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线铁路职工慢性高原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英 《铁道医学》1996,24(6):366-367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拨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2.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拔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等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对移居和世居高原人的X线及心电图表现,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有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报导。我们对移居和世居高原健康人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大血管、心脏大小及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虽然为高原地区常见疾病,也为高原地区医生所熟悉,但迄今有关本病的系统报告较少,因而,认识也欠完善、为充实高原疾病的研究、作者对移居3719公尺的310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其中有63例移居较久者附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现将其系统资料分析如下、供研究高原疾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世居藏族慢性高原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世居藏族和6例移居汉族慢性高原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慢性高原病世居藏族临床表现较移居汉族轻,启动病理过程的海拔高度高,Hb、RBC、Hct低于移居汉族,血气分析两组无明显差异,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部分病人肺功能检查显示小气道呈轻度阻塞。结论高原世居藏族慢性高原病患者临床表现与移居汉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生化指标检测在高原移居者高原病症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50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8月份收治的高原病高原移居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期取50例高原移居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实施血生化检查,对比和分析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总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以及T-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性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对高原病高原移居患者实施血生化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牟信兵  李英悦 《四川医学》1998,19(6):482-482
为了寻找治疗高原心脏病的有效药物,我们观察了心达康片对高原心脏病(心肌缺血型)的疗效,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均为移居汉族,均为男性,年龄20~43岁。患者入院后经询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等检查,依据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订定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我院自1972年到1973年,由低地移居高原人员的胸部爱克斯线检查资料58例,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见表): 一、材料和方法: 1.检查对象:我县的干部、职工凡原居住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无特殊选择,共58名,均为汉民。 2.居住区高度及时间:移居后常年居住在海拔4300~5000公尺,最短者三年,最长者达25年。  相似文献   

