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2.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导因于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后世认为,火郁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且火郁不单指心郁,五脏皆有火郁之证;“发”谓升散透达。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木郁达之”,源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木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该篇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五 郁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实则概括了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 郁即积滞,蕴结不通,气机不畅,升降之机失度。张景岳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诸郁,皆脏气病也。 木郁之证,其脏应在肝胆。因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协助脾胃运化,再按肝经的  相似文献   

5.
“五脏郁”是孙一奎继《内经》五郁发展而来,融《内经》五运、情志之郁论,易水学派之六郁论于其中,阐释五脏失调而出现的“郁”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心系病证病位主要在心,且临床往往病程较长,常有多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不利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文章以“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之五脏郁为切入点,理论梳理与临证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心郁发之,双心同治;肝郁达之,调气为先;脾郁夺之,坤静乾运;肺郁泄之,气清治节;肾郁折之,制水守蛰”的治疗思路,提出在恢复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总治则下注重五脏郁的辨治,使五脏生理功能归于调顺;且进一步归纳出五脏郁的辨证要点及遣方用药规律,附以典型验案举例说明,以期加深对心系病证病因病机的理解,并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亦丰富了中医学关于“郁”理论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据《大论》本意,其重点在“郁”。如按“火郁”、“木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行分属五脏,则“火郁”似指心。本文扩而充之,以“火”立论。“火”与温、热自有区别,火由内生,五志所化,而温、热则属外邪所致,故内伤杂病常言“火”,如肝火、心火、胃火等;六淫时病常称“温”,称“热”,如风温、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笔者仅就“火郁发之”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指导试作论述。纵观中医的发展,概由《内经》提出治疗原则和大法,尔后经过历代医家深化为具体治法。联系“火郁发之”原文,郁者,结滞不通也,本指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致火热之气被郁,治疗时应本着升发疏散的原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意在强调…  相似文献   

8.
吕直 《河南中医》2002,22(2):73-74
情志内伤之病机 ,《内经》以“伤气”、“伤脏”立论 ,实皆五脏胜复之由致。《三因方》曰 :“内所伤惟属七情交错 ,爱恶相胜而为病”。《内经》又以情志为害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也”。所谓“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肺虚而心精并之则为喜 ,脾虚而肺气并之则为忧 ,肾虚而脾气并之则为畏 ,心虚而肾气并之则为恐”(《王冰注》)。故情志病症多以脏气亏虚为本 ,胜复克害为标。由于“五情失度 ,动气伤神 ,阴阳不和”、“脏气不行 ,郁而生涎”(陈无择语 )。情志内伤之患除脏虚为本外 ,更有心损神伤脱汗、肝郁化火动风、脾结储湿酿痰、肾伤淫精化浊…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在眼科清热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郁发之”在眼科清热方剂中的应用汤念翥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江苏225001)收稿:1997-04-21;修回:1997-07-30《内经》的五郁治法理论中“火郁发之”涵义较深,它是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火...  相似文献   

10.
郁证是发病范围较广的一种病证,《内经》有五郁之治,丹溪倡六郁之说,明·张景岳有“情志之郁”之论述,阐发“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的观点,并分怒郁、思郁、忧郁三证论治。《类证治裁》亦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宝玲 《中医杂志》2001,42(9):566-56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抑郁状态,伴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内经》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泻之,水郁折之”的治法,其中尤以“木郁达之”更具临床意义。汉唐以来,许多医家沿袭《内经》经旨,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百合病、妇人脏躁等病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以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治疗,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至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气血冲  相似文献   

12.
郁证发病与七情相关,亦与体质有关,据五脏气血阴阳、五行属性,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亦有根据气、血、痰、湿、食、火,分为六郁。年老之人多脏气弱,成为郁证重要内因,气血虚衰者如稍有情志刺激,极易引起气机郁滞,多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及失眠、早醒等,常有厌世、自责甚至自杀倾向。五脏非各自为政,一脏如一国,一国战乱,邻国亦动荡,"天地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结聚而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五郁同五脏相应,一脏失常,余脏亦随之而失常,亦可由子、母之脏受病传变,因所乘而为郁五脏以肝为主,六郁以气为首,主要涉及心、肝、脾,肾与肺之郁亦不可小觑,根据病机特点,从五脏辨证论治,联络脏腑间内在联系。肝-郁则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气疏泄正常,气血则旺盛,反之肝气长期郁结而生热化火。心失其职,郁证之原总是由心。郁证与气虚密切相关,更应调理脾胃,鼓舞中州,促进气机升降,则机枢通利,气旺流畅,情绪正常,诸症皆除。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郁证补肾,当以虚为纲领,特别是心、脾、肾三藏为主,兼含肝郁,肾虚为最常见,老年、更年期尤甚。三阳气衰,三阴脉绝,老年郁证因虚多见,当温肾阳,降相火,补中气,使水能封藏,木能生发,火能宣通,金能肃降,各司其职。然冰冻三尺,不能一朝奏效,当徐徐图之。风为百病之长,木郁则生风,或生热化火,或克土生湿,或侮金耗肾,……而成五脏之郁,既要了解各脏之特征,也要了解各脏之共性,如此方能用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4.
目为视器,内通脏腑,赖五脏六腑相助而能辨色视物。因此,《玉机微义》说:“人目眼,备脏腑五行,精华相资而神明,故能视。”五脏之中,又以心肝二脏与目之关系最为密切。《内经》认为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并且指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素问·解精微论》)。《太平圣惠方》  相似文献   

15.
《内经》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体会举例介绍如下。1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王冰注云:“郁谓郁抑”,“发谓汗之,令其疏散”。张介宾更为具体地解释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扬之,如开  相似文献   

16.
赵献可 ,字养葵 ,号医巫闾子 ,明万历、崇祯间鄞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 1 573至 1 6 44年间 ,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鄞县志》称其“勤学淹贯 ,尤善于《易》而精于业”。赵氏将《内经》学术思想渗透于临床实践之中 ,并有所发挥 ,尤其对五郁有独到见解。五郁 ,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 ,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学说。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月相应。岁运正常之年 ,疾病很少流行 ,而当运气太过或不及之年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  相似文献   

17.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8.
韩旭  倪青 《环球中医药》2020,13(3):507-5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郁”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内经》中的“五郁”理论可以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根据“五郁”理论探讨“郁证”,以细化五脏中的病因病机。从“木郁达之”论治,顺应木性,解除肝郁,以调达通畅;从“火郁发之”论治,顺应火热,透达心郁,以开郁除积;从“土郁夺之”论治,来顺应土性,攻伐脾郁,以消除壅滞;从“金郁泄之”论治,顺应金性,疏泄肺郁,以宣散枢机;从“水郁折之”论治,顺应水性,分消肾郁,以制约冲逆。以五脏为中心因势利导,探讨糖尿病治法,对其临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所恶 :心恶热 ,肺恶寒 ,肝恶风 ,脾恶湿 ,肾恶燥 ,是谓五恶。”五脏所恶 ,是五脏固有的特性、五脏自身生存的意愿 ,是依据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决定。五恶对五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五脏所恶的辨证施治 ,是五脏辨证施治的一部分 ,在五脏辨证施治中具有一定的现实临床指导意义。1 心恶热浅论心主血脉 ,主神明 ,心为火脏 ,热甚则火亢也 ,火亢则伤损血脉 ,伤损神明 ,故心恶热也。热邪为心之敌 ,不论实热、虚热、外热、里热均可影响、伤害心脏。热邪从何而来 ,热伤心有何表现 ,如何治之 ?①外感温热之邪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