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效果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相同牵引重量(9kg)下,不同牵引角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适合条件的10个颈椎病患者,在牵引角度控制仪控制下,分别作中立位、前屈10°、后伸10°位牵引,观察椎体的总体位移。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后缘分离较前缘明显,中立位牵引椎间距离增大最明显。结论:颈椎牵引在中立位时对椎间盘的轴向作用最大,前屈位时受力集中在椎体后缘,后伸位转移到后侧小关节。  相似文献   

2.
观察运用MCU系统评价、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MCU检查颈椎病患者的活动功能及颈部肌力、并根据检测报告形成手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四周后,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组的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P <0.05).结论:运用MCU系统评价颈椎所形成的手法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以头书凰"改善颈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疗效.方法 采用"以头书凰"颈部练功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130例,应用颈椎活动角度测量仪对练功前后颈椎的活动角度进行了观察,练功3d后评定疗效.结果 颈椎前屈后伸的活动角度治疗前(81.22±5.48)°,治疗后(88.25±5.47)°,说明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明显改善;颈椎左右旋转的活动角度治疗前(107.29±5.62)°,治疗后(124.61±4.72)°,治疗后颈椎左右旋转明显改善;颈椎左右侧曲的活动角度治疗前(65.35±2.53)°,治疗后(73.11±2.72)°,P<0.01,说明治疗后颈椎左右侧曲明显改善.结论 "以头书凰"颈部练功方法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受限,是值得推广的医疗练功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屈伸时椎管内结构及铸型容积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给施实颈部推拿术提供科学依据,在8具新鲜男性青年尸体的颈椎上,用液体石蜡灌注的方法,观察了颈屈伸过程中椎管截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颈前屈位时椎管截面积较后伸位时明显增大,而黄韧带不易形成皱褶。表明在适当的前屈位下行颈椎推拿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论颈椎旋转扳法的机理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椎旋扳法的基础是外源性动力活动系统和内源性静力支持系统。在前者肌群放松时,旋转扳法的作用力可直达后者功能单位的力线上,并拔伸椎间盘力线,调整后关节突力线。操作过程中,在拔伸状态下,颈椎前屈位斜扳可较好地在关节的弹性限制位和解剖限制之间调整后关节突力线,纠正颈椎力线,从而安全、有效地治疗颈部疾患和保护椎间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Wallis棘突间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的影响,为Wallis棘突间固定后关节突关节融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具新鲜小牛的腰椎脊柱标本,肉眼和x线排除畸形和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共取(3×L1/L2,3×L3/L4,3×L5/L6)9个节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标本完整为对照组,Wallis棘突间固定后为实验组,分别测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运动加载下节段腰椎的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后伸下,Wallis棘突间固定后节段腰椎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明显减少(P〈0.01),左右侧屈和旋转活动时节段腰椎的活动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和后伸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明显降低(P〈0.01),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平均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llis棘突间固定能减少腰椎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加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活动时的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相似文献   

7.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用颈椎活动仪观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缺失5例),对照组104例(缺失7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两组间颈椎前心、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胁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P〈0.05),而且手法改善颈椎活动优于牵引(P〈0.01,P〈0.05)。结论: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对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影响。方法:采集国人新鲜颈椎6具,将标本分成3组,每组2具,应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生理曲度变直和小针刀治疗后的脊柱标本分别测量各种体位的应力和刚度,包括纵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结果:治疗后,颈椎上的应力与刚度得到恢复,接近正常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结论:小针刀治疗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以检验通督强脊手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各93例例;因未能完成牵引疗程,对照组有5例剔除,治疗组4例剔除,故可评价的患者177例,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8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结合床边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床边牵引治疗,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CU)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活动的最大肌力。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进行Ridit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R值的95%CI无重叠,R治疗〈R对照,表明通督强脊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②对照组患者前屈、后伸和左旋转活动度无改善,P〉0.05;左右侧屈和右旋转活动度有改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方向活动度都有改善,P〈0.05。两种疗法对患者右侧屈活动度改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左右侧屈和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有提高,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和左旋转的最大肌力无改善,P〉O.05。治疗组患者颈椎方向活动最大肌力有改善,P〈O.05。两组患者颈椎右侧屈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别P〉0.05;其它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有差别,P〈0.05。两组患者右侧屈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异,P〈O.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9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颈椎牵引好,表明通督强脊手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方法将8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41例予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及颈椎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增大颈椎活动度,增强颈椎等长肌力,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