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转移性腺癌(MAC)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 Plus法对100例HCC、50例ICC和30例MAC组织中AQP-1、Hep Par-1、CKl9和pCE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C组AQP-1表达率为88%(44/50),明显高于HCC组(7/100,P<0.01)和MAC组(6/30,P<0.05);随着ICC组织学分化程度的降低,AQP-1表达明显下降(P<0.05),ICC患者淋巴结转移AQP-1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未转移者(P<0.01).结论 AQP-1可能是胆管细胞分化及其肿瘤的良好标记物,结合Hep Par-1、CKl9和pCEA等可有助于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PHMVT)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1例PHMVT,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19例(46.3%),平均瘤体直径为49cm(1.2~6.3cm);肝血管肉瘤(PHA)14例(34.1%),平均瘤体直径为8.3cm(3.0~14.0cm);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E)5例(12.2%),平均瘤体直径为3.8cm(1.2~6.3cm);肝恶性血管外皮瘤(MHP)3例(7.3%),平均瘤体直径为7.8cm(2.1~13.0cm)。免疫组化显示41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D34或因子Ⅷ。EHE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优于PHA的12个月(P<0.05);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MHP患者分别于术后43个月死亡和术后84个月复发;IHE患者术后均无复发,预后良好。结论 PHMVT的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关,PHMVT的恶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HA>MHP>EHE>IHE。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6岁,发现脾脏肿大11年,间歇性乏力10个月,于1997年1月20日住我院.实验室检查:尿、粪常规正常,红细胞>2.5×10~2/L肝、肾功能正常:AFP 25μg/L;CEA<20μg/L.B超检查;脾脏有多个略强回声光团块,大小9.12cm×6.94cm,边界不清,回声不均.提示脾脏肿大,脾内多发性血管瘤;CT提示:脾脏密度不均,拟为脾脏多发性血管瘤.MRI提示:脾脏淋巴瘤可能性大.患者于1997年1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脾脏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学检查:脾脏标本12.8cm×3.8cm×3.5cm(附图),表面可见一灰白色凹陷区域,大小为3.8cm×3.5cm,切面可见多个暗红色肿块,其中3个,大小分别为3.5cm×2.8cm、2.8cm×2.5cm、1.7cm×1.5cm,周边包膜不明显,分界不清,肿块质软,有出血,主瘤旁有散在的小结节,切面无明显坏死.显微镜检查:脾脏肿瘤中可见明显扩张管壁,腔内壁衬有立方形上皮细胞,核圆,有部分细胞异型,呈增生性改变,可见核分裂,管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微卫星—自动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的技术因素。方法:应用MegaBACE500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对一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应用Genetic Profiler软件进行基因表型分型,比较PCR扩增产物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基因分型的影响。结果:PCR反应体系残留混合物(dNTP、引物和盐离子的浓度等)对基因分型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当PCR体系中益离子和DNA的浓度比>10000:1时可使等位基因片段分析系统评分出现偏差而导致结论错误,基因组DNA—PCR样品浓度在50ng/μl时较为合适。结论:毛细管电泳测序体系中PCR反应体系残留混合物的浓度是影响基因分型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高血脂病人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41例高血脂病人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针刺治疗前后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高血脂病人不仅血脂过高,而且血液流变学有异常改变。经针刺双侧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治疗3个疗程后,病人的血脂含量下降,同时,血液流变性质也有改善。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MRP1/CD9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P1 /CD9蛋白在人肝细胞癌 (HCC)中的表达及其与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构建肝癌组织芯片。样本包括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 1 5 2例,癌栓 2 2例,肝内转移癌 4例,肝外转移癌 1 7例。正常对照肝组织 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芯片中样本MRP1 /CD9蛋白的表达。结果  2 7% ( 4 1 /1 5 2 )肝细胞癌原发灶表达MRP1 /CD9蛋白。伴癌栓形成HCC中MRP1 /CD9蛋白表达率低于无癌栓形成者 (分别为 2 1. 8 2%和 4 0. 4 8% ; P < 0. 0 5 )。巨块型肝癌中MRP1 /CD9 蛋白表达率亦低于直径在 1 0cm以下者 (分别为 5%和 3 4. 8 2% ; P <0. 01 )。MRP1 /CD9蛋白表达尚与HCC病理分级及血清AFP水平有关:病理分级 2级的阳性表达率高于 3 ~ 4级 (分别为 3 9. 0 2%和 2 2. 5 2% ; P = 0. 0 4 3 ),血清AFP≤ 2 0μg/L者阳性表达率高于 >2 0μg/L者 (分别为 4 1. 9 4%和 2 2. 5 0% ; P = 0. 0 2 9 )。结论 肝细胞癌MRP1 /CD9蛋白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癌组织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HER-2/neu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探讨应用trastuzumab治疗HCC的可能性。方法应用DAKO HereepTest抗体,EnVision二步法对868例外科切除病理诊断为HEE标本的HER-2/neu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8例HCC,有62例(7.14%)出现HER-2/neu蛋白表达,其中41例大于10%的区域有阳性表达,胞膜显色不连续(1 );20例大于10%的区域有阳性表达,胞膜显色连续,呈局灶强阳性或弥漫中等强度(2 );1例出现70%的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胞膜阳性(3 )。其余806例无HER-2/neu染色,瘤周肝组织均阴性。HER-2/neu蛋白表达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如HBV感染、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胞膜是否完整、有无肝内转移和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结论仅少数HCC(4.84%,42/868)过度表达HER-2/neu蛋白,且与各种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其不是HCC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仅个别病例有可能应用抗HER-2/neu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软脑膜微循环为指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观察了实验性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家兔针刺颞穴前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并与足三里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颞穴组家兔电针前后软脑膜微循环有明显改变,足三里组变化不显著。本文认为,针刺对软脑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但存在穴位相对特异性作用,头部颞穴的作用似乎优于体穴足三里。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免疫组化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一组免疫组化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中的价值.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90例HCC和80例ICC分别进行石蜡包埋肝细胞1(Hep Par 1)、多克隆性癌胚抗原(pCEA)、CD34、CD10、CD105、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RP-3)、环氧合酶2(COX-2)、黏糖蛋白1(MUC-1)、水通道蛋白1(AQP-1)和CK19等10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 Hep Par 1、pCEA、CD34、CD10、CD105、MRP-3和COX-2在HC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6%、82.2%、87.8%、18.9%、8.9%、11.1%和48.9%,MUC-1、AQP-1和CK19在IC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8%、65%和92.5%.结论 HCC的一线诊断抗体由Hep Par 1和CD34组成,二线诊断抗体由pCEA和COX-2组成;ICC的一线诊断抗体由MUC-1和CK19组成,二线诊断抗体为AQP-1.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复制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人参皂甙组,采用慢性束缚加强制冷水游泳结合随机昼夜颠倒和电刺激足底的方法造模,针刺组予针刺百会、足三里、肾俞治疗,观察针刺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清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TGF-β水平明显升高(P〈0.05)。针刺治疗可以调节其水平。结论:调节机体紊乱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