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的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gradient echo sequence,3D-GRE)对颅 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显示价值。方法: 21 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D-GRE成像检测,将成像数据导入后处理工作站,应 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颅颈交界区各韧带结构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21 例健康志愿者的图像皆清晰显示颅颈交界区 各韧带结构特点,扫描时间为267~294 s,经三维重建后可有效显示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齿状尖韧带、覆膜的信 号特点及走行结构。结论: 3D-GRE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三维数据,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能 够清晰评价各韧带的结构特点,可为进一步应用于颅颈部外伤患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与MRI关系。方法:对29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完全与颅颈交界区畸形程度一致。,MRI上显示的异常表现往往较临床症状程度重,结论: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颈枕区畸形的诊断敏感性高,临床医生诊治病人时若想到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可能,应予MRI检查,以利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颈交界伤的临床特点,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颈交界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颈交界伤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疗效。结果 37例患者确诊时间3 h~14天,颅颈交界伤漏诊6例,颅脑损伤漏诊1例。出院时GOS预后评定结果显示,Ⅰ级10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8例,V级9例。经积极治疗后,生存22例,生存率59.5%;死亡15例,死亡率40.5%。结论根据致伤原因和临床表现,在头颅CT检查的同时常规行颈椎CT平扫、颈椎螺旋CT三维重建,病情稳定后及时行头颅、颈椎MRI,可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在颈部制动的前提下,先处理颅脑和其他危及生命的损伤,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颅颈交界伤,可提高生存率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许晖  王业忠  赵冬  董江涛  代林志 《重庆医学》2013,42(19):2188-2190
目的为经后正中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病变提供手术解剖学资料;探讨各种不同颅颈交界区病变的临床特征、手术注意事项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进行了经后正中入路解剖观察及相关数据的测量。同时回顾性分析30例延颈髓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切除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颅颈交界区包括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他们的关系复杂;椎动脉在该区行程曲折。30例延颈交界区病变中全切除29例(96.7%),1例黑色素转移瘤近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例临床表现均得到改善。结论通过尸头实验,经后正中入路对颅颈交界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和拍照,为手术处理该区病变提供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供颅颈交界区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以提高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对颅颈交界区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在10例干性颅骨标本上,对颅颈交界区相关的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颅颈交界区包括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它们的关系复杂;椎动脉在该区行程曲折。结论: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有助于术中重要结构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颅颈交界处是指头颅与颈部的过渡区域,主要解剖结构包括枕骨、寰椎、枢榷及各种韧带等,由于强健的韧带维系和灵活的骨性关节结构,颅颈交界处的损伤临床少见,但并不罕见,多由车祸或高空坠落造成,且多在现场立即死亡,能够存活来诊者寥寥无几. 颅颈交界处涉及3组关节及9条韧带.3组关节是寰枕关节、寰齿关节和椎间关节(寰枢外侧关节),后两者均属寰枢关节;9条韧带包括前纵韧带、十字韧带(包括横部和竖部,横部又称寰横韧带)、顶盖膜、寰齿韧带、翼韧带、齿状尖韧带、前枕寰膜、后寰枕膜和项韧带.当作用力来得突然而迅猛,力量集中时,则可引起此处损伤,包括骨质的损伤(骨折)、韧带的损伤(脱位)或复合伤等.  相似文献   

7.
