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开放与腔内不同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0例腔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和80例行包括膀胱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SPPC)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PC)开放手术的BPH患者进行9个月的追踪观察,总结其术后阳萎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结果:TURP与TVP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4/41)和5%(2/42),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55%和51%。SPPC与MPC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3/31)和3%(1/29),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48%和14%。结论:治疗BPH患者的4种术式术后性功能损害TVP和MPC比对TURP和SPPC少,逆行射精发生率MPC术式比其他术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digan切除术(MPC)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156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PC(61例)和TUVP(95例)2组,比较2组术后6个月性功能障碍情况。结果:MPH组和TUVP组术后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分别为13.1%和26.3%,TUVP逆行射精发生率为50.5%。结论:前列腺手术后均可引起性功能障碍,MPC组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TUVP组。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性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开放与腔内不同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20例腔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和80例包括膀胱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SPPC)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PC)开放手术的BPH病人进行9个月的追踪观察,总结其术后阳萎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结果 TURP与TVP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4/41)和5%(2/42),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55%和51%。SPPC与MPC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3/31)和3%(1/29),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48%和14%。结论 治疗BPH的4种术式术后性功能损害TVP和MPC优于TURP和SPPC,逆行射精发生率MPC术式明显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放与腔内不同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0例腔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和80例包括膀胱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SPPC)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MPC)开放手术的BPH病人进行9个月的追踪观察,总结其术后阳萎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结果]TURP与TVP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4/41)和5%(2/42),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55%和51%.SPPC与MPC术后阳萎发生率分别是10%(3/31)和3%(1/29),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是48%和14%.[结论]治疗BPH的4种术式术后性功能损害TVP和MPC优于TURP和SPPC,逆行射精发生率MPC术式明显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同时发生的下咽-胸段食管多原发癌(MPC)的发病特点、诊断及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7例下咽-胸段食管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取的辅助检查手段、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疗效等。结果 术前有6例明确为MPC,另外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为鳞状细胞癌,胸段食管癌均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下咽癌中高分化4例、中分化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全喉全下咽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的吞咽功能。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1例,伤口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随访至今,1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3例术后3年现仍健在,2例术后2年复发死亡,1例术后10个月局部复发出血死亡。结论 下咽-胸段食管同时性MPC病史特点相似,应该常规应用各种辅助检查手段,以免术前漏诊;全下咽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是治疗下咽-胸段食管同时性MPC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两种无机骨水泥对家兔内脏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及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植入家兔体内后对其内脏的毒性反应.方法 把50只家兔分成两组:MPC植入组(32只),CPC植入组(18只),每只家兔在植入前抽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把MPC和CPC分别植入家兔股骨髁部,在术后24 h及1、2、4、8、12周抽血查肝、肾功能.家兔处死后取出肝脏、肾脏、心脏、脑组织等做病理检查.结果 ①MPC植入家兔前后相比较,其对家兔的肝、肾功能无影响;②CPC植入家兔前后相比较,其对家兔的肝、肾功能无影响;③分别对植入MPC和CPC的家兔的肝、肾功能相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④全部家兔肝、肾、心脏及脑组织无病理变化.结论 MPC与CPC一样,对家兔内脏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两种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SPPC)与15例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MPC)。结果MPC手术较SPPC在术后膀胱冲洗、尿管停留、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要短,膀胱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下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Madigan手术可作为前列腺开放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我院1974年1月至1991年3月经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早期胃癌中,63例内窥镜随访的结果.随访年限最长为17年,平均8.7年,死亡8例,发现多发性原发癌(MPC)4例。本组5年生存率93.7%,10年生存率92.1%。认为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复发,且与手术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粘膜下浸润深度成正比。本组 MPC 发生率为6.3%,作者指出在胃癌术后随访中,要提高对 MPC 的警惕性和足够的认识,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9.
