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影响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2月6日—3月9日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统计核酸转阴时间,分析影响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 收集COVID-19确诊病例104例,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2~86岁,平均(49.9±15.5)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点计算,出现临床症状—就医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核酸转阴所需时间(19.8±7.7) d,其中32例(30.8%)<14 d转阴,72例(69.2%)≥14 d转阴,其中14例(13.5%)于 ≥28 d转阴。单因素分析显示核酸≥14 d转阴组从出现临床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6.7±4.4) d长于<14 d转阴组(2.6±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25例,34.7%)、肺部病灶超过三个及以上肺叶(36例,50.0%)、重型患者占比24例(33.3%)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均高于<14 d转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到就医的时间间隔及肺部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肺叶占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感染者就医及时性、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临床分型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就医及时性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核酸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凉山州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四川省凉山州选择抗病毒治疗人数较多的越西县和昭觉县两个治疗点,对其2018年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按照抗病毒治疗号顺序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高危行为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等数据;采集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提取核酸和pol基因区扩增测序进行耐药检测。结果 调查273例患者,54.7%(140/273)患者的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成功获得206份序列进行耐药分析,16.0%(33/206)患者检出耐药。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耐药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昭觉县的耐药率高于越西县(aOR=2.97,95%CI=1.17~7.54,P=0.022);未婚的患者耐药率比在婚或同居的患者高(aOR=2.58,95%CI=1.27~7.40,P=0.042)。停药时间 >24个月患者的耐药率比停药时间1~<24个月低(aOR=0.32,95%CI=0.14~0.76,P=0.001)。近一年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72.2%。结论 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耐药和无保护性行为比例均高,需对该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减少HIV毒株尤其是耐药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陈丹  王秋波  沈丹丹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30-1134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双阳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方法 以2014—2020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36例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40例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患者外周血T细胞比例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血清HBsAb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年龄、性别构成、ALT及AST水平、HBV DNA载量> 103 copies/mL患者比例、HBV 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E抗体(HBeAb)阳性率、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71.83±1.50)% vs (72.75±1.47)%;t=0.66,P>0.05]、CD4+[(36.81±1.53)% vs (39.88±1.57)%;t=1.43,P>0.05]、CD8+ [(33.17±2.04)% vs (32.40±1.75)%;t=0.77,P>0.05] T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血清HBsAb含量与外周血CD3+(r=0.026,P=0.65)、CD4+ (r=?0.08,P=0.16)、CD8+ (r=0.09,P=0.24)、CD4+/CD8+ T细胞比值(r=?0.005,P=0.35)及ALT(r=0.04,P=0.56)、AST水平(r=0.002,P=0.69)T细胞比例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与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亚群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早期梅毒患者规范化治疗后的血清学效果。方法 对经TRUST初筛和TPHA阳性确诊的178例早期梅毒患者(包括一期梅毒12例、二期梅毒38例、早期潜伏梅毒128例)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167例,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多西环素治疗11例,于最后一次治疗后3、6、9、12、18及24个月复诊,分别做TRUST定性和定量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梅毒分期及TRUST初始滴度对血清学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为52.25%,苄星青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TRUST转阴率分别为52.69%和45.45%,不同治疗方案TRUST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分别为91.67%、60.53%、46.09%,不同梅毒分期TRUST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TRUST滴度≤1∶8组和滴度>1∶8组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分别为78.05%和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疗效肯定,多西环素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替代药物;一期梅毒TRUST比早期潜伏梅毒转阴快,治疗前TRUST滴度越高,转阴时间越长,应加强对梅毒患者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动态改变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在ICU住院治疗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实施LUS,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起始呼吸治疗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LUS和临床特征及LUS动态改变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预测价值。结果 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男性23例(79.31%),年龄(60.9±12.44)岁,病程(11.00±4.06)d,氧合指数(184.55±61.98)mmHg,LUS(18.34±4.51)分。共行118次LUS,含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3次,无创正压通气(NPPV)6次,有创正压通气(IPPV)22次,俯卧位通气(PPV)5次,体外膜氧合(ECMO)22次。其中HFNC组LUS明显低于其他呼吸治疗组,ECMO组LUS显著高于IPPV组(P<0.05)。23例无创呼吸治疗成功14例,失败9例,成功组LUS由(18.14±4.44)分下降至(15.07±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LUS由(18.44±3.64)分上升至(21.56±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US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LUS≥20.5分预测IPPV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73.9%,LUS≥23.5分预测PPV或ECMO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3.5%。