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范畴研究提高理论修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认识论、体系诊及文化学的角度,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正本清源地系统研究,旨在清理中医理论范畴的逻辑体系及其内部构成,阐明中医范畴的内涵意义及本质特征,揭示中医范畴的逻辑发展过程及内在联系,追溯中医范畴形成、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影响因素,从而总结中医理论思维的规律特点及经验教训,提高中医理论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临床思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诊疗体系。它既是对中医理论法则的高度概括,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特色,也是临床诊疗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思维——亟待加强的教学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思维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 ,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过程和形式上 ,中医临床思维都表现出与现代医学不尽相同的规律和特点。当前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均难以完整和真实地反映中医特有的临床思维 ,因而降低了理论教学的实践性。认为对现代医学教学进行简单模仿和移植极不可取 ,中医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及发展水平 ,其中强化经典医籍教学、增加医案解析课程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医原创思维,是建构并规范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层次,形成并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模式与路径的意识活动.通过对中医原创思维定义存在的问题、中医原创思维定义的基本要求、中医原创思维的结构性要素及定义的表述等内容的探讨,指出中医原创思维应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认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医原创思维基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随时”的核心观念,综合了思维者主体信息和环境信息,以“象”为主要符号和基本思维单元,在理论诠释和临床实践中,按照气—阴阳—五行规则和辨证论治规则,去发现和构造人体生命活动与现象的秩序,规范和评价临床实践操作的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医思雏方式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走向,中医学科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其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只有在准确把握和运用中医固有的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具体思维方法,也才能正确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中医思维方法》全面、系统、深刻地诠释了中医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内涵、特征、联系与区别,凸显了中医思维的文化内涵,凝练出了中医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展示了中医重视生命的理念,全方位的总结了中医思维的内容。学习和掌握中医思维方法,不但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而且能很快地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故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理论制约下的中医临床思维,与现代医学临床思维比较而言,具有资料收集的广泛性、思维过程的取象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三辨论治的个体性与思维结果的定性、模糊性等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临床思维也应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象思维、隐喻思维、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理论建构思维、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等五个方面概述了2016年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概况,提出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呈现出深入、多角度、技术化、应用化的态势,开始关注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象思维的逻辑规则等重要问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多元概化理论在中医院校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是渗透文化思维、体现中医理论这一特点,以及中医院校学生在两种医学体系交叉、测评情景较为复杂的教育背景,需要探索适宜的评价体系,以客观测评学生的临床技能。多元概化理论适于多种情景下的临床技能考核,可以为客观评价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长期以来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的桎梏。借鉴现代医学、心理学的量表制订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的特色和思维规律,研制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的中医证候量表,逐渐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个量化评价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目前中医证候量表研究的成果,阐述中医量表研制的具体方法,并且提出在中医证候量表研制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