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L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GIST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影像学表现,其中2例行普通CT检查,7例行MLCT检查。9例患者都有MRI资料。结果:9例肿瘤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长径2.1~15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MLCT2例增强者瘤体中等或明显强化,双期扫描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MR增强扫描6例肿瘤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中等程度强化;1例动静脉期强化均不明显。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ML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GIST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G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系膜1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内2例,腔外12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3例部分肿块可见包膜,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依赖这些征象尚不能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OCCA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瘤体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团块样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见中等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MRI检查见囊腔T1WI为低信号10例,等高信号4例;囊腔T2WI均呈等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 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建议联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发生于眼眶处3例,肾脏?后腹膜各2例,颅内小脑处?枕部头皮下?胃底部?胰腺?腹膜腔?盆腔?左膝关节各1例?肿瘤直径3~20 cm,CT扫描,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密度与周围软组织比较稍低,病灶较小时密度较均匀,较大时病灶内见囊变区,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较明显,囊变区不强化?MRI T1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病灶内囊变区T1WI稍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区不强化?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表现为:肿瘤密度相对均匀,边界清楚,较大肿瘤常伴囊变,MRI上T1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常较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月确诊的21例GIST患者,对其CT和MRI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的15例GIST中单发14例,发生在结肠2例,占13.33%,发生于小肠7例,占46.67%,发生于胃6例,占40.00%。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MRI检查的6例GIST行MRI检查发现肿块发生于结肠2例,占33.33%,发生于小肠2例,占33.33%,发生于胃2例,占33.33%。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肿块。结论:CT和MRI诊断胃肠间质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1例进行上腹部CT及MRI扫描;5例行MRI扫描,并回顾性分析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血管外皮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4例血管外皮瘤位于颅内,1例发生于颈椎椎管,1例发生于肝脏。CT及MRI表现: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平扫为类圆形稍低密度,其MR平扫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显示均匀显著强化;4例颅内脑外血管外皮瘤及1例颈椎椎间孔血管外皮瘤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病灶均呈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均匀强化。结论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和MRI增强后显著强化,强化时间持续7分钟以上是肝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颈部及颅内血管外皮瘤MRI平扫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持续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诊断特点,提升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MPN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CT表现:可见病灶位置椎体层表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有多个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不完整,病灶处蛛网膜下腔宽度有所增加.MRI表现:显示椎管内中、低T1WI信号,高、低混杂T2WI信号,同时病灶处有斑片状阴影,分布不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见椎管内附近肌肉、脂肪间隔破坏.结论 不规则以及浅分叶状肿物跨至少2个椎体、包绕脊神经且椎间孔变大、 骨质浸润性破坏伴附近组织浸润、CT密度与MRI信号不均匀、MRI强化显著不均匀为诊断MPNST典型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和MR资料,三期法(动肪、门脉、延迟)扫描肝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 17例FNH中有12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均作出了正确诊断。5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或瘢痕不明显,轻度强化;5例中有3例误诊为肝癌,2例诊为血管瘤。结论 不典型FNH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误诊另一原因是三期扫描技术不规范造成病灶表现不典型而引起。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9例Rathke囊肿的CT及MRI资料。CT平扫发现4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14例为高密度。MRI平扫发现病变1例位于鞍内,18例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T1低信号、T2高信号有6例;T1高信号、T2等信号有5例;T1等信号、T2高信号有4例;T1等信号、T2等信号有3例;T1高信号、T2高信号有1例。19例MRI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Rathke囊肿囊液密度和信号变化多样,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其中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与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肉芽肿的CT与MRI表现。结果 9例共11个颅骨病灶,单发者6例,多发者3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在CT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穿凿样、溶骨样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内见稍高密度软组织填充,3例可见硬化边;3例见"纽扣征"死骨;1例可见"双边征"。MRI T2WI多呈稍高信号,内见点状低信号,T1WI多呈等信号,内见点状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的低信号区。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学资料,21例行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结果21例病变均起源于上颌窦,形态多样。12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包块,其中7例病变内部及边缘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20例病变周围骨质压迫吸收,以上颌窦内侧壁为著。10例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部及周围见短T2信号;4例MRI增强后呈斑片状、结节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与CT比较能更好地显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出血、坏死的信号特点,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垂体脓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和鞍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示7例鞍区呈等密度,5例呈低密度,1例呈略高密度病灶,2例呈混杂密度病灶,边界均清楚;MRI示11例长T1,长T2信号,2例呈等T1,长T2信号,13例显示增强后可见囊壁环形强化,且冠状位上均可见垂体柄增粗及强化,为中枢性尿崩提供了形态学上的线索。结论:垂体脓肿的影像学有特征性,术前CT提示鞍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鞍区磁共振及增强示类圆形囊状占位性病变,等或长T1,长T2,囊壁呈环形强化,伴蝶窦内粘膜增厚等,尤其是术前合并尿崩者应考虑垂体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细菌培养诊断或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CT和MRI表现,其中15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11例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余4例同时经CT,MRI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结果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27例,多发病灶3例。增强CT 24个病灶脓肿壁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肝脓肿在MRI平扫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1WI上表现在稍低信号。灌注成像上时间-信号曲线呈"速升-缓升"样变化,脓肿壁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CT、MRI影像能较好地显示细菌性肝脓肿的特征,若注意发现和抓住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MRI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近 2年 9例诊断为轻型颅脑损伤患者 ,伤后不同时期颅脑CT扫描及MRI检查的资料。结果  9例患者伤后多次颅脑CT检查均为正常 ,而MRI检查表现为出血性改变 4例 ,T1W像为高信号 ,T2W像为高信号 ;表现为非出血性改变 5例 ,T1W像为等信号 ,略低信号 ,T2W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uid -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 ,FLAIR)为高信号。 结论 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MRI检查能提高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损伤的检出率 ,并可以避免一些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