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区凋亡细胞及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且造模后1-2h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缺血模型组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针剌后大鼠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造模后1~2h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均有阳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体征;针刺可减轻Caspase-3蛋白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8只。疏肝调神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内关""太冲",普通针刺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30min/次,1次/d,连续8d。第8天针刺后采用大鼠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观察造模前后3次行为学评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结果:造模后,各组行为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2个评分时间段(60~90min及120~150min),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120~150min时,疏肝调神组与普通针刺组评分较60~90min时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防治偏头痛的发生,疏肝调神针法在抑制偏头痛大鼠血清CGRP、SP及IL-1β、TNF-α等因子的痛觉传导、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风池穴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行为症状学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合格SD大鼠40只,按体重均衡原则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风池穴电针组、非穴电针组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予正常抓取,不作处理;模型组:参照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复制方法造模,建模后不予处理;风池穴电针组(造模后大鼠)与非穴电针组(造模后大鼠)均予以电针治疗:2 Hz和100 Hz交替,疏密波,刺激时间为10 min,后用TS激光探头测试大鼠头部脑血流量(PU值)。结果针刺后,风池穴电针组与非穴电针组均能降低大鼠耳红持续时间、前肢挠头持续时间及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后,风池穴组及非穴组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均升高,且风池穴组明显优于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风池穴及非穴均能降低大鼠耳红持续时间、前肢挠头持续时间及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且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针刺后均能有效改善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第8日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针刺组和西药组于造模前7d及造模后30min分别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及灌胃盐酸氟桂利嗪溶液,每日1次,连续8 d。观察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变化及50%缩足阈值,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干IL-6、TNF-α表达,RT-qPCR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1),50%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IL-6、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刺血法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及脑干组织c—fos、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硝酸甘油造模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予以刺血治疗,观察大鼠行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脑干组织c-fos及c-jun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治疗组在刺血治疗后耳红、挠头次数显著减少(P〈0.05),c-fos、c-jun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刺血治疗可以改善大鼠偏头痛行为学指标,抑制大鼠c—fos及c-jun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观察脑梗死灶周围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15只。假手术组仅予切开皮肤分剥离神经血管后缝合,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予线栓法进行MCAO模型制备,造模成功后干预组大鼠予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1次/d,30 min/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仅模仿捉拿、回笼,连续干预14 d,用Homecage Scan行为学评价大鼠不同时间段运动能力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I3K、Bax的表达差异,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观察AKT、p-Akt的浓度变化。结果:1)Homecage Scan行为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大鼠出现明显偏瘫,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花费在行走、后肢站立、舔毛3种行为的时间逐渐延长,其中干预组改善得更为明显(P0.05)。2)造模组大鼠脑组织TTC染色出现明显白色梗死区域,干预组大鼠梗死区域明显小于模型组。3)免疫组化显示造模后大鼠PI3K降低,Bax升高,针刺足三里穴及曲池穴可上调PI3K及AKT的磷酸化程度,抑制了Bax的表达;4)Western blotting显示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可上调造模大鼠AKT的磷酸化程度。结论:针刺曲池穴、足三里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缺损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3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生理盐水组、针刺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针刺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造模21天后各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糖水消耗量降低;而针刺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均可显著增加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使体重增加,糖水消耗量增加,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各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针刺可以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尤舒组,针刺组造模后30 min给予针刺,取穴:人中、百会、风池、内关.结论:针刺组和尤舒组管径明显缩小,与模型组比较P<0.05,微循环血流量明显上升,与模型比较P<0.01.