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拆方研究三物白散各药味组合对“寒痰证”的祛痰作用,探讨方中药味配伍机制。方法 通过冰水浴和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小鼠“寒痰证”模型,通过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模型,比较各组合的祛痰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层级聚类分析,探讨三物白散拆方后各药味组合机制。结果 三物白散全方、巴豆配伍桔梗和巴豆配伍贝母具有显著祛痰作用(P<0.05),单用巴豆则无明显祛痰作用。层级聚类结果显示含巴豆与不含巴豆的组合为不同的作用类型,配伍巴豆的实验组祛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三物白散方中巴豆需配伍桔梗或贝母后表现出较强的祛痰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掌握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其总体评价,为我校中医人才培养和创新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问卷调查法。主要对我校中医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临床能力、研究创新、思想品质及其他能力等五个维度18个方面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分析法,以"满意率"和"不满意率"为评价指标。结论:用人单位对我校中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运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川藿香挥发油中分离出88种成分,鉴定出45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81%;广藿香中分离出92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5.80%。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黄芩苷与磷脂形成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黄芩苷与磷脂的结合百分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试验进行系统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溶剂类型、药物与磷脂投料比例、药物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磷脂复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确定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即在55℃下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黄芩苷与大豆磷脂最佳比例为1:2,反应系统中黄芩苷浓度为2.5mg/mL,反应时间为1h。结论: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形成受溶剂类型、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影响较大;文章所确定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情况,并比较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经舌下静脉及鼻腔给药之不同给药途径对脑缺血损伤致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比较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经鼻吸收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0~120 min黄芩苷累计吸收量,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经舌下静脉给药(给药剂量以黄芩苷计为7.5 mg.kg-1)及经鼻给药(给药剂量以黄芩苷计为7.5 mg·kg-1)后黄芩苷磷脂复合物不同给药途径对脑水肿和神经功能评分的防治效果。结果: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大鼠鼻黏膜吸收速率明显大于黄芩苷,其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12.2±2.04)×10-3·min-1,(9.60±1.34)×10-3·min-1],且经鼻给药防治脑缺血损伤致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的效果优于舌下静脉给药,其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分别为(1.66±0.68)分和(1.78±0.78)分;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为(79.10±0.65)%和(79.48±0.76)%。结论:黄芩苷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体内吸收及药效优于黄芩苷,且经鼻给药优于舌下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经鼻给药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 对比研究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经鼻给药对脑缺血损伤致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并比较二者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的情况.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经鼻给药后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的防治效果;通过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实验比较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经鼻吸收的差异.结果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防治脑缺血损伤致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的效果优于黄芩苷且其大鼠鼻黏膜吸收速率明显大于黄芩苷.结论 黄芩苷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经鼻吸收及其药效优于黄芩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上颌窦黏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上颌窦黏膜细胞经不同浓度的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处理后诱导成骨分化,然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以及自噬基因和成骨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评估上颌窦黏膜细胞成骨分化和自噬水平的改变。结果: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形成量以及成骨基因的表达随成骨诱导逐渐增加,并且100 nmol/L的雷帕霉素处理组表现出较强的成骨能力和自噬水平。结论:合适浓度的雷帕霉素可促进上颌窦黏膜细胞的成骨分化,这一过程可能与自噬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许润春  林彦君  吴品江 《中草药》2012,43(6):1092-1096
目的优化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对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关键影响因素Poloxamer407(P407)、Poloxamer188(P188)、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进行研究,利用多元数学统计矩模型,对制备工艺参数和胶凝温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工艺参数与胶凝温度的相关方程,确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先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1.0 g溶于0.1%三乙醇胺溶液中,再加入18 gP407、6 g P188、1 g PEG 6000、葡萄糖5 g、苯扎氯胺0.02 g,加去离子水至100 g,于冰浴(4℃)磁力搅拌下使其分散均匀,置4℃冰箱中保存24 h以上,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结论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提取新生兔骨髓破骨细胞及诱导鼠单核细胞破骨分化,比较原代破骨细胞与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之间的形态差异,阐明单核细胞-破骨分化融合过程中的阶段变化特点。方法 取2~4 d龄新西兰乳兔骨髓细胞,贴壁法富集原代破骨细胞。取6~8周龄SD大鼠骨髓细胞,M-CSF与RANKL诱导单核细胞破骨细胞分化。HE染色,Actin-red、Lyso-tracker Green、TRAP染色分别对细胞骨架、溶酶体、抗酒石酸酶进行观察。结果 兔原代破骨细胞贴壁速度快,呈现多核(10~50个)煎饼状外观,溶酶体荧光染色呈现强阳性,抗酒石酸酶染色阳性;鼠单核细胞诱导形成的巨噬细胞,贴壁过程较慢,表现为胞质逐渐伸展,细胞折光性逐渐降低,胞浆嗜酸性,溶酶体荧光染色强阳性,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分布散在。诱导后期TRAP阳性的单核破骨细胞,部分细胞发生融合形成胞质紧贴皿底,形态巨大的多核,细胞骨架染色可呈现典型的“封闭环”样结构。结论 兔原代破骨细胞与鼠单核细胞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相似度,但后者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大,形态复杂多变,在诱导早期阶段可借助细胞光镜下的形态特征,溶酶体荧光染色及细胞骨架染色与杂细胞-间充质细胞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