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毒邪致病辨治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仓良 《新中医》2007,39(8):1-3
提出强直性脊柱炎(AS)是毒邪致病的病症。并从毒邪致病的含义、外毒与内毒、毒邪致AS的机理、AS从毒邪论治的依据、从毒邪论治AS的临床意义等五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4.
姚乃礼重视从邪毒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出邪毒致病,邪毒包括邪气与毒邪。毒邪分为湿毒、痰毒、热毒、火毒、瘀毒。毒邪为患表现为病情顽固缠绵、损伤脏腑组织、舌脉、胃镜下的变化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制定解毒祛邪的治则,采用清热解毒、化湿解毒、化瘀解毒、抗癌解毒等治法,在用药时予以解毒攻邪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谭芸  冯麟  黄琴 《中医药导报》2009,15(10):12-14
对温病毒邪的形成原因、途径和特点进行了探析。认为其形成原因多为邪甚成毒、邪蕴成毒和邪聚成毒,其形成途径不外乎外感与内生毒邪,故其特点不只局限于肿毒特征,尚具有温邪的基本特性与邪甚成毒的危重性及邪聚成毒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毒邪”的内涵及其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回顾历代医籍中有关毒邪论述,对毒邪的概念进行了归纳分类,提出毒邪(邪之甚者)致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气、血、精三个阶段,并概括毒邪致病在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为毒邪致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毒邪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来之邪和内生的病理产物。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夹杂了病菌的繁殖或传播后方可引起疾病,统称为毒邪;毒邪留恋日久,又会转变为瘀毒、痰毒及虚毒。毒邪致病机理可概括为:1、风、寒、湿、热侵犯人体后与内生之毒共同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2、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毒邪致病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临床有毒损脑络、毒损肾络、瘀毒致变等学术思想。从毒邪的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方面,探讨临床常见疾病毒邪致病的中医临床症状,以期有助于临床毒邪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角度探讨毒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毒邪在干燥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即毒邪以燥毒,瘀毒,虚毒等不同形式。由于毒邪的存在,导致干燥综合征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因此,在临床辨治上应当注重辨识毒邪、祛除毒邪,运用甘寒解毒等治法,选用适当的药物,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12.
屈静  邹忆怀  支楠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29-1631
<正>毒邪学说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发展达到高潮。有关内毒、毒邪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将其分为概念、致病特点、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分述如下。1毒邪概念1.1明确区分内毒与外毒传统涉及毒邪虽有医家指出毒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历代文献并结合临床所见,提出了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是邪毒为患。从邪毒的致病特点出发,以"毒"理论,从顽痹所成、邪毒为患,邪毒所侵、其性险恶,内外邪毒、互生互成,解毒化瘀、切中病机四个方面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代有关浊毒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分析浊毒概念定义与表述存在的问题,在明晰浊邪、毒邪、浊毒概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学者所言浊毒是指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性的毒邪,是其属概念毒邪划分的结果,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其外延可包括脂毒、糖毒、蛋白毒、微量元素毒、尿酸毒等。浊邪在体内蓄积日久可转化为浊毒,浊毒与痰饮、瘀血同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三者之间既可相互兼夹,又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梅曼  何匀曦  马玉草  吕柳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24-1529
“毒”邪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其奠定了“毒”邪致病的理论基础。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相关古籍中的“毒”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念,从“双毒学说”角度阐述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双毒学说”包含外感邪毒及内生伏毒,外感邪毒指从外向内进入机体导致疾病的毒邪,包括六淫邪毒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内生伏毒指从内产生或伏于体内而后发病的毒邪。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相互滋生,互为因果,互助为虐,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希冀从“双毒学说”角度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秀娟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为正虚邪瘀、邪瘀化毒、虚瘀为本、邪毒为标,提出毒邪有外来内生之分,主张以祛解毒邪、扶助正气、散郁化瘀、修护黏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的:探讨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中的地位。方法:阐述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毒邪的认识,毒邪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并重点阐述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结果:毒邪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之邪,它可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铜浊毒邪内聚体内是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从毒论治的依据所在。结论: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铜毒内蓄,损伤肝络、脑络以及全身的络脉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病机关键,从毒论治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释放相关主要水解酶基因在H22肝癌小鼠早期不同证候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标准化诊法技术筛选出早期邪毒证、气虚证H22肿瘤小鼠,先采用Affeymetrix基因芯片技术,初步获得甲状腺球蛋白(Tg),即甲状腺激素前体蛋白,及其相关的水解酶基因表达特征,并筛选主要差异表达基因;进而重复实验,RT-PCR检测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同时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结果①初次实验芯片结果,Tg及其释放相关重要的水解酶:组织蛋白酶B(Ctsb)、组织蛋白酶D(Ctsd)、组织蛋白酶l(Ctsl)、天冬氨酸肽酶(Napsa)、三肽酶I (Tpp1)在肝癌小鼠早期邪毒证、气虚证呈下调趋势[Tg(邪毒0.77、气虚0.84)、Ctsb(邪毒0.83、气虚0.91)、Ctsd(邪毒0.79、气虚0.95)、Ctsl(邪毒0.95、气虚0.65)、Napsa(邪毒0.78、1.05)、Tpp1(邪毒0.75、0.94)],以邪毒证下降尤甚。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表明,在邪毒证[T3为(1.519±0.162)ng/ml、T4为(2.194±0.305)μg/dl]和气虚证[T4为(4.366±0.727)μg/dl]均出现下调,且邪毒证尤甚(P<0.01),与两批次Tg转录水平的变化相一致;③对Ctsb等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Tg(邪毒0.22、气虚0.38)、Ctsb(邪毒0.31、气虚0.55)、Ctsd(邪毒0.36、气虚0.78)、Napsa(邪毒0.24、气虚0.59)基本一致,Ctsl(邪毒1.24、气虚2.11)和Tpp1(邪毒2.85、气虚0.85)虽趋势相同,但在气虚证表达量大于同期邪毒证上则始终一致。结论综合不同批次实验结果,H22肝癌小鼠早期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且邪毒证抑制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20.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