结论 LUS动态改变趋势是预测呼吸治疗能否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为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介入时机和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肝脏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诊断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已行肝活检的363例ALT<2ULN(ULN=40 U/L)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并用FibroScan测定肝脏硬度值(1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明显肝脏纤维化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筛选指标对明显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363例患者中259例(71.3%)非明显肝纤维化(F0~1组);104例(28.7%)伴有明显肝纤维化(F2~4组)。多因素分析显示LSM是肝脏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SM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是0.698(0.635~0.761)。以LSM≥5.75 kPa为界值,预测明显纤维化的灵敏度为55.8%,特异度为79.2%,准确度为67.5%,阳性预测值为72.8%,阴性预测值为64.2%。结论 LSM对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宁市武鸣区农村肺结核患者治疗影响因素,为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规则服药率、治疗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9月—2016年5月登记的250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门诊宣教,患者治疗结束后,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治疗影响因素。结果 250例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219例,占87.60%,治疗成功236例,占94.40%。χ2检验分析显示,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情况、家庭人员的照顾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均对规则服药、治疗成功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涂片情况对规则服药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对规则服药的影响: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痰涂片情况>家庭人员的照顾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治疗成功的影响:家庭人员的照顾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而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对治疗成功的影响没有前两者明显。结论 提高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认识,落实家属人员对肺结核患者的支持与照顾,是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规则服药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不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疗效及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2020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依据HAART方案分为替诺福韦(TDF)组和齐多夫定(AZT)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变化,采用WHO生存质量艾滋病专用量表简表(WHOQOL-HIV BREF)测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DF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AZT组总有效率为89.33%(6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分别为4例(占5.33%)和5例(占6.67%),经治疗12个月 HAART,患者 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40 copies/mL分别为65例(占86.67%)和60例(占8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1,99.86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HIV病毒载量在<40、40~<200和≥200 copies/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CD4+T细胞分别为(250.22±88.12)个/μL和(244.89±83.97)个/μL、(394.44±155.28)个/μL和(373.17±146.61)个/μL,TDF和AZT组治疗12个月CD4+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3,9.636,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6和12个月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分别治疗12个月,WHOQOL-HIV BREF 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两种不同HAART方案治疗HIV/AIDS均具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2013年9月—2020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门诊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统计随访结束时患者HBV DNA、HBsAg自然转阴以及肝炎活动、肝硬化和肝癌的累计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00~72.00月,其中3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18例(58.1%)患者肝脏伴有轻度损伤,13例(41.9%)患者肝脏存在中度损伤。患者的HBsAg、HBeAb、HBcAb、ALT和ALB水平随访前和随访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BV DNA、AST和LS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检测不到HBV DNA;4例患者出现HBsAg自然阴转;2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2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例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 结论 约30.0%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此类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毒学、影像学和人口学特征直接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牙周状况及特点,探讨牙周炎症程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 纳入11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良好(HbA1c<7%)组27例和糖化血红蛋白不良(HbA1c≥7%)组92例。牙周检查内容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ood index, BI)、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以及口内余留牙数,口腔健康问卷包括口腔健康行为等。血清检测指标包括HbA1c、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等。结果 与HbA1c<7%组的患者相比,HbA1c≥7%组患者的PD(3.99±1.05 vs 3.49±0.93,P=0.031)、BI(3.45±0.58 vs 3.10±0.67,P=0.001)、CAL (6.40±2.18 vs 5.37±1.99,P=0.003)、PD≥4 mm 百分率(中位数:54.17% vs 38.15%,P=0.001), PD≥5mm百分率 (中位数:24.13% vs 12.85%,P=0.02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空腹血糖增加与HbA1c控制不良高度相关外,牙周检查指标CAL增加与DN患者HbA1c控制不良亦高度相关(OR=1.36,95%CI:1.01-1.83,P=0.043)。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HbA1c控制情况与牙周炎症程度有关,CAL增加与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控制不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HBV DNA阴转后血清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病人HBsAg定量的变化进行比较,推算HBsAg清除所需时间,探讨NAs药物治疗CHB的可能疗程。方法以NAs治疗HBV DNA阴转时HBsAg定量为基线值,观察6个月、1年、3年、5年、7年的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比较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HBsAg定量之间的差异。结果109例HBeAg阳性病人,HBV DNA阴转时及6个月、1年、3年、5年、7年后HBsAg平均水平分别为3.347、3.329、3.107、3.169、2.960、2.164 log10IU/mL;116例HBeAg阴性病人,HBsAg平均水平分别为3.133、3.193、2.970、2.967、2.536、2.083 log10IU/mL。