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研究络通纤溶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120例IPF患者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络通纤溶饮煎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络通纤溶饮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活血高剂量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尼莫地平对照组,每组14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VD模型,补肾活血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以10.14、5.07 g生药/kg灌服补肾活血方,尼莫地平对照组以11.06 mg/kg灌服尼莫地平,给药30天后,检测各组大鼠水迷宫法行为学、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及海马组织BDNF mRNA和Trk B mRNA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探索能力下降,表现为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和Tr KB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明显受损;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高、低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探索能力明显改善,表现为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及受体Trk B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改善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结论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脑海马神经元BDNF及受体Trk B表达,保护脑海马神经元,改善VD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方药组成规律。方法: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99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该文献方药组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挖掘方法包括药物出现频次统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结果:9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47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药物共计29味;当支持度为20条件下,共得到药对40个;在置信度≥0.9的条件下,共得到药对8个。结论: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利湿化痰、清热泻火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用的药物,芍药甘草汤、乌及散、四逆散等传统方剂组合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配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炎饮促进胃溃疡愈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胃炎饮高剂量组、胃炎饮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冰醋酸腐蚀法建立胃溃疡大鼠模型,造模3天后,胃炎饮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服浓度为2.14、1.07 g/ml的胃炎饮方药液10 ml/kg,奥美拉唑组灌服0.368 mg/ml的奥美拉唑药液10 ml/kg,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治疗14天后,肉眼观察胃壁冰醋酸腐蚀处大体形态,测量、计算胃黏膜溃疡面积及溃疡抑制率,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胃炎饮高、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溃疡面积分别为(26.8±9.99)mm2、(10.0±4.62)mm2(19.5±6.02)mm2、(17.5±6.18)mm2,各用药组溃疡面积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P<0.05或P<0.01),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胃炎饮低剂量组与奥美拉唑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VEGF表达的平均光度值显著升高,平均灰度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平均光度值显著升高,平均灰度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胃炎饮低剂量组与奥美拉唑组(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 mRNA、VEGF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EGF mRNA、VEGF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与胃炎饮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 胃炎饮可能通过提高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及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白术一味,甘苦而温,具有健脾渗湿之功,为补气消谷之常品。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奉之为“脾之正药”;《本草经疏》称之为“安脾胃之神品。”本品堪属临床医家健脾燥湿之必用药。细究白术之用法,临床多分为生用、炒用、焦用三种。生品入药,取其健脾力胜;炒后入药,为增燥湿之功。笔者认为白术宜生用不宜炒用。因为鲜者体润多脂液,气香味甘,生品入药实乃补脾之佳品,且健运脾胃之力极盛。《本草正义》谓“其气甚烈,故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本草求真》亦说“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一旦炒焦,则使香损脂竭体枯,大失其意。  相似文献   
7.
陈实功《外科正宗》急症手术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安素红  方朝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68-1669
明代著名外科专家陈实功在其巨著<外科正宗>中一改当时外科病偏于内治之癖,强调内外治结合,推崇内治更善外治,尤精于手术疗法.陈氏主张用腐蚀之药、药线和刀针清除顽肉死肌,疏通脓管,使脓毒外泄,完善了传统针刺排脓法,开创了截肢术、气管缝合术、挂线治痔疮术、火针术、铜丝套摘鼻息肉术、下颌骨复位术等外科手术方法,其中许多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至今仍为现代外科所采用.创立了14种外科手术方法,对多种手术方法描述精详,启迪后世;亦设计制造了许多简单而有效的手术器械、研制出煮筒提拔疮脓的方法,提高了当时外科手术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平衡针疗法治疗偏头痛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衡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5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血流变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5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38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偏头痛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平衡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特色疗法,该疗法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等特点,可有效地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9.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著名医学家,河北正定人。代表性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世人究其脾胃学说者众,疏于其他学术之弘扬。今考辨《内外伤辨惑论》关于寒热与内外伤"辨惑"中的意义,探讨其病证诊断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诊断学检查指标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探索实验诊断学对于中医学的价值。方法:参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提取分析其中的实验诊断学内容。结果:诊断依据标准中,9个中医学科均涉及实验诊断学内容,397个中医病种有144个涉及,其中以中医内科最多(85.5%),以中医骨伤科最少(5.3%);实验项目以血液细胞分析最多,其次是细菌培养和血沉等;疗效评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种涉及实验诊断学比率最高(70.9%),且仍以血液细胞分析最多;但在证侯分类标准中,实验诊断学内容较少。结论:实验诊断学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其对中医辨病及疗效评定有重要价值,并趋成熟,但对于辨证应用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