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的影响,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除空白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均高于空白组大鼠(P0.01)。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数目: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隔药灸脐组低于艾条灸脐组(P0.05)。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隔药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1),艾条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结论:隔药灸脐法、艾条灸脐法均能通过抑制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活化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神阙穴区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TLR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脐疗效应与神阙穴区的关系,阐释部分启动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构建寒凝血瘀痛经模型,给予相应的处理及治疗。通过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神阙穴区TLR2的表达。结果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及艾条灸脐组TLR2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均升高,艾条灸脐组TLR2蛋白表达量高于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P0.01);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及艾条灸脐组TLR2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1),艾条灸脐组高于隔药灸脐组和药物贴脐组(P0.01)。结论脐疗通过上调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神阙穴区TLR2蛋白及mRNA表达以激活腧穴功能,是诱导神阙信息启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神阙穴区TRPV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脐疗效应与神阙穴区的关系及启动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记录各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神阙穴区TRPV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脐疗组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 0. 01),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 0. 01),扭体评分降低(P 0. 05或P 0. 01),隔药灸脐组在延长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及降低扭体评分方面优于药物贴脐组与艾条灸脐组(P 0. 05或P 0. 01);模型组TRPV1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1);治疗后隔药灸脐组与艾条灸脐组TRPV1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 0. 01);对TRPV1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艾条灸脐组与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贴脐组(P 0. 01)。结论 3种脐疗法均能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隔药灸脐法作用最优;脐疗通过上调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神阙穴区TRPV1mRNA的表达以激活腧穴功能,诱导神阙信息启动;隔药灸脐法与艾条灸脐法对神阙的激活作用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造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与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症状、一般情况的改变,以及治疗后30 min内的扭体潜伏时间及扭体次数,比较各组疗效差异。结果: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在改善每日饮水量和体质量增长率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艾条灸脐法(P0.01),艾条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P0.01);在改善每日进食量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P0.01);在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结论:脐疗可以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改善饮水量、进食量、体质量增长率等一般情况,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优于艾条灸脐法,艾条灸脐法疗效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脐疗对IBS-D大鼠结肠TRPV受体表达的影响,部分阐释脐疗治疗IBS-D效应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建立IBS-D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其余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TRPV受体表达,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结肠TRPV表达方面,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低于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均能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TRPV离子通道病理性活化状态,隔药灸脐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神阙穴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各20只。两组均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大鼠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仅与隔药灸脐组同步抓取固定而不作任何治疗。治疗开始10天后两组进行评估及检测。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大鼠神阙穴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神阙穴肥大细胞数目方面,隔药灸脐组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疗法能够增加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结论:肥大细胞参与脐疗治疗IBS-D效应,肥大细胞可能为隔药灸脐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物学信息放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影响效应。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建立IBS-D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其余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对各组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方面,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均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结论: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能够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且隔药灸脐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香草酸受体相关蛋白(TRPV2)表达的影响,并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艾条灸脐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艾条灸脐组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艾条灸脐组造模后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评估各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ealtime-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TRPV2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扭体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艾条灸脐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扭体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TRPV2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艾条灸脐组大鼠子宫TRPV2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子宫组织TRPV2蛋白及mRNA水平的病理性高表达而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效镇痛;通过调节肥大细胞生物功能而达到镇痛效应可能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30只)和空白组(10只,A组),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0只痛经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隔药灸脐组(C组)、隔淀粉灸脐组(D组)。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隔淀粉灸脐组采用隔淀粉灸神阙穴。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均能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隔药灸脐组30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子宫组织中PGE_2含量明显降低(P0.01)、PGF_(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血浆中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的含量明显降低,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尤以隔药灸脐组对血浆β-EP、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_(2α)含量、升高PGE_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痛经患者采用神阙穴隔药灸治疗3个疗程,1次/d,7次1个疗程。结果:痊愈1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结论: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神阙穴与相同神经节段非任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差异性,探讨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大横组、艾炷灸脐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第1、10天0.5mg/只,第2~9天0.2mg/只)联合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末次给药24h后)制备痛经大鼠模型。隔药灸大横组采用隔药灸"大横"穴,艾炷灸脐组采用艾炷灸"神阙"穴,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均每日1次,每次7壮,连续10d。治疗结束后,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和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造模成功;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降低(P0.01),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及艾炷灸脐组比较,隔药灸脐组扭体次数减少更显著(P0.05,P0.01),血浆中β-EP、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升高更显著(P0.01,P0.05),PGF2α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比较,隔药灸脐组脾脏NK细胞活性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隔药灸脐对胞宫的效应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体现为循经性和相对性;在神经内分泌方面药物是影响神阙穴效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和造模组,构建原发性痛经的老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痛经老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30min内扭体次数及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发生扭体反应次数较多,且扭体反应前有潜伏期,空白组无扭体反应(P0.01)。针刺组、药物组、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均较模型组减少,且扭体潜伏期均延长(P0.01)。隔药灸组和针刺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较针刺组少(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抑制率最高(P0.05)。隔药灸组、针刺组、药物组及模型组大鼠ER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R表达显著减少(P0.01);隔药灸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ER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药物组显著降低,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针刺组显著减少(P0.01),PR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ER、PR表达有关,可下调痛经大鼠ER表达,提高PR表达。  相似文献   

13.
