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衷敬柏 《北京中医药》2008,27(9):675-67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 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2.
庞庆荣  陈守强 《光明中医》2014,(10):2075-2077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查找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提取出ACS的证候要素,并制定其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方法检索1998~2013年关于中医治疗ACS的文献,构建数据库,找出ACS的常见证型,提取出证候要素并制定其诊断标准,再运用直接法或合并法,制定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果 ACS常见证型有16个:痰浊内阻、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热毒痹阻、心气虚弱、心阴亏虚、阳气虚衰、阳气欲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痰瘀互阻、气虚痰瘀、热毒痰瘀,证候要素有9个: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热毒、气虚、阴虚、阳虚、阳脱,制定了每个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论较传统对ACS的认识新增了热毒1个证候要素,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热毒痰瘀3个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介入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ACS患者于介人治疗成功后24—48h内调查其病史、症状、体征及证候要素特点,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共享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家医院480例介入治疗成功的ACS患者,其中血瘀占81.7%,痰浊偏寒占22.5%,痰浊偏热占18.3%,气虚占51.7%,阴虚占42.5%,阳虚占10.8%。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显示:2个证候要素相兼占52.5%,3个证候要素相兼占23.3%,单证候要素占14.2%,4个证候要素占10.0%。其中血瘀与痰浊(包括偏寒与偏热)相兼占34.2%,血瘀与气虚相兼占44.2%,血瘀与阴虚相兼占32.5%.气虚与阴虚相兼占26.7%。结论介入治疗后ACS患者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证候要素组合以2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以血瘀兼气虚组合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类。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598例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隐结构模型,采用隐类概率、互信息及综合聚类方法量化症状及证候数据,诠释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布。结果: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的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痰、阳虚、阴虚;证候要素涉及病位有肝、脾、肾、胞宫、胃、肠。对同类证候要素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得到5种主要证型为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主要多见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中风、痰、瘀、虚各证候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先制定调查表格,然后使用病案管理系统查询AMI病例的住院号,再根据住院号提取病案,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病案进行筛选,按照表格内容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SPSS统计分析,最后总结、撰写论文.结果 (1)AMI的证候分布:AMI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血瘀证(92%)、痰浊证(61.6%)、气虚证(57.6%),阴虚证(20%)、阳虚证(7.2%)、风证(1.6%).(2)AMI的证候组合特点:AMI的中医证候组合以两证组合最为多见(54.4%),其次为三证组合(29.6%).AMI的证候组合的变化规律为:以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证为基本的中医证候组合.(3)AMI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程度:痰浊证、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风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AMI更易出现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2)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证为AMI基本证型.(3)血瘀证、痰浊证倾向于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广东地区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讨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广东地区的13家分中心为期1年的病例收集,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主要调查辨证要素及其组合的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入选时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气虚(70.60%)、痰浊(51.40%)、血虚(31.2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血两虚痰浊证为最多;入选1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61.50%)、痰浊(52.30%)、血瘀(34.0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虚痰浊血瘀为最多;入选2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53.20%)、血瘀(38.50%)、痰浊(33.00%),气虚痰浊血瘀依然是占比例最多的证型。结论:总结了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对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方法:在五家医院多中心、大样本收集1 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结果:运用聚类的方法把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聚成6类,经中医专家辨证第1类心肾阴阳俱虚、第2类气虚血瘀、第3类肝气郁结、第4类脾气虚弱、第5类痰瘀互阻、第6类气虚。应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得出血瘀和痰浊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依次为气虚和血瘀,气虚和痰浊,气虚和肝虚,气虚和阴虚等关系较紧密。从图表可知气虚、血瘀和痰浊位于所有症状和证候的中心,初步推断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结论: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再兼加阴虚、肝虚可以覆盖85%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88-2491
