁乳突肌的IEMG呈负性相关;电针疗法在三种穴位刺激法中疗效最优,其次依次为低频电刺激法、传统针刺法。结论胸锁乳突肌IEMG可作为判定癔病性失语临床疗效的一项观察指标而加以运用;在癔病性失语的治疗中,针刺和电兴奋疗法两者配合应用,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7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 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30 d.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和功能独立性评估(FIM)评分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IM分值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单纯用电针治疗,它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完成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血塞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择风池、大椎、肩井、外关及病变部位的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组将血塞通注射液注射于病变部位的夹脊穴,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治疗后进行穴位注射。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疼痛视觉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素B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疗效评价方面,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和0.008),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 =0.012)。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高,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明显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8和0.009),穴位注射组评分也高于电针组(P=0.037)。在疼痛缓解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低,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2和0.012),穴位注射组评分也低于电针组(P =0.017)。3种方法治疗后血浆中的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均比治疗前要低,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后血栓素B2的含量明显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18和0.023),穴位注射组治疗后的血栓素B2的含量也低于电针组(P =0.042)。 结论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评价、症状体征改善、疼痛改善等方面优于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针治疗,且3种方法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影响了血浆中TXB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内皮素 - 1 ( ET- 1 )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Wistar大鼠 5 0只 ,随机分正常、假手术、模型、电针、头皮针五组 ,每组 1 0只 ,后四组均于造模后 72小时、1 0天、1 5天取血测 ET- 1 ,并与手术后 6小时测定值进行比较 ;前三组不治疗 ,后两组造模后分别用电针与头皮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 ET- 1测定值。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 ,术后 1 0天与 1 5天 ,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0 .0 1 ) ,电针组与头皮针组 ET- 1测定值无明显差异。对ET- 1的影响 ,术后 72小时及 1 0天时 ,治疗组 ET- 1明显低于模型组 ( P<0 .0 5 ) ,头皮针组明显低于电针组 ( P<0 .0 5 )。结论 :头皮针可在脑缺血早期就明显降低血浆 ET- 1含量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尺泽、上巨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Ang-1、Ang-2影响,明确电针对ARDS血管内皮是否存在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对照组和假针刺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的针对ARDS的综合的常规治疗;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尺泽、上巨虚治疗;假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假针刺治疗(取穴同电针组)。电针组及假针刺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物标记物[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水平。并记录三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天生存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本组治疗后第3天比较,电针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无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及假针刺组同期比较,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假针组降低(均P<0.05),Ang-1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假针刺组升高(均P<0.05),假针刺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尺泽、上巨虚可以在降低ARDS患者血清Ang-2水平的同时升高Ang-1水平;具有保护ARDS患者血管内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以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评价指标,以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四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加强局部选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针刺间隔时间的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 加强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3个因素两水平间的VAS及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时间间隔两水平之间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中,加强局部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循经远端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针刺夹脊穴,配合加强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4 Hz,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情绪的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经脱毒治疗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针刺1组(内关、神门)、针刺2组(T5、T7夹脊穴)、针刺3组(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3周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针刺组在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针刺2组和针刺3组均优于针刺1组(P<0.05)。在改善抑郁方面针刺3组在治疗3周后优于针刺2组(P<0.05)。结论:电针双侧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在改善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甲钴胺(弥可保)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7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和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0d后观察疗效. 结果 对总体疗效而言,意向性分析(ITT)结果显示两组愈显率分别为77.14%、51.43%,方案数据分析(PP)结果显示两组愈显率分别为81.26%、56.67%,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临床观察中未发现甲钴胺有明显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 甲钴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推拿及穴位注射疗法,取环跳及委中等穴位,注射液是舒血宁注射液、维生素B12及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及推拿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73.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1疗程和第2疗程结束后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三疗程结束后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