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效不更方"和"效亦更方"的角度,阐述补阳还五汤"药不可断"的原因,强调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代尚“和”思想看中医方药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古代尚"和"思想及其普遍意义,阐明了尚"和"思想对中医学理的深刻影响,并以中医方药配伍为例,揭示了方药配伍的本质是结构、功能的尚"和".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术特征,传承和发扬中医学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细辛配伍对效应指标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以镇痛的药理效应为指标,采用药理效应法研究细辛、细辛白芍、细辛附子配伍的表观药动学参数,从效应药动学的角度阐释细辛及其配伍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差异.结果 附子、白芍与细辛相配后,显著加快细辛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速率,使其在血液和血流丰富的脏器如肝、脾等的分布比例增加.辛附组与辛芍组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细辛组.结论 表明在单位时间内配伍组药物浓度水平高于细辛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配伍环境对桂枝在复方中散寒解表功效的影响。方法:对所收集的历代1425首含桂枝方剂中,与桂枝配伍具有散寒解表功效的202首方剂的药物进行归纳。结果:配伍频次由高到低的药物分别是:防风(60.89%)、麻黄(36.63%)、羌活(27.23%)、白芷(14.85%)、生姜(11.39%)、荆芥(5.94%)、荆芥和防风(4.46%)。结论:桂枝在复方中要发挥散寒的解表功效,须与相应的药物形成配伍环境,作用方向才明确。  相似文献   
5.
以附子功效发挥影响因素之文献分析数据为基础,阐析了中药功效之量随证变和因人、因病、因地制宜的特殊性,强调中药功效的实质是具有方向及力度双重属性的"矢量",这一矢量值则受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煎服及剂型等多因素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加强单味中药及复方功效控制技能的量化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根功效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机为切入点分析葛根功效,认为归经理论使葛根功效以脾胃为中心展开成为可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为葛根升精以濡养机体与促进排浊邪以保护机体功能提供了理论根据,"体""用"关系论使葛根功效有了明确的定位与定性,藏象理论让葛根在机体的功能有了无限伸展的可能.并从以上4个方面论证其功效,提出葛根以脾胃为中心,作用于肌肉,并以肌为关键而深入五脏六腑,具有输肌以散与升精以养之功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病机在配伍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否则无法体现.又无论何种环境,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必不可少的,界定了事物存在或客观或抽象的范围.因为事物的存在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站在不同的场合分析可能会有不同.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山东的大蒜种到山西,就小如橘核;山东的谷子种在山西,就只长茎叶而不开花结实,这说明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特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功用的发挥(如山东的谷子种在山西则无果实,则无能力作为食品可言).  相似文献   
8.
根据邓中甲教授对中青年脱发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肝气郁滞,痰湿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发失于濡养。采用疏肝解郁,清化痰湿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柴胡、大黄性味功效的异同,发现两者均具有"推陈致新"的功效。但二者性味不同,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这一功效。柴胡、大黄配伍后加强了"推陈致新"的功效,且能较好地调整气机,为最重要的配伍药对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调和肝脾之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本文对邓中甲教授临床加减运用逍遥散的经验进行简单总结,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逍遥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