王宇飞  高方友  王曲  宋俊良  张伟  廖佳莉 《四川医学》2019,40(10):1074-1078
<正>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连接颅骨与脊椎,是旋转活动最大的关节,当先天发育畸形、炎症、创伤等因素累及骨质结构或韧带时可造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因枢椎齿状突脱位后移导致延髓和上颈髓受压,可引起肢体麻木乏力、感觉异常、呼吸  相似文献   

8.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和颈椎交界的部位,虽然空间狭小,却容纳延髓及颈髓等重要而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由于此处肿瘤大多位置深,显露困难,与脑干、颈髓、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密切,与颅内其他部位的肿瘤手术相比,手术后的并发症更重,病死率更高,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中对神经血管的副损伤明显减轻,但是许多患者在术前就已经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会在术后继续加重,或又出现新的并发症,因此,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护理,及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本科共收治颅颈交界区肿瘤5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经髁手术对颅颈交界腹侧区肿瘤切除的适应证及术式方法。方法:结合临床显微解剖讨论分析4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的情况。结果:4例颅颈交界区肿瘤采用枕下远外侧经髁术式,除1例髓内肿瘤右上肢肌力无恢复外,余3例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对比其他传统人路,经髁术式有术径短,显露清楚,脑干牵拉轻,对周围结构保护好等优点。是此区大部分肿瘤切除的道选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经髁手术对颅颈交界腹侧区肿瘤切除的适应证及术式方法.方法:结合临床显微解剖讨论分析4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的情况.结果:4例颅颈交界区肿瘤采用枕下远外侧经髁术式,除1例髓内肿瘤右上肢肌力无恢复外,余3例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对比其他传统入路,经髁术式有术径短,显露清楚,脑干牵拉轻,对周围结构保护好等优点.是此区大部分肿瘤切除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点,为因翼状韧带损伤造成老年长期头颈部疼痛提 供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取134 例长期从事挥鞭性运动或工作并患有长期头颈部疼痛的老年患者,对患者进行 常规全面体检( 包括CT,MR,超声,实验室检验) 和3.0T 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weighted imaging, PDWI),根据常规全面体检结果将患者分为病因明确组(CE 组) 和病因不明组(UE 组),对两种的PDWI 影像学特 点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PDWI 能够清晰显示翼状韧带的解剖结构及信号改变特点,斜冠位能够有效显示翼状韧 带挥鞭性损伤的全貌。在CE 组,96 例患者中7 例韧带损伤征阳性;在UE 组38 例患者中21 例韧带损伤征阳性。有 15.7% 的长期头颈痛患者被证实源于慢性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结论: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是造成老年长期头颈部疼 痛的重要原因,高分辨率PDWI 是评价翼状韧带的有效方法,能对因翼状韧带挥鞭性损伤造成的慢性头颈部疼痛作 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特征及治疗后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MRI图像,其中74例经手术证实,另外32例经临床诊治随访及MRI复查证实。结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表现为:Ⅰ度,韧带肿胀,T2WI上信号增高。轻Ⅱ度与重Ⅱ度:韧带肿胀或韧带变细,韧带连续性部分中断(轻Ⅱ度撕裂小于1/2,重Ⅱ度撕裂大于1/2),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Ⅲ度连续性中断,断口不整齐,关节有较多积液。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可以伴随其它损伤。用MRI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追踪检查,可以采用0-Ⅲ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论 MRI是全面评价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及治疗效果的最佳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低场MRI中的表现。方法对经临床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37例共38条损伤的侧副韧带进行回顾性MRI观察分析。结果38条侧副韧带损伤中,单纯胫侧副韧带28条,单纯腓侧副韧带8条,两侧侧副韧带同时损伤1例2条。I级侧副韧带损伤20条,其中胫侧副韧带15条,腓侧副韧带5条;II级侧副韧带损伤12条,其中胫侧副韧带10条,腓侧副韧带2条;Ill级侧副韧带损伤6条,其中胫侧副韧带3条,腓侧副韧带1条,双侧副韧带1例2条。并发关节积液2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6条,后交叉韧带损伤4条,半月板损伤5个,骨挫伤及骨折2例。韧带损伤MRI表现为连续性中断,断端移位、模糊,局限性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增高。结论低场MRI能清晰显示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结构、准确诊断侧副韧带损伤及损伤程度、发现多种并发症,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理想的非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韧带的形态学基础,分析踝关节易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及起止点。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在细金属丝上于韧带起止点处做标记,用分规卡于2标记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结果37例标本中14例距腓前韧带与教科书中描述有异。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条状分布,1条起于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另1条起自外踝前缘稍下,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下方,位于上1条韧带的下方。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平均长度分别为(34.34±3.36)mm、(30.82±5.20)mm、(31.02±3.85)mm和(31.22±3.69)mm;最宽处平均宽度分别为(28.90±4.53)mm、(9.18±3.90)mm、(8.59±2.77)mm和(5.29±1.64)mm。变异的距腓前韧带上方韧带平均长度为(28.71±3.23)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6.63±0.95)mm;其下方韧带平均长度为(18.03±2.94)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4.78±1.46)mm。结论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易损伤的韧带,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为临床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在对踝关节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变异的可能性,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修补方案,避免发生意外的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5.
