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9):850-850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后世认为 ,“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 ,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  相似文献   

2.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涵义,泛指因积滞、蕴结而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而临床所见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病概括了五脏六腑因气血、经络之气郁滞而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郁病则仅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结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郁病的辨证施治,应全面认识郁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诸病皆起于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正如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气、血、痰、食、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景岳全书·郁证》)。明确指出郁为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之病,临床所见这种理论是成立的,符合实际。为了疏通该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5.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6.
郁证发病与七情相关,亦与体质有关,据五脏气血阴阳、五行属性,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亦有根据气、血、痰、湿、食、火,分为六郁。年老之人多脏气弱,成为郁证重要内因,气血虚衰者如稍有情志刺激,极易引起气机郁滞,多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及失眠、早醒等,常有厌世、自责甚至自杀倾向。五脏非各自为政,一脏如一国,一国战乱,邻国亦动荡,"天地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结聚而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五郁同五脏相应,一脏失常,余脏亦随之而失常,亦可由子、母之脏受病传变,因所乘而为郁五脏以肝为主,六郁以气为首,主要涉及心、肝、脾,肾与肺之郁亦不可小觑,根据病机特点,从五脏辨证论治,联络脏腑间内在联系。肝-郁则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气疏泄正常,气血则旺盛,反之肝气长期郁结而生热化火。心失其职,郁证之原总是由心。郁证与气虚密切相关,更应调理脾胃,鼓舞中州,促进气机升降,则机枢通利,气旺流畅,情绪正常,诸症皆除。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郁证补肾,当以虚为纲领,特别是心、脾、肾三藏为主,兼含肝郁,肾虚为最常见,老年、更年期尤甚。三阳气衰,三阴脉绝,老年郁证因虚多见,当温肾阳,降相火,补中气,使水能封藏,木能生发,火能宣通,金能肃降,各司其职。然冰冻三尺,不能一朝奏效,当徐徐图之。风为百病之长,木郁则生风,或生热化火,或克土生湿,或侮金耗肾,……而成五脏之郁,既要了解各脏之特征,也要了解各脏之共性,如此方能用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陈无择重视五运六气,认为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疾病的发生,在于德化政令灾变,治之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以平为期;六气为病,要考虑司天在泉、上下加临、标本中气等。时气是天地有余不足违戾之气,随人脏气虚实而为病,与感冒中伤,瘟疫不同,疫病则是四时兼有不正之气;脏腑配天地,脉合天地运,天行六气,可以是疾病外因,六淫即是寒暑燥湿风热,六化本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陈无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五运时气发病特点,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基础上,总结了六气发病特点,陈氏深谙《内经》五运六气之理,运气之异象,宗《内经》治则治法,倡五味合天地运气之用,言以《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开创性的研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十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六首,计十六方。  相似文献   

8.
郁证是发病范围较广的一种病证,《内经》有五郁之治,丹溪倡六郁之说,明·张景岳有“情志之郁”之论述,阐发“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的观点,并分怒郁、思郁、忧郁三证论治。《类证治裁》亦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  相似文献   

9.
正"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胸中满闷咳喘之证多属肺病解释。如王冰将"膹"注释为膹满;张介宾注释"郁"为痞闷,均不离肺主呼吸之气失司的本脏病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王建康认为,此条病机理论具有病机指向多元性,泛指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1.
<正> “木郁达之”系中医常用术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有人认为该篇所论的五郁,属于运气学说,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从原文内容来看,经文不仅描述了五运六气胜复郁发对自然界气候的影响,而且也论述了人体五郁的病症表现,如“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景岳曰:“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由此可见这里的“木郁”是包含着肝郁内容的。因此木郁达之也可以作为肝郁病的治疗方法或原则来理解。然而木郁达之究指何种  相似文献   

12.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3.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所以重视五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探寻经旨,可以发见《内经》五输治疗思想有如下特点:一、应用范围广泛经中言治多为五输取穴。如《灵枢·厥病》:“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所取之穴皆为五输中的经穴。类此经中例证颇多,不必悉列。《素问·离合真邪论》更明确指出:“有余不足刺诸经荣输脏输也。”五输取穴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是由于它们分布于四末,而“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相似文献   

15.
李重平  解兰芳 《陕西中医》1999,20(10):471-472
<正> 妇科疾病历代以肝、脾、肾治之为多。本文通过闭经和带下案例,提示肺郁闭阻引起者应以宣肺开郁为先。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之气畅达。气化得行,三焦通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临床对于一些内伤杂病,特别是以郁  相似文献   

16.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17.
《不居集》[1]的作者为清代医家吴澄,成书于清乾隆4年(公元1739年),共50卷,上集(30卷)汇集历代名医治虚损十法,并论述血、嗽、热、痰、郁等内损病证的治疗;下集(20卷)以论治外损为主,是一部论述虚损理法方药完备,颇具临床指导价值的医学专著。自《黄帝内经》始即有郁证病机与治则的记载,后世之论郁或纯归六淫、或偏涉气血,难有兼顾者。吴澄指出,虚损当分内外,郁证亦是如此。凡七情五志、劳伤积食皆属内郁;凡六气之郁则属外郁。此外,还有因药不合证,而致郁上加郁之“药郁”者(可按陈言法归于“不内外因”),进一步完善了郁证的病因分类。本文围绕内郁与外郁的因机证治,从阐发“百病皆生于郁”、论情志三郁、诸郁证治3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癔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脏躁、癲狂、郁症、气厥、百合病等病范畴。此病是因情志所伤而导致的痰火郁结,闭塞心窍;或阴虚,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阴阳隔绝而致。  相似文献   

20.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