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俞募配穴协同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  Shen GM 《中国针灸》2011,31(9):862-864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检索出近10年关于俞募配穴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俞募配穴应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临床实践证实俞募配穴疗效相得益彰,但其机制研究尚停留在脊髓水平,高级中枢是否参与俞募配穴对脏腑功能的调整将是有关俞募配穴研究的突破口.进一步探讨俞募配穴的中枢调控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剖析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特点,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WF)检索并筛选近10年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文献,对其有效处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44篇,包含有效方剂252首,中药177味,其中白芍、甘草、延...  相似文献   

3.
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梦华  刘之武 《河北中医》2005,27(7):539-541
目的观察中成药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莫仙、甲硝唑)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方法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给予雷尼替丁150mg,阿莫仙500mg,甲硝唑400mg,均为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温胃舒3粒,每日2次。以上药物除抗生素只服2周外,其它药均服至6周末疗程结束。第7周复查胃镜和(或)^14C呼气试验。结果:症状缓解率:畏寒,治疗组96.57%,对照组46.41%;便溏,治疗组87.57%,对照组6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大致相同。溃疡总愈合率:治疗组93.15%,对照组89.25%,其中白色疤痕不伴炎症(S2)获得率治疗组74%,对照组4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根除率治疗组76.59%,对照组53.5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可以提高症状缓解率、是获得率及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4.
Wu ZC  He C 《中国针灸》2012,32(4):377-381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澄江针灸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治疗消化道疾病,因病设立"三宜"治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针灸宜疏肝、宜健脾、宜和胃;对于其中脾虚证,主方用穴宜多补法,俞原穴宜多补法,募穴宜多泻法。慢性胃炎,虚多实少,针灸宜健脾温寒为要;阶段性宜疏肝理气为治;特殊类型宜清养胃阴为当。胃下垂,总体宜补中益气,伴气滞者宜调理中焦气机,湿食停滞宜化痰利水消食,采用长针提胃法分别有巨阙提胃法、梁门提胃法、胃周提胃法。泄泻,针对湿、热、寒病理三因素,宜化湿,宜清热,宜温寒,且以化湿为要,清热与温寒因证而立。胆石症,针对气机郁滞、胆胃失调、有形邪阻病理三因素而立治略,宜理气止痛,宜调理胆胃,宜排石祛邪。邱教授消化道疾病针灸"三宜"治略,主要是基于病机的主次、症状的轻重、病情的演变、针法的要术、治疗的目的等。其"三宜"学术思想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针灸施治,具有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随配穴不同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文从背俞穴之间配伍、俞原配穴、俞募配穴、俞郄配穴试述背俞穴临床配穴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胃经穴在胃肠实热型肥胖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1例胃肠实热型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胃经取穴为主,对照组采用俞募配穴法取穴.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测量治疗前后的肥胖指标及血瘦素、血脂、血糖、ACHE等实验室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经组可显著减少各项肥胖指标(P<0.01);改善肥胖患者的高瘦素血症(P<0.05)和脂代谢紊乱(P<0.05);逆转肥胖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失衡状态(P<0.05).结论经穴位可以作用于肥胖发生和发展的多个环节,是治疗胃肠实热型肥胖症的关键而有效的选穴.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方药组成规律。方法: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99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该文献方药组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挖掘方法包括药物出现频次统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结果:9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47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药物共计29味;当支持度为20条件下,共得到药对40个;在置信度≥0.9的条件下,共得到药对8个。结论: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利湿化痰、清热泻火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用的药物,芍药甘草汤、乌及散、四逆散等传统方剂组合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配伍。  相似文献   

9.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①重视舌诊,四诊合参;②肝脾同治,重在健脾;③治理脾胃,痰气同治。尤其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金亚蓓 《中国针灸》2006,26(2):151-153
论述《难经》对于针灸学的贡献。着重介绍了《难经》的奇经八脉学说、八会穴的观点、五输穴观点、原穴的临床应用观点、俞募穴理论、独特的针法等,为当代针灸工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可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胃镜下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与传统中医辨证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16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传统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通过电子胃镜下观察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等镜下局部表现分析与中医传统辨证的关系。结果:不同证型胃镜下局部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征象与传统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补充扩展,提高对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多见于脾胃湿热证(60.7%),愈合期多见于肝胃不和证(62.5%),疤痕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30.0%);脾胃湿热证多表现为糜烂、充血及水肿;脾胃虚弱证多见苍白、糜烂及出血;肝胃不和证多见充血、水肿及糜烂;胃阴不足证多见苍白、充血及水肿.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镜表现与其中医证型之间具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针灸疗效已经得到世界公认,但其疗效的好坏取决于正确的辨证取穴.本研究试从针灸适宜的辨证方法着手,通过几则验案引出脏腑病、经络病取穴方法及取穴思路,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灸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1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针灸辅助IVF-ET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5.0 Ward聚类法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腧穴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124篇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出187条腧穴处方,涉及9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296次,其中三阴交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任脉、脾经、胃经腧穴,以下肢部、胸腹部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和子宫。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发现关元,三阴交,血海,合谷,太冲,气海和子宫为针灸辅助IVF-ET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辅助IVF-ET常选用任脉、脾经、胃经腧穴,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选穴多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原则,“关...  相似文献   

17.
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艳  毛志田 《陕西中医》2020,(3):357-359
目的:运用中药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84例HP阳性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患者,西医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联合组运用四联疗法联合中药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观察两组HP清除率、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和血清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上腹痛、胃胀、反酸、烧心4项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述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HP根除率90.48%、总显效率85.71%均高于西医组73.81%、66.6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IL-6水平均明显降低,联合组治疗后血清NO、IL-6水平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四联疗法联合香砂六君子汤能提高HP阳性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疗效和HP根除率,显著降低血清NO、IL-6水平,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珥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