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青  韦英杰  王丹丹  贾晓斌  谢林 《中草药》2015,46(8):1231-1236
根据相关研究及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对斑马鱼药物代谢的实验方法、代谢类型及适用性进行归纳和总结.斑马鱼较成功地模拟了哺乳动物I相代谢、II相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及多途径整体代谢,适用于微量单体化合物及其组合物的在体代谢研究,有利于代谢产物的简单、高效富集,具简单、高效、低成本、化合物用量少(毫克级)等优势,是一种早期、快速预测微量成分在体代谢的极具前景的模式生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参氮代谢及其与碳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勇 《中药材》1989,12(4):40-42
科学施肥是培育高档人参的重要措施,而氮肥是影响人参产量和质量最活跃的因素。人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氮代谢能促进有效成分、营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因此在栽培中,施用过多的氮肥不仅破坏人参体内各元素代谢平衡,影响人参质量,而且使人参根部发生严重的腐烂,使产量下降;若氮肥不足,又使人参根、茎、叶体积减少,产量降低,还会影响发育,使品质下降。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人参氮代谢及其与碳代谢的关系,从而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一、氮素营养与人参产量、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主要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评价生脉散预防老年痴呆的药效及发现其关键物质基础。方法:首先采用灌胃三氯化铝联合腹腔注射D-半乳糖连续90天建立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并利用UPLC-HDMS技术采集和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代谢数据,共确定了42个老年痴呆症的生物标记物;同时干预组在造模同时采用连续给与生脉散冻干粉溶液(5.3g·kg-1)对模型大鼠进行治疗。结果:通过Morris水迷宫、脑组织病理学检测及Aβ免疫组化等方法评价了生脉散的干预作用,发现了生脉散具有抑制Aβ毒性、保护神经元和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评价了干预组对42个老年痴呆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作用,发现生脉散主要影响了色氨酸代谢和脂质代谢的多个靶点;同时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研究了生脉散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找到30种成分并与生脉散明显回调的生物标志物相关联。结论:本实验发现了五味子木质素类及人参皂苷类的多种成分与色氨酸代谢和脂质代谢极度相关,为生脉散预防老年痴呆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底物代谢重构模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后心肌底物代谢严重受损,对葡萄糖和脂肪酸等底物的选择和利用发生重构,心肌产能不足,可导致心功能障碍和进展性左心室重构。传统观念认为,心衰时心脏从脂肪酸代谢向葡萄糖代谢转化,但近年来有些研究结果与此观点相矛盾,关于心衰后心肌能量底物代谢的改变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心衰的代谢治疗发展缓慢,因此,探讨导致这些结论异质性的原因对明确心衰底物代谢模式和研发代谢靶向药物十分必要。该综述总结了正常心肌在生理条件下的代谢模式及调控机制,同时,从心衰的病因、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研究的物种、动物模型和代谢检测方法等多个角度,重点阐述和比较了由缺血性心脏病、压力负荷、容量负荷及扩张型心肌病诱导的心衰中心脏底物代谢的异常,初步分析了不同研究中相关结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对代谢治疗的未来趋势展开论述,以期初步总结出心衰后葡萄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变化的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并为代谢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按“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筛选出52例典型的阴虚或阳虚患者,另设正常组20例。分别测定3组外周血白细胞、血浆皮质醇及外周血混合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果表明,3组间白细胞、血浆皮质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阴虚、阳虚两组GR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阳虚组与阴虚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提示GR减少可能是典型阴虚阳虚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病理改变,而GR减少幅度上的差异可能是两者临床表现不一致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代谢方对血脂蛋白紊乱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谢综合征是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内科临床的一大难题。若能发挥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来干预这种包含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索、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谢方乃我院科研协定处方,我科经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得出肝失疏泄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重要基础,痰瘀互阻是其主要病理产物等中医学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观察了该方对3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LC-MS)联用的方法探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血清中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的代谢通路。随机将C57BL/6小鼠分为色胺酮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对照组、模型组,采用自由饮用3%DSS 11 d的方式造模,边造模边给药,从第1天起观察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离鉴定槲蕨不同部位中功能成分并为其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对槲蕨的根茎、叶柄、叶的代谢组分进行高度富集比较分级。结果 在根茎、叶柄和叶中共鉴定出493个代谢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98个差异代谢物(DAMs)。其中,四甲氧基黄酮代谢物在槲蕨的叶柄中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叶;芹菜素代谢物在槲蕨的叶中表达最高,显著高于根茎和叶柄;其余13个黄酮类代谢物均集中在槲蕨的根茎中,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根茎、叶柄和叶的DAMs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结论 可为槲蕨不同部位中功能成分的分离鉴定和代谢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水液代谢来研究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关系.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0例,脾气虚证12 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观察粘膜炎症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AQP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的炎症明显要重于脾虚证和正常人组(P<0.05,P<0.01);脾胃湿热证AQP4蛋白表达量强于脾虚证组(P<0.01)和正常人组(P<0.05);脾虚证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人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LC/MS技术,包括代谢指纹图谱,用于非目标的代谢组的总体分析和代谢轮廓图,用于有目标的代谢物的分析。