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3.
参麦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②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方法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血浆和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二胺氧化酶(DAO)以及肺组织SOD、MDA的影响,同时观察肠、肺组织水肿和病理损害.③结果 参麦注射液可显著改善肠、肺组织损伤,降低肠及肺组织湿/干比值、MDA含量、血浆DAO和MDA水平(P〈0.01),同时升高血浆、肠及肺组织SOD以及肠组织DAO水平(P〈0.01).④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对肠I/R后肠、肺组织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内经》“肺合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的中医肺藏象理论的基础上, “皮”“肺”“肠”三者在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构成了环型体系, 对于中药外治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皮-肺-肠”轴的提出主要从实体结构、免疫、内分泌、神经等方面探讨三者的联系。近年来, 皮肤微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基于微生物的视角探讨“皮-肺-肠”轴在以特应性皮炎为起点的“特应性进程”过敏性疾病中的时空关联。基于“皮-肺-肠”轴的皮肤微生物调节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也为中药外用制剂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肺脾胃肠”模型,探讨该模型在辨治内伤杂病中的潜在应用。 [方法] 通过综合性的文献研究,根据五行归属、生理结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等因素,建立了“肺脾胃肠”模型。并附上名家医案四则,进一步说明此模型的应用。[结果] “肺脾胃肠”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为:肺、脾、胃、大肠在五行归属上密切联系;在解剖、经脉循行等生理结构上相连相属;在生理特性上燥湿相济、升降相应;在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气、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在燥湿失济、气机升降失常、水湿痰饮形成、情志致病等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所附医案皆是以“肺脾胃肠”模型指导治疗的内科杂病,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肺脾胃肠”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充分,临证应用范围广泛,可为临床上治疗内伤杂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泡巨噬细胞活化分泌NO及肺组织内NOS的变化。方法:建立实验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Griess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肺组织内NO及NOS的活性。结果:肠血再灌注组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的水平及肺内NO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肠缺血再灌注后肺内巨噬细胞的iNOS被激活,大量合成并释放NO,其作用一方面可增强杀菌功能,另一方面导致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肠道微生物稳态对肺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菌属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肺部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然而,肺、肠道微生物组成极为复杂,其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就“肺-肠”轴及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脏腑关系,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生理病理关系、生物学机制几个方面来探讨"肠病治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肠病治肺法"的治法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流引起肺损伤的细胞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肠缺血、肠缺血再灌流三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组织髓过氧化酶(是中性粒细胞的特征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流组肺髓过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均高于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结论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流致肺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介导着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氧自由基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流致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流致肺损伤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肠缺血2h,肠缺血2h再灌流1h三组,分别测各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浆和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肠缺血再灌流组各指标均显著不同于缺血组及假手术组,MDA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肠缺血再灌流时机体MDA含量增加,SOD活力减弱。氧自由基参与了肺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谷胱甘肽(GSH)在不同脏器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将2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及丰隆组4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余组均采用气管滴入脂多糖(LPS)配合烟熏方法制备COPD模型。采用隔日针刺治疗,总共12次,与造模同时进行。实验结束后取材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中TNF-α含量及肝、脾、肺、肠中GSH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肺中TNF-α含量均高于肠中含量,其中正常组及丰隆组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中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肠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丰隆组肠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脾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丰隆组肺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正常组肠、脾中GSH含量均高于肺、肝(P<0.01),肠中GSH含量高于脾(P<0.05);模型组脾脏GSH含量明显高于肝脏(P<0.01);尺泽组肠中GSH含量高于肺、肝(P<0.05);丰隆组脾、肠中GSH含量显著高于肺、肝(P<0.01)。结论尺泽、丰隆均可降低肝、脾、肺中GSH含量,其中尺泽对脾作用显著,丰隆对肺作用显著。COPD病理刺激使脾、肠GSH含量排序对调;尺泽可恢复病理刺激引起的排序变化;丰隆未改变COPD病理刺激引起的排序变化。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在生理、经络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最早的记录来源于《黄帝内经》"肺合大肠",现代研究也从未停止对其的研究,笔者搜集了近5年来大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了人们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采取从肺治肠、从肠治肺的临床治法,以期更好地为今后的研究作参考,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为多见,而肠鼠疫则少见.西藏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医院于2005年6月17日收治1例鼠疫病人,最终确诊为肠鼠疫继发肺鼠疫及败血症鼠疫.  相似文献   

14.
