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外感咳嗽是指由六淫外邪人犯于肺系使肺失清肃而形成的一种临床病证.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与咽相连和外界相通.传统病机认为:外邪侵犯人体,皮毛受邪,外邪即可由皮毛而入于肺系,也可从口鼻而人舍于肺,造成肺的清宣肃降功能失常.并由此而拟定了驱邪、宣肺、止咳为主的治疗原则.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如下情况:在同一地理位置、相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孙华士 《光明中医》1998,13(4):9-10,17
小儿咳喘证治体会孙华士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540)关键词:小儿咳喘/证治经验小儿咳嗽为临床所常见,因肺主皮毛,外邪入侵,先犯皮毛,故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也是机体起自卫反抗作用的反映。当外邪入侵之后,肺为邪束,即所谓肺郁失宣,肺...  相似文献   

3.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关于慢支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疗效也十分显著,现将近年来中医诊治本病的研究资料做以下归纳. 1 病因病机 郑友军[1]认为慢支基本病理机制为寒饮伏于内,邪热感于外.久而导致肺肾亏虚,形成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之痼疾.王鑫[2]等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多从痰、从虚论治.他认为慢支的反复发作、病势迁延、症状错综、逐步加重的特点,与血瘀证病机存在密切关系.于杰[3]认为慢支属中医"咳嗽"范围,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袭肺和内邪干肺,外邪袭肺咳嗽为皮毛先受邪气,即六淫外邪犯肺,多为风寒、风热、燥邪;内邪干肺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不论邪从外人,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引发咳嗽.徐爱民[4]等认为慢支属祖国医学"喘证"、"咳嗽"、"肺胀"范畴,由外邪侵袭及素体痰盛等多种因素反复刺激肺系所致,久病喘咳耗伤肺气则肺气虚,气无所主,失于宣肃,故出现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肺朝百脉,肺气不利则百脉不畅,久致瘀阻.他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痰"与"瘀"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外感咳嗽多因肺卫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气候突变时,六淫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外邪以风、寒、燥、热为多,常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犯肺,故临床上以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者居多.  相似文献   

5.
咳嗽既是病又是证候,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引起的咳嗽,为外感咳嗽,外邪中又以风、寒、热咳嗽居多,并常以风为先号,挟寒或挟热、挟燥犯肺,发生风寒或风热、风燥等咳嗽;由于肺脏亏虚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  相似文献   

6.
咳嗽既是病又是证候,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引起的咳嗽,为外感咳嗽,外邪中又以风、寒、热咳嗽居多,并常以风为先号,挟寒或挟热、挟燥犯肺,发生风寒或风热、风燥等咳嗽;由于肺脏亏虚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而引起的咳嗽,为内伤咳嗽。  相似文献   

7.
1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主要为六淫中的风寒热操;内因责之于脏腑虚报。两者相互关联影响,导致咽喉部病的发生,由不同的外感或内伤虚报损伤咽喉部,则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外邪侵袭:咽喉属肺、肺主表,所以当肺卫失调,风寒热燥之病邪则乘虚而入,首先犯肺,或直犯咽喉,内热外邪相搏,循经结于咽喉,引起咽喉红肿热痛而致病,并出现以肺热为主的风热表症,或内虚邪实的风寒表症。火邪上炎:咽喉属胃系,若素有脾胃蕴热,邪热里盛由表转里,或过食辛辣之品,引肺胃之热上鼓,内外邪毒相搏,灼律成痰,痰火邪毒互蕴,蒸腾灼伤,引起咽喉红肿胀痛…  相似文献   

8.
一、辩证(1)审证求因,辨别病位,探求病机:审证求因是探求病机重要环节。祖国医学把疾病发生原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饮食劳伤、金刃虫兽所伤等方面。在外感六淫方面,根据人与自然统一观点,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可侵害人体而致病;六气伤人,统称‘“六淫”;“六淫”都有其特性和作用于机体后的不同反映。如《内经》指出:风邪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致病的范围很广,发病快,变化多,且又易与其他病邪相并而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又如:风性轻扬容易侵入人体上…  相似文献   