潘路平  杨瑜 《新中医》2020,52(6):121-123
随着隔药饼灸技术的发展,其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药饼种类多样,穴位选取也无统一标准,笔者通过总结隔药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具体方式、方法,发现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临床一般采用温经活血、辛温芳香的中药制成药饼,放置神阙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周期短,可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 将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隔药灸脐组和艾条灸脐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采用VAS评价腹痛程度以及用LC-MS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产物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VAS值随治疗周期逐渐降低,隔药灸脐组VAS读数的下降幅度大于艾条灸脐组(P0.05);隔药灸脐法可升高血浆中20α-二氢黄体酮、孕烯醇酮、前列腺素E2、γ-氨基丁酸的含量,降低雌酮、前列腺H2的含量,艾条灸脐法可降低5’-磷酸吡哆醛的含量。结论 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的腹痛症状,但是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艾条灸脐法,其可能是通过调节雌酮、孕酮以及前列腺素等激素水平从而发挥治疗痛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验证药物对脐疗疗效的影响,并阐释脐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3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31例,淀粉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药物组和淀粉组的痛经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第1周期腿痛、腹泻和易激惹症状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周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疗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且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相比之下,隔药灸脐与隔淀粉灸脐疗效基本相当,在第1周期改善腿痛、易激惹症状上隔药灸脐优于隔淀粉灸脐,在改善腹泻症状上隔淀粉灸脐优于隔药灸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5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痛经汤+隔药灸治疗,中药组仅服用痛经汤治疗,隔药灸组仅使用隔药灸治疗,各组患者均于经前5日起治疗至月经第2日,共观察3个月经周期,计算各组总有效率,并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中药组84.0%及隔药灸组80.0%。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联合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和隔药灸组(P﹤0.05)。结论: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痛经汤或单纯隔药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子宫组织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TRPV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神阙穴肥大细胞发挥的功能。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艾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后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评估各组大鼠扭体反应,并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PV1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具有明显镇痛疗效;神阙穴皮下注射色甘酸钠具有一定镇痛作用;模型组大鼠子宫TRPV1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艾灸可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P<0.01)而达到镇痛疗效;色甘酸钠阻断神阙穴肥大细胞使艾灸镇痛效应及对子宫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不同程度地削弱。结论艾灸神阙穴通过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神阙穴区MC在此效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A组)并将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比较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数并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GF2α和PGE2的水平。结果①空白对照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且针刺组与隔药灸组相比,隔药灸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而且三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抑制率最高。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血清PGF2α含量显著增加,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PGF2α降低不明显(P0.05),但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PGF2α及PGE2有关,即可降低痛经大鼠血清PGF2α含量,增加血清PGE2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不同穴位艾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NK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筛选出更好的穴位。方法:利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和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的常用腧穴神阙穴和关元穴分别对痛经大鼠进行艾灸治疗,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脾脏重量、扭体次数、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及光镜下脾脏病理切片的变化,比较灸神阙与灸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并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脾脏重量明显减轻(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脾脏重量均显著增加(P0.01)。(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经治疗后,灸神阙组、灸关元组及西药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比较,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神阙组与灸关元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观察到各治疗组大鼠的脾脏结构均存在,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及面积稍增多增大,而灸神阙组与灸关元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及面积均明显增多增大,且灸关元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稍多于灸神阙组。结论:灸关元穴与灸神阙穴均可通过升高原发性痛经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而发挥镇痛作用,但灸关元穴比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的免疫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药脐灸法与脐灸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比较这2种方法的疗效差异,验证药物对其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脐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脐灸法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治疗前后2组痛经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 33%,灸脐组的有效率为73. 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2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比之下,隔药脐灸法疗效优于单纯脐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