方法设计涉及样品采集和处理;LC/MS仪器与技术及数据处理、分析等。系统生物学包括代谢组学,开启了研究中药及其与动物或人体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本文讨论了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分析及中药药效的代谢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运用组织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寻找肝郁证动物模型肝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以束缚制动法制备肝郁证大鼠模型,采用组织溶解方法分步抽提大鼠肝脏组织蛋白质,对获得的蛋白质进行二维凝胶电泳(2-DE)分离、胶体染色,分析模型组和对照组蛋白质分子的差异表达,并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肽质量指纹,在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应的蛋白质.结果:在大鼠肝组织胶体考染的2-DE图谱上,约能辨识出300余个清晰的蛋白质斑点,共找出3个与肝郁证辨证相关的肝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谱出峰率达100%,检索结果分别为芳基硫基转移酶、烯酰辅酶A水合酶和转甲状腺素蛋白.结论: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可能和实体肝组织中的特异表达蛋白质--芳基硫基转移酶、烯酰辅酶A水合酶和转甲状腺素蛋白的不同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在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中药配伍影响中药体内过程是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配伍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其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本文首次归纳总结了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给药后,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从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两个方面比较研究配伍前后变化,为全面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中药代谢安颗粒对老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研究其对老龄大鼠MS 相关指标及对老年MS大鼠神经元和微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对老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建立MS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代谢安对老年MS 大鼠一般情况、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等一系列指标的影响,观察其对大鼠脑神经元和微血管损伤的作用。结果:代谢安能改善老年MS 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状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TC/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腹腔脂肪蓄积;代谢安能减少大鼠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增加微血管新生。其作用均和罗格列酮相近。结论:对于老年MS大鼠,代谢安能够改善其糖脂代谢紊乱并保护脑神经元及微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4.
中药对急性胆管炎胆汁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兔口服中药茵陈胆道汤对胆汁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_(1α)与TXB_2的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了急性胆管炎胆汁前列环素、血栓素的变化及其中药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急性胆管炎时6-keto-PGF_(1α)及TXB_2明显增高,二者比值下降,用药后则前两项明显下降,比值增高。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桐生  谢鸣 《中医杂志》2006,47(10):723-725
从代谢组学的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药作用机制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应用的价值及可能性,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羊踯躅花、茎、叶的全部代谢物和不同部位间含量有差异的代谢物,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方法:采用广泛非靶向代谢组学对羊踯躅不同部位的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35个代谢物,其中包括金合欢素、落新妇苷、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去甲蟛蜞菊内酯、补骨脂定、秦皮素、络塞维等49个在其他植物中分离鉴定出的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合物;鉴定出差异代谢物202个,包括β-氰基丙氨酸、蜀黍苷和黄曲霉毒素G23个有毒代谢物,且这3个有毒代谢物分别在花、茎、叶中含量最高;鉴定出百里香酚、丹皮酚、欧芹酚、东莨菪内酯、异泽兰黄素、野鸢尾黄素、石蒜碱和豆甾醇8个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其在花、茎、叶中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4位的差异代谢物通路中,花、茎、叶共有的通路为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其中涉及花的通路还包括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结论:羊踯躅中存在丰富的天然药用活性产物,使其药用价值并不限于毒性成分;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是不同部位代谢物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筛选解析羊踯躅中药用价值较高的关键代谢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微量元素与机体的关系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几十种微量元素中,必需的有14种,即铁、锌、铜、锰、铬、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非必需的有9种,即铷、砷、硅、硼、铝、钡、钛、铌、锆;有害的有6种,即铋、锑、铍、镉、汞、铅等。这些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多以离子或多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研究高血压模型及平肝方药干预后大鼠大脑额叶皮质区组织代谢组学变化,探讨高血压病和大脑损伤间有价值信息,为平肝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4 组: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连续给药14 天后取各组大鼠额叶组织。采用1H-NMR 方法结合模式识别技术检测分析四组大鼠额叶区组织,分别寻找其特征性代谢产物。结果: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明显异于高血压模型组,且平肝方药组与卡托普利组大鼠样本分类趋势明显,提示平肝方药能显著改善大鼠机体的整体代谢;4 种代谢产物鉴定为葡萄糖、半乳糖、多巴胺和琥珀酸。结论:高血压损伤额叶组织可能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神经损伤方面,而平肝方药在有效降压同时,通过影响其代谢产物来缓解疾病引起的物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片类毒品对人体自由基、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紧虚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酶标仪及851光电色计测定自由基含量。并参考昆明药物依赖性康复中心《阿片类药物断症状量表》(OWS)进行戒断肾虚症状积分评定。结果:17例吸毒者外用血CD_4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戒断症状肾虚症状积分评定,17例都有典型肾虚症状。结论:吸毒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低下,NO、NOS降低,SOD、MDA升高,肾虚明显,认为吸毒人员的中医证型是以肾虚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