痤疮的病位在皮,肠腑损伤,腑病及肺,肺主皮毛,故肠道菌群失调会参与或加重痤疮的发病。皮生痤疮,内合于肺,肺病及肠,又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者紧密联系,存在相关。本文基于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痤疮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在中医中药干预痤疮治疗中的作用,为痤疮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肠型腺癌和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差异,为肺原发性肠型腺癌的鉴别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学诊断为肺原发性肠型腺癌6例和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1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组织学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二者分子病理特征差异。结果 相对于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肺原发性肠型腺癌肿瘤较大(P=0.044),病理分期较早(P<0.001),胸膜侵袭较为常见(P=0.025)。肺原发性肠型腺癌均出现CK7和Villin免疫组化阳性表达,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低于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P<0.05)。肺原发性肠型腺癌和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KRAS基因突变率相当(P>0.05)。肺原发性肠型腺癌3例出现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中1例有HER2基因扩增,1例存在HER2基因突变。 结论 免疫组化CK7和Villin的阳性表达,在肺原发性肠型腺癌和肺转移性结直肠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肺原发性肠型腺癌出现HER2基因扩增和突变阳性可能具有一定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宣肺中药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肺、肠组织神经激肽A(NKA)、血管活性肠肽(VIP)、肠三叶因子(TFF3)含量的影响,从神经肽角度探讨"肺合大肠"脏腑相关联络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采用自身粪便与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为2 mg/kg)联合灌胃法复制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给予加味桔梗汤灌胃(剂量为12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则以蒸馏水灌胃,连续7 d。第8天处死动物,测定肺、肠组织中NKA、VIP和TFF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肠组织中NK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VI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组肺、肠组织中NKA含量均显著降低,肺组织中VIP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组小鼠肺、肠组织TFF3含量均无显著变化。Spearman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肠组织中NKA、VIP、TFF3含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503、0.423。【结论】宣肺中药加味桔梗汤可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状态,其效应机制可能与调节肺、肠组织中神经肽NKA、VIP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宣白承气汤与其拆方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和大肠组织中P物质的影响,从神经肽方面去研究ALI"从肠论治"的有效机理。方法:3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治肺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模型组。采取气管内注入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LI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前相应药物灌胃6 d,而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相应时间点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第6天灌胃后0.5 h造模,造模4 h后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用ELISA法检测肺、大肠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W/D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物质含量明显升高,肠组织里的P物质显著降低(P0.01);对比模型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W/D下降(P0.05),治肺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肺组织中的P物质含量都显著降低(P0.01),肠组织中的P物质都显著升高(P0.01或P0.05);对比治肺组,肺肠同治组肺组织中P物质显著降低(P0.01),而肠组织中P物质却升高(P0.05);光镜下模型组呈现ALI的病理改变,而各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肺肠同治组改善较明显。结论:通利大肠或在治肺的同时增进通利大肠,会改变ALI大鼠肺及大肠组织中P物质含量,这有可能是"从肠论治"ALI有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各针刺组肺、肠系统症状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结论从肺论治、从肠论治以及从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系统症状以及大肠系统症状得到改善,且肺、肠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大肠、鼻、咽喉、皮毛等。通过收集肺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肺系的病位与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肺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肺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 C)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致肺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肠缺血后处理(II-post C)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LI-post C)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建立肠I/R模型,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肺系数判定组织水肿情况,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测定血浆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II-post C组和LI-post C组PaO2升高而PaCO2降低(P〈0.05),肺系数减小(P〈0.01)且肺组织病理变化减轻;II-post C和LI-post C均可抑制肠I/R所致的血浆和肺组织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P〈0.05或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肠I/R大鼠肺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