经NAs治疗,HBeAg阳性病人和HBeAg阴性病人HBV DNA阴转后、6个月、1年、3年、5年、7年HBsAg水平呈波动性下降趋势(P < 0.01)。根据HBsAg定量的下降趋势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推算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的HBsAg清除时间分别为25年和22年。结论NAs治疗的CHB病人,理论上推测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sAg的清除均需20年以上的时间,采用NAs治疗CHB需要较长的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后达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 5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分析联合治疗与NAs单药治疗HBsAg清除的差异。方法将55例NAs治疗后达到HBsAg<1 500 IU/mL的病人分为联合治疗组(NAs+Peg-IFNα-2b)和NAs治疗组(继续原NAs治疗计划),疗程48周,观察HBsAg清除率及影响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48周末,联合组HBsAg清除率显著高于NAs组(P<0.01);HBsAg水平随用药时间逐渐降低,联合组降低幅度高于NAs组(P<0.05)。基线HBsAg<327 IU/mL对48周疗程完成时HBsAg的清除有预测作用(P<0.05),AUC为0.828,cut-off值为327 IU/mL,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7.5%;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病人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ALT水平正常的病人(P<0.01)。结论对于接受NAs治疗达到血清HBsAg低水平的病人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327 IU/mL对48周疗程结束时HBsAg的清除有预测作用,基线ALT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上限更容易实现HBsAg清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与α干扰素在不同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治疗48周后的疗效,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CHB) 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CHB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及基线ALT水平分组,分析治疗48周后不 同治疗方案、不同基线ALT水平的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sAg下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①病毒学应答情况: 治疗48周后恩替卡韦组在基线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组1)、5~10×ULN(组2)、>10×ULN(组3)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 83.3%、91.4%、95.5%,α干扰素组则分别为19.7%,40%,42.9%,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及不同ALT水平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②HBeAg转阴情况:恩替卡韦组的组1、组2、组3在治疗48周后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8.3%、16.7%、35.5%, 而α干扰素组分别为1.8%、41.9%、38.1%,对比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同一ALT分 组不同治疗方案,仅在组2中两种治疗方案的HBeAg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BsAg下降情况:恩替卡韦组在 基线ALT≤5×ULN组和>5×ULN组的HBsAg小于200 U/mL率分别为2.5%、1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干扰素组则分别 为30.6%、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ALT分组两种治疗方案的HBsAg小于200 U/mL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治疗48周后,恩替卡韦组在各个ALT组均较α干扰素组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在基线ALT5~10×ULN 组中,α干扰素组的HBeAg转阴率高于恩替卡韦组。对于HBsAg下降情况,α干扰素组在各个ALT组均较恩替卡韦组有更好的效 果,而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组中,基线高ALT水平(ALT>5×ULN)组的疗效均优于基线低ALT水平(ALT≤5×ULN)组。因此, 建议基线ALT水平在5~10×ULN的患者优先选择α干扰素治疗,而基线ALT水平≤5×ULN、>10×ULN的患者选用恩替卡韦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丙型肝炎患者丙肝病毒RNA(HCV RNA)、丙肝病毒抗体(HCV Ab)和肝功能指标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HCV RNA与HCV Ab和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为丙肝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42例丙肝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 RNA拷贝数,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HCV Ab浓度,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比浊法、溴甲酚紫法和重氮盐法检测血清ALT、AST,PA,ALB和TBIL、DBIL的活性或浓度。结果 342例研究对象中,HCV RNA拷贝数以N×106 IU/mL为主,占48.7%;而N×103 IU/mL和N×104 IU/mL最少,分别占4.3%和7.4%。在HCV RNA拷贝数小于1×103 IU/mL组中,HCV Ab浓度较其他组低,而HCV RNA拷贝数在N×(103~107)IU/mL组间时,HCV A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CV Ab浓度大于10 S/CO时,HCV RNA阳性率升高,可达88.7%。与HCV RNA拷贝数小于N×103 IU/mL相比,大于N×104 IU/mL的丙肝患者血清ALT、AST、ALB和PA异常率增加(P<0.05),而血清DBIL和I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肝病毒主要损伤肝细胞及其合成功能,联合检测HCV Ab和HCV RNA拷贝数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治组和复治组,其中初治组117例,复治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营养状况指标。结果 复治组患者的CD3+、 CD4+T细胞与CD4+ /CD8+数值分别为(64.15±9.12)%、(35.21±6.37)%、(1.13±0.09)%,均低于初治组(71.07±8.07)%、(43.28±7.96)%、(1.52±0.13)%,而CD8+T细胞计数复治组(36.36±7.58)%高于初治组(28.55±6.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数值分别为(12.37±5.98)%、(12.41±7.74)%、(12.37±6.28) g/L、(2.13±0.26) g/L、(1.34±0.52) g/L,复治组为(11.89±6.38)%、(13.21±6.41)%、(13.35±7.24) g/L、(2.17±0.31) g/L、(91.42±0.4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BMI、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数值分别(18.64±3.68) kg/m2、(110.36±15.57) g/L、(1.63±0.52)×109/L、(30.05±5.84) g/L,均低于初治组相应数值(20.34±3.58)kg/m2、(119.86±17.85) g/L、(1.92±0.61)×109/L、(34.25±6.3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推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指标进行监测。复治肺结核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发生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建立HBsAg携带者队列,并进行了基线调查,随后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8年对该队列进行了3次随访,同时采集血液标本和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资料,将符合HBV再激活判定标准的119例纳入病例组,随机抽取282例HBsAg携带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HBV再激活病例的平均年龄为(50.05±12.17)岁,男性占67例(56.3%),女性52例(4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OR=2.145,95%CI:1.134~4.061)、一年内多次感冒(OR=2.020,95%CI:1.188~3.433)、经历负性生活事件(OR=2.069,95%CI:1.208~3.545)与HBV再激活呈正相关。结论 吸烟、一年内多次感冒、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随访管理和宣传教育,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时机,防止HBV携带者不良转归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