9.
高海拔低氧对居民血清胆红素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移居、世居居民血清胆红素及相关指标在高原适应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685例高原移居健康组与 61 1例高原世居健康组的胆红素及相关综合指标的差异。结果 :高原移居组血清总胆红素 ( Tbil)明显高于高原世居组 ( P<0 .0 1 )。将低密度脂蛋白 ( LDL- C)、高密度脂蛋白 ( HDL- C)、甘油三脂 ( TG)、血清总胆红素 (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进行多因素判断分析 ,显示 :年龄、血氧饱和度、血清总胆红素与高原适应相关。结论 :血清胆红素是移居健康者高原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原人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光斌  符本琪  白萍 《四川医学》2003,24(12):1292-1293
目的 探讨高原人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成都地区居民 178例 ,移居高原汉人 111例 ,世居高原藏族 91例 ,移居高原回内地休假汉人 112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 ,分析高原人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结果 移居高原汉人、世居高原藏人、移居高原回内地休假汉人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为 10 82 49± 85 62 μg/L、60 2 5 0± 49 5 1mg/dl ,619 80± 71 85 μg/L、45 7 2 4± 3 2 2 1mg/dl,1861 69± 91 0 3 μg/L、5 0 2 69± 3 0 5 4mg/dl ,均高于成都地区居民的 2 15 10± 3 3 84μg/L、2 3 5 62± 3 2 45mg/dl(P <0 0 0 1)。在高原居民中移居汉族高于世居藏族 (P <0 0 0 1)。移居高原汉族血液中铁蛋白及转铁蛋白虽然随着高原生活时间延长而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RBC代偿性增加 ,铁代谢率升高 ,体内储存铁增加 ,使移居高原汉族、世居高原藏族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高原环境对400例移居高原的男青年心脏影响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关于高原右心室肥厚分型方案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各项研究的详细资料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和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分别在陕西咸阳和西藏拉萨采血进行血细胞学检测。分析了解三组人群RBC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GB、HCT、MCV、MCH、MCHC等6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男性组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HGB、HCT、MCHC显著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CV、MCH差异夫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均高于移居汉族返回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V、MCH、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RBC、HGB、MCV、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MCH移居汉族返平原组均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 MCHC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两组无显著差异。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显著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MCV、MCH、MCHC。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两组比较RBC、HGB、HCT、MCV、MCH;移居返回平原汉族MCH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与平原环境的改变可导致健康汉族人群机体RBC系统的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长期的高原移居是否对心胸比率及右下肺动脉宽度造成不可逆影响.方法 对310例移居西藏高原工作生活后返回成都平原的汉族以及121例平原汉族对照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以及胸部摄片,测量并比较心胸比率和右下肺动脉宽度的差异.结果 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高原移居汉族与平原汉族对照心胸比率与右下肺动脉宽度无差异.②随着移居高原时间的延长,右下肺动脉宽度有增加趋势,但当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则无统计学意义.③曾有过急、慢性高原病史者与无高原病史者比较,右下肺动脉宽度明显增加(13.74±2.05 vs 13.28±1.80cm,P=0.046).结论 长期移居高原的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3年后,胸片上心胸比率以及右下肺动脉宽度显示已与平原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对于消除长期在藏工作人员心中的顾虑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其心脏结构、肺动脉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从久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内地大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房心室、肺动脉等指标.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脱适应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0.001).值得注意的是,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差异,即增大了的右心没有随着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研究对象左心结构未发生高原适应性和脱适应性的改变.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为32.35±5.20 mmH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减小至对照水平.而主肺动脉内径(MPA)、右肺动脉内径(RPA)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表明,当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各实验组研究对象(即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进入平原3年组)心脏结构尤其右心房室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心脏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恢复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移居高原年数:26.36±9.23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58例、在他们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随机选取66例内地健康者作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其心肺适应问题.结果 研究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值、左心室(LV)内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流速(MVE峰)、三尖瓣返流(TR)等指标,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43.42±4.05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返回平原组右心房(RA)、右心室(RV)和左心房(LA)内径;肺动脉内径(PA)、右肺动脉内径(RPA)、肺动脉收缩压(PASP)、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最大流速(MVA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TVE峰)、三尖瓣舒张期血流A峰(TVA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同内地对照组比较,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平均45 d左右时间其右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肺动脉收缩压及相关指标、MVA峰、TVE峰、TVA峰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心功能指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MVE峰和TR值指标发生了较明显的高原脱适应性变化,其值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手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氧分压低 ,空气干燥 ,高原人群的心肺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红细胞浓度增大 ,创伤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下降 ,易出现休克或难治性休克 ,并可诱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疾病 ,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为寻求对高原创伤患者安全、有效、对生理功能干扰小的麻醉方法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就解放军第 41医院自1998年 10月到 1999年 10月间收治的 12 8例创伤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116例 ,女性 12例。 12 8例中高原世居患者 48例 ,高原移居患者 80例 (其中移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评价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心脏储备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返回平原后的高原移居汉族(试验组)和平原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检查,对心率变异性及运动耐量各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验组的平均心率慢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心率变异性SDNN和SDANN试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SDNNI、rMSSD、PNNN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运动耐量最大METS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原移居汉族返回平原后,短期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应然存在,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运动耐量下降,因此要关注中年高原脱适应反应患者心血管的保护和评估,降低这部分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方法由医务人员携带仪器设备到4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现场,对常住该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进行体检,项目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并对其疾病适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调查长期居住4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对象2340例,其常见疾病主要有30多种,患病人数达1084人,患病率高达46.32%。其中同时患3种以上疾病者占患病总人数的24.58%;慢性高原适应不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心肌缺血、失眠、高原性心脏病、血压异常、高尿酸血症、关节炎、脱发、反甲、皮肤病、眼病较为常见,且均达10%以上;其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头痛、心悸、胸闷、咳嗽、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疲劳、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等;且常见病的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在长期低氧暴露下机体对疾病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其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率随着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同时身患多种疾病者较普遍。  相似文献   

19.
我院在1996年10月~1998年10月,对移居高原(海拔3500m)汉族与世居藏族60例相同骨折类型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世居藏族明显较移居汉族骨折愈合时间短。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移居汉族36例(甲组),其中男33例,女3例,年龄16~54岁,平均35岁。股骨中段?..  相似文献   

20.
五、其他检查的改变:(一)骨髓象的改变:高原缺氧引起的血液学改变,不仅表现在末梢血的变化上,而且,也显示在高原居住者的骨髓象上。本组共检查骨髓170人,移居120人、男113人、女7人;世居男41人,女9人。骨髓多采取髂后上棘,少部分为胸骨,骨髓调查分析、移居与世居、均有另文发表。高原地区骨髓象的变化,表现为骨髓增生旺盛.移居较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