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8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42例,Cloward环锯法手术27例,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前路手术同期均采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89例获12~5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8±2.6)月,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5±0.3)分,术后6、12个月评分平均(13.1±0.2)分、(14.2±0.4)分,术后6、12个月JO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7.2%、64.3%。结论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后路各种术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孙皓  姚宇  张宇峰 《吉林医学》2011,(10):1978-197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15例,男8例,女7例,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于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术前和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28个月。3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C4或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简单可行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36月,平均13个月。JOA评分明显改善,缓解率达72.2%。无脊髓损伤、颈椎畸形、“再关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认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19例,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组)12例。采用JOA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5.9%,P组为64.8%,两组间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两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6例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JOA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平均16月随访的手术优良率为84.6%,术后复查X片显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未发现有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方法简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法:根据每个病人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病人术后辅以中药治疗。经术后随访观察,对其疗效进行JOA评分总结分析。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36例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平均2年6个月的随访,JOA评分优良率达到92%,效果显著。结论:手术方法的选择是取得颈椎病良好疗效的关键。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骨化等退变性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应根据病人的影像学改变、是否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否存在椎体退行性节段不稳、椎管狭窄的范围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病例必须结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而存在椎体退行性节段不稳的病例则必须进行前或后路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椎前、后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方法治疗52例,后路减压方法治疗7例,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13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一1年,记录术前与术后JOA评分、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情况,比较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前路减压方法治疗组JOA改善率为59.8%,后路减压方法治疗组为58.3%,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组为59.4%。各手术组Cobb角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高度前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与后路Cobb角、椎间高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存在颈椎管狭窄表现的脊髓颈椎病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关键在于合理选择适应证、充分减压并有效植骨。前路手术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优于颈后路。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发病关系及施行后路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对108 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88 例(81-5%)获得优良疗效,随访1~3 a[ 平均(23-10 ±4-20) 个月] 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出现是由于狭窄的椎管对脊髓和血管直接压迫、慢性摩擦和炎症增生引起,施行后路手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型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骨科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颈脊髓受压型病人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颈脊髓受压型患者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30例,颈后路减压30例,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5例。按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均得到9个月至5年门诊或电话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者,选择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2个椎间盘突出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大脊髓前后受压者,可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杜炜  朱国兴  钱明权 《河北医学》2009,15(12):1436-1439
目的:分别总结经前、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分析比较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骨科采取经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8例、经后路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的19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所有病例病变均在两个节段以上,术前术后按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后之得分判定手术效果,进而比较分析两种术式的优长与不足。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2.9个月,经前路组平均改容善率78.9%,优良率89.3%,有效率96.4%,经后路组平均改善率80.2%,优良率89.5%,有效率94.7%,两组病例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理想手段,对于压迫主要来自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确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前路手术椎间融合率高,且融合方向与颈椎生物应力一致,安全性优,而后路手术对3个节段以上的减压以及解除后方压迫为主的病例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间隙者34例,4个椎间隙者4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 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咽痛6例。38例随访平均2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28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螺钉松动、钢板翘起3例。无钢板、螺钉折断等并发症。JOA评分平均提高8.4分,手术有效率为94.7%,优良率为78.9%。结论 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实现彻底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术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比较前后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对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2个(或2个以上)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21例)及颈后路脊髓受压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加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5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前路手术组平均改善率70%,优良率为81%,后路手术组平均改善率62%,优良率78%,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路手术组1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95%,后路手术组3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80%,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两种术式疗效相近,但前路多个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植骨融合率高、术时短、出血少,较之后路术式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30例获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为100%(30/30),优良率为93.3%(28/30)。JOA评分平均由术前的平均8分升至16.5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应用价值,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后路联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其中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或是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先行后路减压,改变体位后,再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前后路分期手术22例。定期随访,临床效果按照JOA评分以及Odom评分进行评价,X线片观察颈椎融合效果。结果 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系统损伤,24/28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6~52个月),大多数患者的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进一步改善,出院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0%。根据Odom分级评定法,优良率为83.3%。术后3~6个月颈椎椎间融合均获得愈合,尚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没有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手术节段的再手术。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内固定操作复杂,应谨慎设计手术方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价值. 方法 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或钛笼植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13±1.21)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平均(12.82±1.11)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史永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69-77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术后随访0.5年 ̄7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临床疗效用JOA评分,术前平均5.5分,最终随访平均为14.6分,平均改变率为79.1%.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Liu XY  Li CD  Yi XD  Li H  Yu ZR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39-3342
目的探讨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总结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和15例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肌电图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7例行单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2例采用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12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3例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MRI显示单节段.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占77.7%(7/9),3节段及3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仅占22.2%(2/9)。肌电图显示所有病例均呈受累上肢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所有病例均未显示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及舌肌纤颤电位。术后随访6—36个月,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其中6例肌力由术前Ⅰ~Ⅱ级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为75%~100%。2例肌力由术前Ⅲ级分别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分别为50%和100%。1例(多节段)由术前Ⅰ级恢复至Ⅲ级,改善率为50%;8例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7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1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80%。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15例患者肌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肌力由术前Ⅱ~Ⅳ级恢复至术后Ⅲ~Ⅴ级,改善率为20%~100%,15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11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3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20%~50%,1例仍停留在3级,未改善。结论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体征易与脊髓侧索硬化等神经元疾病混淆,MRI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诊,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脊髓前角受压并伴有缺血性障碍有关,及时的手术减压治疗对肌萎缩恢复有明显帮助,单节段损害的手术预后好于多节段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