A patient with both a femoral attachment injury (peel-off injury) and musculotendinous junction avulsion of the popliteus, a so-called “floating popliteus tendon injury”, received arthroscopy-assisted popliteus reconstruction. The injured ligaments were addressed in the same procedure, including mini-open direct repair of the femoral avulsed 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 (FCL), suture repair of the grade 3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非骨折性损伤磁共振成像分析及其临床康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分析探讨膝关节骨挫伤与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康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或亚急性膝关节非骨折性损伤患者MRI检查影像学资料,探讨其与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康复价值。结果 43例膝关节骨挫伤患者中,34例伴有交叉韧带损伤,9例不伴有交叉韧带损伤。股骨、胫骨前部挫伤数目93处,占总挫伤数目的59.62%,前交叉韧带损伤46处,占交叉韧带损伤总数的68.66%。MRI检查结果均表现为长T2信号。结论 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如果临床表现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且X线检查为非骨折性损伤时,应行MRI检查以免漏诊骨挫伤及交叉韧带损伤而延误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带线骨锚钉缝合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于腓骨远端置入2枚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残端,观察手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19.6±6.7)个月。术后12个月时AOFAS评分82~100分,平均(90.23±14.62)分较术前(45.87±12.32)分有明显改善(P<0.05);优19例,良8例,优良率90%。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获得较好恢复。结论采用带线骨锚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扫描对闭合性肌腱(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闭合性肌腱(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前臂闭合性肌腱损伤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病例32例,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再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使用MRR(多平面重建)、CMPR(曲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MinP(最小密度投影成像)及VR(容积成像)等多种方法显示.全部病例经过临床手术证实.结果在17例前臂肌腱损伤病人,12例诊断及定位正确;1例诊断正确但定位不良;4例肌腱撕裂未能显示,诊断的准确率为70.59%.在15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中,8例交叉韧带损伤伴撕脱骨折诊断明确,6例单纯交叉韧带断裂诊断明确,1例韧带断裂未显示,诊断准确率为9 3.33%.16层螺旋CT可显示肌腱(韧带)的断裂、增粗、水肿和迂曲等.结论 应用16层螺旋CT检查前臂肌腱损伤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其多种成像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各肌腱、肌腹与韧带的断裂、迂曲、增粗和水肿等病理改变与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在闭合性肌腱(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闭合性肌腱(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前臂闭合性肌腱损伤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病例32例,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再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使用MPR(多平面重建)、CMPR(曲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MinP(最小密度投影成像)及VR(容积成像)等多种方法 显示。全部病例经过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在17例前臂肌腱损伤病人,12例诊断及定位正确;1例诊断正确但定位不良;4例肌腱撕裂未能显示,诊断的准确率为70.59%。在15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中,8例交叉韧带损伤伴撕脱骨折诊断明确,6例单纯交叉韧带断裂诊断明确,1例韧带断裂未显示,诊断准确率为93.33%。16层螺旋CT可显示肌腱(韧带)的断裂、增粗、水肿和迂曲等。结论 应用16层螺旋CT检查前臂肌腱损伤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其多种成像方法 能够清晰地显示各肌腱、肌腹与韧带的断裂、迂曲、增粗和水肿等病理改变与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诊断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8月-2005年3月该科收治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患者19例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进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该组有7例患者首诊时漏诊颈椎和颈髓损伤,漏诊患者中重型颅脑外伤4例,中型颅脑外伤2例,轻型颅脑外伤1例。结论 颅脑外伤合并的颈椎和颈髓损伤易被漏诊。在接诊颅脑外伤患者时应警惕是否合并颈椎和颈髓的损伤,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对疑有颈椎和颈髓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同时行颈椎正侧住及张口位X线检查,张口困难的患者应行寰抠椎CT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正侧住X线片检查及寰枢椎CT检查。对怀疑有颈髓损伤的患者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