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前伤寒学研究未见在岭南萌芽,直至何梦瑶,粤省才有伤寒研究专著的出现,后郭元峰、陈焕堂、麦乃求继之,岭南伤寒研究逐渐形成规模.清至近现代是岭南医家研究《伤寒论》成果显著、理论丰沛、实践形成规模的时期,笔者按照时间先后,结合阶段特点,将建国前岭南伤寒30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清代、清末民初、民国三段,以明晰学科起步、兴盛、再发展的脉络及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代岭南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岭南医学及其研究意义、岭南医家医著、岭南伤寒金匮、岭南温病瘟疫、岭南地方性疾病、岭南医疗机构和古迹考证、岭南医学教育、港澳医学史、海南岛医学史以及岭南医学多学科研究等方面。而岭南医家医著研究、岭南温病研究、岭南瘟疫病史研究则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黎庇留的学术著作,探究黎庇留的学术经验及经方运用特点。认为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尊崇经典,以实证经,灵活运用,善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5.
挖掘近代岭南伤寒学派名医易巨荪《集思医案》)论治鼠疫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岭南甲午鼠疫爆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论治思想,扩大经方临床运用范围,展示近代岭南伤寒派治疗大疫的观点,进一步指导临床,乃至为防治SARS、禽流感等烈性疫病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6.
汪机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其著作《伤寒选录》从论、证、脉、治、方药等不同侧面对伤寒学说作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和整理,载入了大量伤寒、温病方面的文献。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大量伤寒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编撰,创新发扬;对先贤温病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温病六经辨治的原则和措施;系统整理了伤寒脉症,采集诸家脉法,继承发展;对伤寒、温病等方剂和药物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岭南内科学术流派的发展促进了岭南医学的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岭南地区疾病的诊疗有指导意义.从分析岭南内科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历程,探讨其形成因素,研究各个学术流派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并总结其意义,可为各地医学学术流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孙思邈作为伤寒八大家之一,其对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为伤寒学说能够流传于世作出巨大贡献;②首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③发展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方法;④奠定三方为纲的基础;⑤发展了儿科伤寒和妇科伤寒;⑥遵仲师制方之法,在实践中发展经方。  相似文献   

9.
姜春华研究《伤寒论》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南 《中医杂志》1994,35(1):8-10
姜春华为著名的中医专家,著作颇多,学验俱丰,对当代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贡献很大。近年重温了姜著的《伤寒论识义》、《姜春华论医集》等书,深感姜氏对伤寒学的研究颇具特色,现撰成此文,望同道斧正。1 多种层次,多种角度,析六经学说六经学说是伤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和主要精华所在。历代多数伤寒学者进行研讨,虽见仁见智,各执其理,但细析姜氏论六经学说与众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当代中医耳科学疾病为例,探讨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在中医耳科疾病的运用。提出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贯穿在当代中医耳科外感病中,其辨证规律遵循伤寒学派思想所论述六经辨证规律,而且其传变规律亦遵循六经传变规律。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耳科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展望伤寒学派六经辨证方法将会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伤寒从新》,休宁王少峰撰.少峰先生生于清末,博学多才,投师湖州名医凌晚五,又与上海名医陈莲防(陈莲航曾5次应召为光绪帝诊治)交往甚密.涉猎古今医著,于《内经》、《伤寒论》致意尤专。元、明以来,伤寒与温病学说存在门户之见、偏执之风.加之欧风东渐,中医实不能固步自封,所以少峰欲古为今用,悉心尽力而作《伤寒从新》。是书包罗丰富,近90万字,可谓洋洋大观,把温病、伤寒学理论有机结合,集百家之注文,补充发明,在清末、民国初期以来,研究集住伤寒学者,可谓首屈一指.今就此书之学术特点,谈谈个人之管见。王集注广…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说羽翼伤寒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在历代医学家的实践和总结中被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伤寒”,“温病”,并形成了两种理法方药体系。从明清起,数百年的学术争鸣,产生了伤寒、温病的许多学派。由于学术争论,使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伤寒学术史的性质与任务 伤寒学术史属于医学史范畴.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伤寒学术发展史作为其分支之一,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4.
李敏  荆鲁 《环球中医药》2020,13(5):830-833
探讨舒驰远对伤寒六经病的独到见解,舒驰远以《伤寒论》为学术基础,突破了伤寒独解外感病之常规,颇具创造性的重新厘定六经之法,其重视温补阳气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火神派”开创先河,对“火神派”温补阳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舒驰远立六经新论,忠实仲景六经辨证方法,并提倡阳虚阴凑为致病之源,善长温补之法,重视病者本气的作用;对《伤寒论》的理论和药物应用,往往不囿古人陈说,别具只眼。其卓然一帜、构思精巧之理论,拓宽了后辈研习伤寒论的思路。舒驰远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为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理论开辟了新途径,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6.
近代岭南名医陈伯坛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坛乃近代岭南伤寒派著名医家,笔者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搜集到重要资料,概述了陈伯坛不平凡的一生。内容涉及其家庭环境、师承渊源、弃儒从医的成长过程,乃至后来在广州、香港等地行医、教育经历,及其见解独到、影响巨大的著作和乐善好施、豪爽直率的性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读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等书,其中精湛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我对胡希恕先生的敬仰之情无以言表。胡老用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解读条文与经方,使晦涩深奥的《伤寒杂病论》易于理解和运用;胡老指出中国伤寒研究中存在的的纰漏,使后人研究伤寒学说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谨以此文浅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特点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陈虹  刘小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2):178-180
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辑录整理。整理后发现: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和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蛊毒病诸候”“猁狗啮候”“蜞蜍着入候”等岭南各种常见传染病证候。书中收录与岭南相关的医药文献资料,证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玉清 《国医论坛》2001,16(5):42-43
《伤寒明理续论》为仿成无已《伤寒明理论》体例而成,在学术上对《伤寒明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本书的特点是扩在了所论病症的数量及辨证分型不再限于狭义伤寒的范围,不足之处是文字功底较差,写作层次感不强,未认识到有些字古今词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张仲景历法医学理论基础,诠释仲景历法医学体系的应用规律,进而以仲景历法医学理论为指导,为当代相关内科杂病和突发性疫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并深入南阳汉画馆、仲景博物馆等查阅、收集与《伤寒杂病论》历法医学相关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分析后,归纳、整理、总结相关的论点和依据。结果:整理出了《伤寒杂病论》相关历法医学内容,提出出《伤寒杂病论》历法医学新观点,诠释了仲景历法医学理论基础和应用规律。结论:仲景历法医学体系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且对当代相关内科杂病和突发性疫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