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与规律。方法通过检索1978~2005年医药学期刊,收集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案66例,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资料中,18~44岁的青年患者数量最多(40.91%);男性29例(44.62%),女性36例(55.38%);患者原发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比例最高(75.76%);用药剂量多在20~40mL范围内;过敏性休克均发生在给药后30min内,其中68%发生在10min以内;66例病案中,有5例死亡,其余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均好转、痊愈。结论清开灵注射剂可引起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体质、药物本身成分和辨证不准等因素有关。临床应用中当注意结合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控制给药剂量,减少不必要的配伍联用,增强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收集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详细病案580例,并选择580例中药注射剂致非过敏性休克病案作为对照,应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中,60~69岁年龄段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双黄连注射剂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琥宁注射剂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为5.34%.结论应进一步规范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收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 对不良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82个注射剂品种的详细不良反应个案2333例,其中双黄连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422例);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其中以皮肤损害(598例,21.06%)和过敏性休克(580例,20.43%)数量最多;患者中,男性1215例(52.28%),女性1109例(47.72%),平均年龄(40.67±21.45)岁;51例患者(2.19%)因严重ADR死亡.结论 增强预防意识,审慎合理用药,是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穿琥宁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与规律。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4年医药学杂志,收集穿琥宁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案49例,应用流行病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心跳骤停。休克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质、注射剂大分子杂质、用药剂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结论穿琥宁注射剂可引起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用中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病案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嘉瑞  张冰 《中成药》2008,30(5):640-643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78年-2007年医药学期刊,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病案422例;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剂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损害(40.32%)和全身性损害(17.79%)比例最高;患者中,男性227例(54.05%),女性193例(45.95%);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共179例(74.27%)。结论:增强预防意识,审慎合理用药是减少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78~2006年医药学期刊,收集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详细病案115例,应用ACCESS建立病案数据库,并依托数据库平台,对病案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案中,中老年患者比例最高(70.43%);男性58例(50.43%),女性57例(49.57%);原发疾病中冠心病比例最高(32.00%);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37.40%)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5.95%)为主,多发生在首次给药30min内(64.37%)。结论建立不良反应病案数据库有助于更好地储存分析病案信息。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中应增强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78—2008年医药学期刊,收集黄芪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病案71例;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黄芪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器官,其中以皮肤系统损害比例最高(23.94%),其余依次为过敏性休克(22.54%),神经系统损害(19.72%),呼吸系统损害(18.31%),循环系统损害(7.04%)等。结论:提高药品质量,审慎合理用药,是降低黄芪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双黄连注射剂静脉滴注患者1526例临床资料。结果: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2.69%,主要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影响因素性别、用药量、合并用药、患者年龄等对发生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应注意与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8)
目的分析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为临床医务人员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下载数据库中病例报告原文,统计有关资料,分析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产生过敏性休克的原因。结果共检索到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24例。其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为:41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比较高(22例,91.67%);均是静脉滴注给药引起;首次用药发生者占比较高(19例,79.17%),静滴开始后30 min内发生者占比较高(18例,75.0%);临床症状以循环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和呼吸系统表现为主;最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过敏性休克恢复比较缓慢,且短时间内有复发的可能。结论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恢复慢,有反复,必须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不良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566个不良反应案例,涉及16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其中复方丹参注射液病案数量最多(139例);男性患者293例(51.77%),女性患者273例(48.23%),平均年龄为(55.01±16.07)岁;循环系统损害最多,206例(23.22%);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给药后30 min内,357例(64.79%);原发疾病多为心脑血管疾病,384例(67.84%)。结论活血类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好发于中老年人,多累及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发生规律和特点,从而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12年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医学期刊,收集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例85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过敏性休克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85例病例中男40例(47.06%),女45例(52.94%),20~39岁年龄组患者发生率最高,占43.53%,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给药30min内,均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并有10例死亡。结论: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很多,且后果严重,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其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等数据库,对涉及病例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17例,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其中15例(88.2%)发生在首次给药后的20 min内,临床表现及解救方法与其他过敏性休克无明显差异。经积极的抗过敏性休克抢救,全部病例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医务人员对患者用药初期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够重视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安全隐患。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医务人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近几年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个体差异与HLA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基于此,提出以基因指纹学说为基础,研究双黄连注射液重要致敏原易感基因的研究策略,为今后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特异性IgE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有关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基因位点,为研究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机制、临床预防中药过敏反应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注射剂致敏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探索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再评价的方法。方法:收集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并分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不良反应监测或病案系列报告、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3类,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结果:不同研究方法显示喜炎平注射剂平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不良反应类型以变态反应为主,且发现多种说明书记载以外的罕见类型;在121例个案报道中,0~10岁儿童是高发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5%;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史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占10.74%;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30 min内,占54.55%;在不良反应治疗与转归中,除1例有基础疾病与过敏史患者死亡外,其余均经治疗痊愈。结论:规范喜炎平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有效可利用的文献报告情况,建议临床研究者应尽量详细报告所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高文献质量。  相似文献   

15.
动态浊度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定量干扰实验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稀释5倍和10倍时有干扰作用。而稀释20倍和40倍时则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虞坚尔  郑颖 《中成药》1993,15(12):24-25
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肺炎100例,并随机设对照组50例。结果双黄连组治例,好转21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例,好转10例,有效率100%。经统计处理,P>0.05。但对症状改善方面,本品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双黄连(冻干)剂、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用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方法: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阿昔洛韦针0.5 g、双黄连(冻干)剂3.0 g、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联合静脉点滴治疗,每日1次,外用阿昔洛韦(0.3%)软膏,每日4次。对照组用阿昔洛韦注射液0.25 g,每日3次,静脉点滴,外用阿昔洛韦(0.3%)软膏,每日4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连用1周。结果:治疗组50例中,治愈40例,治愈率为96%,对照组40例中,治愈25例,治愈率为85%,两组间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阿昔洛韦、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剂)、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病程短、止痛迅速彻底、PHN(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方法 以“生脉注射液”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3年1月—2009年3月),收集国内期刊发表的生脉注射液临床研究,并分析纳入研究中生脉注射液的用药剂量、适应病证、给药途径、方法、溶媒、疗程及不良反应。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647篇,共28 305例(不包括对照组病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215例,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皮疹)共56例和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159例,包括急性严重的急性肝损害和窦性停搏严重的心脏损害各1例。均经治疗好转,未见死亡病例的报道。 结论 生脉注射液自1983年上市以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除与患者个体体质有关外,与临床不合理用药如合并用药、剂量过大、年龄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观察,及时治疗,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郑州市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预警信息和服务。方法:对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前5位药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注射剂发生率占90.5%,静脉给药发生率占84.8%;不良反应集中在细辛脑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紫绀、过敏性休克等。结论:提示临床要重视注射液的安全使用和过度使用问题;同样要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问题和肝肾毒性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