目的: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其中医证素、证型规律。结果:共纳入73篇文献,总病例数950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气滞心胸等为常见证型,多见证素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为本虚中首位,阴虚、阳虚次之;标实中以血瘀为首,气滞、痰浊次之。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梗的虚实夹杂证候明显较不稳定心绞痛增多;同时急性心梗中瘀血、痰浊证素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多于不稳定心绞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最为常见。而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虚实夹杂证候及瘀血、痰浊证素都随之增加,提示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在标本兼顾的基础上尤其应该注重对瘀血、痰浊证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阶  李军  姚魁武  衷敬柏 《中医杂志》2007,48(10):920-92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提取和应证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对29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要素中,血瘀占86.5%,气虚占78.8%,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热蕴、痰浊、气滞、阳虚、阴虚、寒凝。(2)证候要素共有74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0.2%,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9.8%。(3)证候要素的组合可归结为气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虚痰浊兼其他要素、阳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滞血瘀兼其他要素4种主要形式,其涵盖了90.2%的病例。结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气虚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证候要素组合呈现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对125例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从而进一步阐明uAP证候分布特征。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和/A,冠脉CT检查确诊UAP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信息采集以面访方式进行调查。结果:125例UAP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单证31例,占24.60%,以血瘀证为主,占51.61%,其次气虚证,占12.90%;两证组合64例,占51.20%,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8.88%,其次痰瘀互阻证,占14.06%;3证组合22例,占16.80%,以气虚血瘀痰浊证最多,占28.57%,其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证,占23.81%;4证组合和5证组合少见,各占4.76%和2.38%;从两证到5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一阴虚一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并见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40.80%;虚实兼夹证71例,占总病例数的56.80%;结论:①125例UAP患者证候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气虚血瘀并见最多,气虚血瘀为UAP患者主要病机;②从两证到5证UAP医证候组合在气虚血瘀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气滞>气虚>阴虚>亡脱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肝>心>大肠>肾>脾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痰热腑实证>痰热扰神证>肝阳上亢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气虚痰阻证>痰热炽盛,阴液耗伤证>肝阳暴亢,气阴两伤证的趋势;虚证呈阴竭阳脱证>脾肾气虚、肝肾不足证的趋势.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等;病位证素是神(脑)、肝、心、大肠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气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89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为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和痰浊阻络证6型。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分析冠脉造影的结果,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瘀证积分寒凝血瘀证最高,且冠脉狭窄程度最高,其后依次为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非血瘀证组的痰浊阻络和气虚痰凝证冠脉狭窄程度最低。外周血白细胞与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相关,且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结论 血瘀证积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各中医证型组中的分布有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241例,根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并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分类,使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模型筛选出影响ACS预后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中医证候要素,并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结果 241例ACS患者中血瘀证最为常见213例(88.4%),其次是气虚证、阴虚证、痰浊偏寒证、痰浊偏热证、阳虚证、气滞证;经GRACE危险分层,高危患者21例(8.7%),中低危患者220例(91.3%);应用MDR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2.480+1.969(血瘀+痰浊偏寒+阳虚),发生不良预后危险的比数比例为7.167(OR=7.167,95%CI:1.583,32.441)。结论 ACS患者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和气虚,出现阳虚+血瘀+痰浊偏寒证的ACS患者较不出现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可能性的百分比要高。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崔英子  邓悦 《环球中医药》2012,(12):889-892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证型。上述证型在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中的分布比例各有侧重,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以气虚血瘀、痰浊壅盛最为常见,心肌梗死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而心力衰竭以阳气亏虚最为多见。在相关证候要素的分布中,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排名前三位的证素为血瘀、气虚、痰浊。心力衰竭的证素排位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结论发现"本虚标实"仍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  相似文献   

19.
李娜  戴小华 《河南中医》2014,34(1):60-6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素与冠脉造影所反映的血管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0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在180例冠心病患者中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较多见;冠脉病变支以前降支(158例,87.8%)病变的支数最多;冠脉单支及双支病变支数气虚、血瘀、痰浊证较多见,且痰浊狭窄程度最高;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支数痰浊、血瘀、气虚证较常见,且气滞狭窄程度最高;但总的病变支数中血瘀、气虚、痰浊较多见。结论:冠心痛不同中医证素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证候要素为基本研究单位,以《神经病学》第6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常见证候要素为肝、脑髓、脾、肾、痰浊、血瘀、血虚、湿热。中医证候分型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覆盖全部病例的94.5%。肝豆状核变性证素组合形式7种,单证形式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两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瘀血和瘀血、肝;三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痰浊、肝、脑髓,痰浊、瘀血、肝和痰浊、瘀血、脑髓;而四证组合以痰浊、瘀血、脑髓、肝和内湿、内热、脑髓、肝最多见。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位为肝、脑髓,与脾、肾、胆关系密切,而痰浊、瘀血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内湿、内热关系密切,血虚、气郁等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