9.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外感咳嗽”范畴,四时皆可发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外邪束肺,肺失宣降,致肺气上逆而咳,笔者采用止咳散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7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病因咳嗽的原因很多,李士材在《医宗必讀》一书里會做了概括性的記述:“按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总其綱領不过内伤、外感,风、寒、暑、湿伤其外,則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經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諸脏也;劳役情志伤其内,則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諸脏而后传于肺也”。由此可以看出,六淫侵于外,首先犯肺,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均为外邪侵入的孔道;七情嗜欲伤于内,脏气受伤,如《难經》所說的上捐下捐亦  相似文献   

11.
"六气皆从火化"与"六气皆能化火"都是后人根据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概括出来的中医术语,都强调"火热病机"。二者都认为六气之间存在着转化性,而且以化生"火热"为主。"六气皆从火化"一语,既包涵"六气化火",也包涵"火化六气",还包涵"六气互化",基本符合刘完素的本意。而"六气皆能化火",仅仅强调"六气化火"一个方面,虽然突出了火热病机的重要性,但却有失刘完素的本意。二者涵义显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所谓"化"者,都应是病机(理)传(转)化,而不是病因传(转)化。病机或病理产物则常会随病程的发展、病人体质的差异、治疗用药的寒热补泻、护理措施的当否等因素而发生性质的转化。其中病人的体质是影响病机(理)转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一书中运用汗法治疗的病、证达20种以上,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等,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久则化燥伤阴,耗伤卫阳。广东地处岭南,常年湿邪较盛,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痹证,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特点为半表半里邪热,津伤阳损,上热下寒,冲逆明显。其临床表现颇为繁杂,但主要不外半表半里寒热两方面。上热证见:晨起口苦,咽干,口干欲饮,无唾液,口中黏腻,口臭,眼干无泪,头晕,耳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失眠多梦,上半身燥热,夜间手足灼热,舌干红瘦,少苔或无苔等。下寒证见:疲倦,纳差,不能饮冷食凉,脘腹、腰部畏寒,关节疼痛,颈背腰部疼痛,白天手足厥冷,或终日四肢厥冷,或下半身畏寒等。其他表现:心下满,大便干,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心悸,气上冲,微热等。本证辨识要点为口干或晨起口苦,四肢厥冷,尤其是双足冷,冬季尤甚。但必须排除因邪热郁闭体内,阳气无法宣通,出现恶寒肢冷等症状的真热假寒证。同时要与乌梅丸证、《金匮要略》肾气丸证等相鉴别。需要说明的是,"口干""四肢厥冷",不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而且是客观的体征,即"口腔津液缺乏""四肢皮温低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肠道外感与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内在联系。方法将168例热秘型CFC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3例予口服麻子仁汤治疗,观察组85例予口服宣幽麻子仁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出口症、梗阻症、全身症的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间主症、出口症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肠道外感是影响CFC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结胸证乃由邪气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而成。其病位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清热开结化痰为其治法,小陷胸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7.
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吕爱平  李春生 《中医杂志》1995,36(8):492-493
以Ⅱ型胶原免疫所致关节炎动物模型为基础,以风寒湿为痹证外因,肾虚为痹证内因的学说为依据,利用中西医结合肾本质研究的成果,采用复合因子方法制作痹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讨了不同方法所致肾虚对痹证发病的影响,并初步观察到这种影响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痰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肺胀多为久患肺病之后期,肺气已虚,且累及脾肾,肺脾肾的虚损均影响津液的输布,致痰多为患,故气虚痰阻可贯穿于肺胀病程的始终,肺脾肾的虚损也成为气虚痰阻的根本原因。因此,肺胀的治疗以祛痰治气为本,而调理肺脾肾为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19.
肿瘤治疗中的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并不适用于某些恶性肿瘤或肿瘤的中晚期。通过扶正的方法监视邪、管制邪、控制邪,使邪与正长期“和平共处”,最大限度地保证痛人机体的病态平衡,达到延长寿命和保证生存质量的目标,这就是“扶正抑邪”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在治疗目标、临床适用范围、治疗方法、使用方药上均不尽相同。扶正之所以能够抑邪是因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然抗病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瘤目的,取得带瘤生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值的客观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研究舌质、舌苔R、G、B值在不同证候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各组证候的值均低于慢乙肝组;舌质R值肝胆热毒炽盛组最大,且两者均与湿毒壅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质G、B值的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舌苔R、G、B值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结论]舌质、舌苔R、G、B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区分乙型慢重肝与慢乙肝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