结论:针刺和尤舒都可以逐步收缩偏头痛大鼠异常扩张的微动脉,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针刺具有良好的改善偏头前大鼠的微循环血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备单侧黑质损毁的PD模型大鼠,针刺“百会”、“风府”和双侧“阳陵泉”,观察针刺前后PD模型大鼠阿朴吗啡诱导的行为学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并且可以明显减轻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大鼠行为学和前庭神经核血流量变化角度研究快捻久留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CA)和右侧锁骨下动脉(SCA)的方式建立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普通针刺组和快捻久留针刺组,并设置假手术组做为对照。药物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0.153 mg/ml)灌胃;两针刺组均选取"百会""率谷""风池"穴进行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快捻久留针刺组给予快速捻转并长久留针刺激,治疗频率均为每天1次,治疗时间均为10天。观察大鼠一般行为学、旋转刺激后跳台潜伏期、前庭神经核局部血流变化、平衡性等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成功的大鼠前庭神经核局部血流量明显下降、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平衡性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针刺组及药物组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前庭神经核的血流量、缩短跳台潜伏期(P0.05),快捻久留针刺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在平衡性的检测中,快捻久留针刺组未表现出疗效优势。结论:快捻久留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大鼠的前庭供血,缓解眩晕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Lu ZY  Zhao H  Wang T  Chen J  Zong L 《针刺研究》2012,37(3):186-190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和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复制帕金森病模型。针刺组给予"百会"风府"针刺及"阳陵泉"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治疗14d;西药组给予多巴丝肼灌胃治疗,每日1次,治疗14d。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自主活动计数、爬杆实验、游泳实验的行为学检测,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小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小鼠造模后自主活动计数、游泳实验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爬杆实验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西药组小鼠治疗后自主活动计数、游泳实验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爬杆实验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百会"风府"阳陵泉"可改善小鼠自主活动、爬杆、游泳等行为,减少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百会、神门穴对戊四氮点燃癫痫大鼠细胞凋亡因子P53及行为学的变化,为临床使用温针灸百会、神门穴治疗癫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35.0 mg/kg)点燃大鼠癫痫模型,参照Racine的6级评分标准,记录行为学表现。造模成功后分为空白组6只、温针灸10天组6只、温针灸20天组6只、针刺10天组6只、针刺20天组6只和模型组6只共6组,温针灸组及针刺组大鼠均选取百会、神门穴。治疗每日1次。模型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区脑切片中P53含量变化。结果:空白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温针灸组相比较大脑海马回脑切片中P53含量均有显著改变(P〈0.01);温针灸组与针刺组相比P53水平显著改变(P〈0.05);温针灸对癫痫大鼠行为有明显改善。结论: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机制与P53有相关性,温针灸百会及双侧神门穴可以改善癫痫大鼠细胞凋亡因子P53水平,温针灸在改善癫痫大鼠细胞凋亡因子P53及行为上优于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刺治疗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 CRS)抑郁模型大鼠,观察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基因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针刺后逆转基因与神经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9只),束缚组(9只)和针刺组(9只)。适应性喂养后进行CRS造模,造模后针刺组进行治疗。行为学采用旷野实验(open field test, 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 FST)和新环境抑制实验(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 test, NSFT)。实验结束后取三组大鼠海马进行基因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大鼠表现出运动活动减弱、记忆受损、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针刺治疗可以逆转上述行为。糖皮质激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和束缚组有19个差异基因。针刺治疗后,束缚模型大鼠以上19个差异基因中有11个被逆转。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被逆转基因在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相关基因组中高度富集。结论 针刺能够逆转束缚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糖皮质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生物信息学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15,(10)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盐酸青藤碱)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AG)NF-κB、COX-2表达的干预,以及该区域的5-HT表达和镇痛关系。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偏头痛模型组和盐酸青藤碱治疗组。偏头痛大鼠模型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的方法建立。造模后观察大鼠偏头痛症状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PAG区NF-κB、COX-2和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偏头痛模型组PAG区NF-κB、COX-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5-HT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盐酸青藤碱治疗组大鼠偏头痛样症状明显减轻(P0.05),PAG区NF-κB、COX-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5-HT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盐酸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PAG区NF-κB和COX-2诱导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上调5-HT活性而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不同萃取部位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采用时间分段计数法持续观察造模后大鼠耳红、挠头等行为学变化情况,酶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和肾上腺素(E)含量。