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运用颈肌功能测试仪(MCU)系统评价、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MCU检查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肌力,根据检测报告形成推拿手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舒颗粒内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以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运用MCU系统评价颈椎所形成的手法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功能和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方法将8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41例予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及颈椎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增大颈椎活动度,增强颈椎等长肌力,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以及对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和疼痛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对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治以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颈部肌群肌电信号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CU颈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MCU肌力增长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IEMG、MPF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增加和提高痛阈方面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以检验通督强脊手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各93例例;因未能完成牵引疗程,对照组有5例剔除,治疗组4例剔除,故可评价的患者177例,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8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结合床边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床边牵引治疗,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CU)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活动的最大肌力。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进行Ridit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R值的95%CI无重叠,R治疗〈R对照,表明通督强脊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②对照组患者前屈、后伸和左旋转活动度无改善,P〉0.05;左右侧屈和右旋转活动度有改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方向活动度都有改善,P〈0.05。两种疗法对患者右侧屈活动度改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左右侧屈和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有提高,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和左旋转的最大肌力无改善,P〉O.05。治疗组患者颈椎方向活动最大肌力有改善,P〈O.05。两组患者颈椎右侧屈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别P〉0.05;其它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有差别,P〈0.05。两组患者右侧屈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异,P〈O.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9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颈椎牵引好,表明通督强脊手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导引、手法等中医干预手段在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应用的临床研究,确立对于亚健康状态有效的中医干预方案。方法将130例符合标准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导引组、手法组,应用国际公认的简视觉模拟量表(VAS卡)测定痛阈;通过美国BTE公司生产的等张颈肌功能评价技术(MCU)系统检测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左侧屈(力量)MCU、右侧屈(力量)MCU、前屈(力量)MCU、后伸(力量)MCU等项目,以测定患者颈椎活动度及力量。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有改善,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治疗后MCU指标均改善,其中导引组MCU肌力指标改善情况优于手法组,手法组MCU活动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导引组。结论导引、手法等中医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其中导引在增强肌力方面较为突出,手法在增加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6.
陈振华  陈水金 《光明中医》2016,(15):2240-2242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改善颈椎前屈后伸肌力比例对颈椎病康复的影响。方法收入6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颈椎神经肌肉多功能检测系统(Multi-cervial Unit,MCU)检测仪和简化Mc Gill量表评定治疗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改善颈椎前屈后伸肌力比例对颈椎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用颈椎多功能评定训练系统(multi-cervial unit,MCU)评价颈椎微调手法对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颈椎微调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枕颌间歇牵引法治疗。2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PSQ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矫形按摩结合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矫形按摩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易筋经"托天式",治疗时间为8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颈椎多功能训练评估系统(MCU),检测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椎活动度以及最大肌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肌力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按摩结合易筋经"托天式"能更好地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改善颈部肌肉力量和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手法按摩配合小针刀的疗效。方法:选取龙岩市中医院 2019 年 2 月至 2021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给予手法按摩 配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按摩。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颈项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颈肌最大肌力、颈椎曲度、 临床疗效、复发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日本骨科协 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颈肌前屈、侧屈、后伸最大肌力、颈椎曲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颈肌前屈、侧屈、后伸最大肌力、颈椎曲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 %(38/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 %(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 2.50 %(1/40),低于对照组的 20.00 %(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 92.50 %(37/40),高于对照组 75.00 %(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手法按摩配合小针刀的疗效较单独手法按摩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在疼痛状况(PPI)],以及主要症状(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疼痛、上肢肌力下降)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肩部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受限评分、颈部压痛评分、上肢麻木疼痛评分、上肢肌力下降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有助于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分析定点旋颈法结合牵引治疗对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的影响。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治疗组30例(剔除2例,脱落1例),对照组30例(剔除1例,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定点旋颈法结合牵引,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推拿。两组分别记录治疗后疗效和检测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方面,两种手法各自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疗效(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前屈及后伸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左右侧屈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直刺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PRI、VAS及PP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个方向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且可显著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调气破血汤联合痛点揉拨手法对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调气破血汤联合痛点揉拨手法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颈椎等长肌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9%(65/68)高于对照组82.35%(56/68)(P0.05);治疗结束后:2组VAS及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气破血汤联合痛点揉拨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颈椎等长肌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魏氏伤科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汕头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就诊并采用手法治疗的17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手法配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魏氏伤科手法配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每周3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84/93),对照组为75.58%(65/86),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等颈椎活动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通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魏氏伤科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颈椎神经肌肉功能检测及训练系统(MCU)量化评价定点旋颈法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定点旋颈组(A组)、传统推拿组(B组),应用国际公认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卡)测定痛阈;通过美国BTE公司生产的MCU系统检测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等项目以测定入组病例颈椎活动度;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两组对疼痛积分均有改善,无显著性差异;A组MCU活动度指标优于B组。结论:定点旋颈与常规推拿均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其中定点旋颈法在增加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易筋经托天桩练习。两组均干预2个月,干预前后采用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ulti-Cervical Unit,MCU)评测,以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卢惠芳 《新中医》2021,53(20):127-13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 例。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 组均以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于治疗前后观察比较2 组颈椎疼痛、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 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为75.4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简化McGill 疼痛问卷量表(SF-MPQ) 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现在疼痛状况(PP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SF-MPQ 各项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F-MPQ各项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颈椎活动度指标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上述颈部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颈部功能障碍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颈部功能障碍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CASCS 中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体征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CASCS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疼痛、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通络方内服联合穴位贴敷对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05月~2018年05月门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内服颈痛颗粒联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采取自拟温阳通络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参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进行量化评估,采用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定关节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颈旋转四个维度的运动功能。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愈显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试验组总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颈旋转等颈椎关节活动度中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温阳通络方内服与穴位贴敷的联合运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优于传统的理疗配合药物内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2组最终各完成40例.对照组入组当天予物理红光照射、颈肩肌肉按摩等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亦于入组当天完成,随后2组患者每日进行麦肯基功能锻炼,1个月后评价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疗程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上肢肌力(手握力、肘关节屈曲与背伸肌力、肩关节外展肌力)、颈椎旋转活动度,比较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患侧握力、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和患侧肘关节屈曲、背伸肌力等各项上肢肌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即刻患侧握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疗程结束时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较治疗前明显减弱(P<0.05),患侧肘关节背伸肌力明显增强(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及疗程结束时颈椎旋转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程结束时NDI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指标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后即刻比较,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明显降低(P<0.05),患侧肘关节背伸肌力明显升高(P<0.05),颈椎旋转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除考虑样本量小带来的统计结果误差外,也说明功能锻炼对治疗效果有较好的巩固提高作用.结论:在常规疗法并配合锻炼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减轻疼痛、增加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增加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的即刻和远期疗效,改善颈椎功能的远期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常规疗法联合锻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