磷酸镁骨黏合剂生物学固定强度及组织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磷酸镁骨黏合剂(MPC)植入家兔骨内的生物学固定强度,并作组织学观察。方法①生物力学部分:双侧股骨髁上钻孔后,分别植入MPC和磷酸钙骨水泥(CPC),术后分别饲养1、2、3、4、6和8 周后取出股骨下段作推出试验。②组织学部分:家兔右股骨髁上钻孔后填入MPC,术后分别饲养24 h、1、2周和 1、2、3个月,分批处死后取出标本,作不脱钙病理切片。结果①生物力学部分:在不同时间,MPC组的生物学固定强度均显著大于CPC组(P<0.05)。②组织学部分:2周时MPC开始吸收,2个月时MPC已完全吸收,骨孔愈合良好。结论 MPC的生物学固定强度比CPC大,且MPC可降解,可用于骨折黏合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培养C57小鼠密质骨碎片来源的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探讨MPC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C57小鼠后肢长骨,剪成骨碎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体外培养MPC,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PC,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定向诱导,对诱导后的MPC,以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为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原代MPC,传代后生长良好,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44组阳性率与其同型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诱导后,MPC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及NF.结论:从小鼠密质骨碎片分离培养出的间充质祖细胞获得率高,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多原发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义荣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49-1250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 MPC)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它以出现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种:同时性MPC和异时性MPC。多原发癌又称重复癌(double primary cancer)或第二原位癌(second primary cancer),是肿瘤发生学上的一种较少见的现象,近年有关MPC的报道呈渐增趋势,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10.7%,而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仅为0.4%~2.4%。消化道MPC(潘源)116例占同期收治的各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的1.7%,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如PET等先进手段在临床的逐步应用,对MPC的发病率的报道有渐增的趋势,所以提高对MPC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对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肾结石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结石患者143例,其中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 SPCNL)治疗62例纳入标准组,行MPC-NL治疗81例纳入微创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结石一次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患者人均住院时间(4.00±1.00)d、人均下床活动时间(30.50±5.00)h低于标准组(4.50±1.50)d、(43.50±6.0)h,术后Scr(140.00±20.03)μmoL/l高于标准组(103.45±19.79)μmoL/l,微创组患者出血率12.35%、合计并发例次率75.31%低于标准组29.03%、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PC-NL治疗肾结石相较于SPCNL,创伤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但并不能降低手术时间、提高结石一次清除率。  相似文献   

13.
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 ,在BPH的治疗中 ,开放性手术解除梗阻彻底 ,远期疗效好[1] 。然而 ,出血、术后膀胱痉挛、尿道狭窄及尿失禁等是开放性手术有待解决的问题。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 (MPC)因保持了膀胱颈及尿道解剖的完整性而使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以其痛苦小、易管理、恢复快而倍受欢迎。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只有选择病例恰当、术中显露良好、止血可靠和术后妥善处理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并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痛苦小的治疗方法 ,我科在MPC原术式上进行了改进 ,1998年 7月…  相似文献   

14.
多房性前列腺囊腺瘤(multilocular prostatic cystadenoma, MPC)是一种罕见的前列腺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肿瘤体积通常较大,位于直肠和膀胱之间[1]。患者主要表现为泌尿系梗阻症状,如排尿中断、尿流较细、尿不尽等。影像学检查如前列腺超声、盆腔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位置信息,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还有助于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由于MPC罕见且缺乏长期的随访报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定论。2017年 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MPC经尿道电切术后复发 1 例,并成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TURP),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不同因素对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对我科自2002年10月-2005年12月间18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不同胃肠功能紊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及吻合位置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对术后引起的胃肠功能异常紊乱有明显关系。结论: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对症支持治疗是最佳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管癌和贵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8月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66例进行术前心电检杳,术后心电监护结果情况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律失常、年龄、术后并发症等因素有显著关系。结论: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建议更加慎重选择病材,仔细于术操作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呼吸道管理,避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要求术后严密观察各项生命指征,必要时行多科会诊,综合处理是降低心律失常危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亦称重复癌(muttiplisity cancer),是指人体的同一脏器或不同脏器发生多个原发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结合类型。1889年Billroth首先报道MPC,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回顾分析了10例成人MP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的治疗水平。方法:对近6年216例尿道下裂成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并发症分别为5.74、98例,结论:遵循尿道下裂成形术的术中及术后处理的基本原则是降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最大程度地保留和恢复声门型喉癌术后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方法:自1998年—2003年对23例声门型喉癌或室带、勺区受侵犯的喉癌患者,采用声带切除或声带切除加部分室带、勺区肿瘤切除,利用室带、勺区黏膜修复创面成型喉腔,术后加放疗的方法治疗声门型喉癌。结果:术后3年生存率100%,术后5年随访,除1例未满5年仍在随访外,其余22例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后发音功能良好。结论:声门型喉癌采用声带切除术加术后放疗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熊晓林 《海南医学》2013,24(15):2318-232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MPC)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MPC患者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理变化、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 47例MPC患者中,单纯的MPC占44.6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占34.04%,伴有导管原位癌及粘液癌分别占10.64%;MPC在肿瘤中所占比例<50%者占46.81%,≥50%者占53.19%;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癌基因cerbB2(cerbB2)阳性率分别为85.11%、80.85%、82.98%、55.32%,Ki67对肿瘤细胞生长指数进行标记显示指数为5%~9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93.62%,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68%、87.80%、82.93%和73.17%、78.05%、70.73%;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具有淋巴转移能力强及转移阳性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的特点,高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预后与肿瘤自身的大小和MPC成分多少无直接相关性,但对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影响,提示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要对这一特征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