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临床实践,围绕"治中焦如衡"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斡旋气机升降、燥湿相济、虚实兼顾、寒温并用等方法,终使中焦恢复平和之态,以期达到延缓病情甚至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多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吐酸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平调气机是治疗的根本。选方用药上力求精简,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原则,以调气机升降为主,兼辨寒热、平虚实、和燥湿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史丽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16-116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漫病条辨》中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思是在外感湿热温病时,应当根据湿热轻重的不同,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一原则,绝不仅限于温病治疗,脾胃病的治疗,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不偏不倚,调节异常病理状态,使之恢复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亦为此原则的体现,并取得很好的疗效。笔者认为“治中焦如衡”,即脾胃病的治疗应考虑到脾胃的气机升降、寒热状态、燥湿喜恶,虚实错杂等病理状态,采用升降同调、寒热并进、燥湿相济,补泄兼施的方法,以使中焦如衡,恢复脾胃的功能。具体浅析于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胃病常涉及脾。胃病虽病名繁杂,症状不一,但究其病机之根本,不外乎气机升降功能失调。笔者遵循"治中焦如衡"的思想,寒热并用,自拟经验方升降汤治疗吐酸、痞满、胃痛等胃病,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成祥认为,肺与中焦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关系密切.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中焦息息相关.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运行不畅,虚实夹杂,寒温失调,故临证擅于运用经方、时方,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肺与中焦脾胃结合起来,注重气机调畅,平调寒热,虚实兼顾,坚持"治中焦如衡"的思想,达到"纠偏调衡"的目的,在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本文简要总结了王成祥从中焦论治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治中焦如衡"思想,总结整理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廖志峰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辨证思路和遣方用药规律。从调理脾胃的气机、寒热、虚实等方面入手,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理论基础,调治该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这一论点,对胃脘痛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治疗应用具体体现于补调相须、升降相适,寒温适宜,营阴兼顾和虚实同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2 治疗中焦病,遵"治中焦如衡"法则 "治中焦如衡",概括了中焦脾胃肠病证治疗时所遵循的原则.脾胃居中,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因而治疗中焦病证要做到"如衡",其"衡"之意:第一,湿热病邪易侵犯中焦,故选方用药当权衡湿热的多少,分别予以祛湿和清热;第二,与"治上焦如羽"相对,选药质地不轻不重,药味不多不少,煎煮时间不长不短等;第三,要做到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平衡,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用药符合升降平衡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运磊  景蓉 《陕西中医》2011,32(7):878-879
目的:对刘烨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方法:跟师学习,总结经验。结论:刘烨教授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寒为本,遵从"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理论,临证用药升降相适,燥湿相济,通补相须,寒热并治,虚实同理,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亦注重对症用药与精神调护。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代表方剂,属中医和法范畴,本证的证治要点为"但满而不痛",用其治疗中焦脾胃寒热错杂证,使药效各趋其所,多获良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上热下寒、胃热脾寒、胃寒脾热所致的多种中虚痞、满寒热错杂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属中焦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导致的不寐、咳嗽、胃脘痛、泄泻等,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洪流 《中医杂志》2002,43(3):176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气、郁、寒、热、痰、食、瘀、虚等致中焦失衡以致升降失常或寒热不适或虚实错杂所致。临床中笔者常宗《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用平衡中焦法辨治而疗效显著,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对(或药组)8个,药对之间体现了姜教授通补兼施、燥润并举、寒热相宜、升降同调、轻灵平和的治疗原则,也反映了姜教授"以痈论治"、"治中焦如衡,以平为期"、"胃不和则卧不安"等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阴阳、气血、升降的平衡失调,衡法是平调、平治中焦脾胃之法,包括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畅气血、调和脏腑、调谐心身、调协内外等十个方面,根据中焦脾胃平衡理论,在古方基础上创立的十二首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治中焦如衡”理论植根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恢复中焦稳态为基本原则,契合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导致的中焦平衡失调的基本病机。据此,主张着眼于整体,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调理情志、和调寒热、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调整虚实五个方面来恢复中焦稳态,疗效显著。笔者将用药及调摄经验进行整理,举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5.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从医50余载,在治疗胃痞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段老认为胃痞多虚实夹杂,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致。治疗上除以"宣畅气机"为要外,还当虚实兼顾,肝脾同调。  相似文献   

17.
齐真 《江苏中医药》2012,44(8):9-10
刘华一教授在治疗胃痞方面学验俱丰,熟谙经典,同时衷中参西,继承创新。对于胃痞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形成一套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当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尤其善用"通调和中法"治疗胃痞。正如吴鞠通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脾宜升,胃宜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脾喜燥,胃喜润,平调阴阳,健脾养胃;脾易虚,胃易滞,消补兼施,补气化滞;初病气,久入络,气血同调,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且探讨了导师朱方石教授基于"治中焦如衡"之思想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学术经验。导师认为,CAG病因多端,病理变化复杂,但总以"中焦失衡"之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病;辨治CAG,健脾益气为其基本大法,以期平衡脾胃之气;疏肝和胃常为治标之法,以平肝胃之气失衡;病久养阴益胃、活血化瘀,濡润胃腑黏膜,通达胃络气血,以促中焦胃津衡常、运行平衡。导师这一"治中焦如衡"的辨治观点和经验方法,为临床治疗CAG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总结从"治中焦如衡"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中焦失衡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可出现胃气上逆、肝火犯胃等证型,治疗以降逆和胃、平衡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46-48
介绍张启平教授从三焦论治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经验.张老认为小儿遗尿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膀胱失约所致.其从三焦论治:上焦心肺同治,宣肺清心,"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升脾降胃,脾肾同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肝肾同调,补肾泻肝,"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调畅三焦气机为主要治疗方法,兼顾小儿"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