结果:天麻钩藤饮及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耳红、挠头等症状,调节模型大鼠血清异常的5-HT和E的含量,能有效对抗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结论:天麻钩藤饮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可能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针刺对TBI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大脑皮层单羧酸类能量底物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针刺促TBI康复的脑组织能量代谢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28只SD大鼠为空白组9只,模型组9只,针刺组10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TBI模型,造模12小时后,治疗组大鼠开始针刺干预,选取"人中""百会""内关""足三里"进行针刺,1次/d,共治疗10次。采用神经功能评价、行走功能评价和平衡功能评价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单羧酸转运蛋白MCT2、MCT4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下降(P0.01),行走时间显著增加(P0.01),平衡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0.01);针刺治疗10天后,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行走功能均得到了改善(P0.05,P0.05),平衡功能显著提升(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MCT2、MCT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治疗10天后,针刺组大鼠大脑皮层MCT2、MCT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有了显著提升(P0.01,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升TBI大鼠神经功能,并显著改善行走功能和平衡功能,这可能与针刺促进大脑皮层能量底物转运蛋白表达,改善神经元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50%缩足阈值(50%PWT)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偏头痛选择合理方案。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C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D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E组)共5组,每组10只。C组和E组捆绑行电针治疗30 min×7天,其余各组同时段捆绑30 min,7天。A组第8天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0 min后捆绑30 min;其余各组第8天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其中B组、C组造模30 min后捆绑30 min,D、E组造模30 min后捆绑行电针治疗30 min。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行为学,通过纤维丝疼痛测试仪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的50%PW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中测定血清5-HT,SP的含量。结果与A组比较,造模后B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50%PWT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各组(CDE三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5-HT含量升高,SP含量降低(P0.01);分别与C组、D组比较,E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5-HT含量显著升高,S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电针少阳经特定穴预防+治疗改善偏头痛大鼠疼痛程度的效果优于单纯预防性治疗和单纯发作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样疼痛行为的模型评价及偏痛汤1号对本模型药效学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甘油颈部皮下注射方法造模。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药组[0.25 mg/(kg·d)]、TRPV1抑制剂组[TRPV1抑制剂,3 mg/(kg·d)]、偏痛汤1号组[13.5 g/(kg·d)]、偏痛汤1号+TRPV1抑制剂组,另设假手术组、空白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各组分别用药干预1周,同时检测行为学及痛阈值变化。末次给药1 h后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组胺、5-羟色胺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挠头及往返运动等行为评分均显著上升,而爬笼行为仅于第2次造模后评分显著增加,痛阈值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偏痛汤1号组灌胃后挠头评分及血浆组胺含量均明显下降,痛阈值及5-羟色胺含量均显著上调,往返运动仅于第1天见偏痛汤1号组显著降低(P<0.05,P<0.01)。与TRPV1抑制剂组比较,偏痛汤1号组第6天痛敏反应不甚显著(P<0.05)。结论:实验成功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尤以雌性模型变化显著。而偏痛汤1号对模型大鼠表现的偏头痛样行为、痛敏反应及血浆血管活性胺变化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冯卫星  杜筱筱  贺佳妮  张慧  熊雪  王强  王豆 《中国针灸》2023,(2):186-190+20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百会”“大椎”对偏头痛大鼠血清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含量及脑干白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偏头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治疗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制备偏头痛模型。预防+治疗组于造模前7 d(每日1次)及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治疗组于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均穴取“百会”“大椎”,每次30 min。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评分。干预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β-EP、S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IL-1β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COX-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0~30 min、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预防+治疗组大鼠造模后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雷帕霉素组,每组按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造模后第3、7天)分2个亚组。将50μL自体血注入到大鼠尾状核制备出血性中风模型。各干预组分别给予针刺"百会"透患侧"曲鬓"、非穴位针刺、侧脑室注射雷帕霉素进行干预。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评分结束后取各组大鼠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Ⅰ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3、7天的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显著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雷帕霉素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刺组高于雷帕霉素组(P<0. 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第3、7天模型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针刺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结论:针刺能上调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LC3-Ⅱ/Ⅰ,良性激活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