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动物抗应激能力、免疫功能等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小鼠大黄脾虚证模型,观察四君子汤对其抗疲劳、耐低温能力、肠胀气及免疫功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6.33、12.65及25.30g/kg剂量)灌胃给药,对脾虚证动物应激能力有明显提高;能改善脾虚证动物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提高其免疫功能.结论: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报道,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客观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肝郁脾虚证与疾病临床分度、肝组织病理、血清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病毒指标、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等的关系,总结出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微观指标群,从而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辨病治疗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等变化,探讨免疫指标的变化与CHB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CHB患者180例,辨证为湿热内阻证120例,肝郁脾虚证60例。分别对两证候组的肝功能、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免疫学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湿热内阻组ALT,AST,TBi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肝郁脾虚组ALT,AST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两证候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湿热内阻组CD3,CD4,IFN-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P<0.01),CD8,IgG,IL-10明显高于正常范围(P<0.01);肝郁脾虚组CD3,CD4,C3,IFN-γ低于正常范围(P<0.05),IL-10高于正常范围(P<0.05);两证候组比较CD3,CD4,CD8,IgG,C3,IFN-γ,IL-10差异显著(P<0.05)。结论:湿热内阻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免疫指标差异显著,湿热内阻证较肝郁脾虚证变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酶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从消化、免疫、能量、神经系统四个方面介绍酶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并简要分析了酶学与脾虚证相关性研究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为酶学在脾虚证的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了帮助。结果: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报道显示,酶学在脾虚证的应用已涉及多个系统,同时也获得了一些酶类作为诊断脾虚证的客观指标。结论:应对证型细化研究,把脾虚证分为各个亚型,做到同证异型,同型异病的对比研究,从而更好地将酶学应用到脾虚证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脾虚泄泻证模型小鼠血清中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探讨石榴皮水煎浓缩液对脾虚泄泻证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苦寒药物灌胃致小鼠脾虚泄泻模型,以石榴皮水煎浓缩液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思密达,即蒙脱石散剂灌胃),分别测定免疫脏器指数、腹腔吞噬细胞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木糖排泄率、淀粉酶活力单位、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造模小鼠体温、饮食量、饮水量、尿量、体重、二便、精神状态出现变化,符合脾虚泄泻证的特点,肠粘膜也出现相应病理变化,经石榴皮浓缩液治疗有效,客观指标变化明显。结论:石榴皮浓缩液具有明显健脾止泻、提高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能有效治疗脾虚泄泻证所见相关表现。  相似文献   

6.
健脾和胃片对大鼠脾虚证复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脾和胃片”对脾虚证动物复健作用;预先给药对脾虚证造型动物的保护作用,对脾虚证造型动物免疫功能的提高作用,表明本品具有和胃健脾、扶正固本、增益脾气虚弱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肝癌)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肿瘤指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中医肝癌与大肠癌病例汇报表(CRF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客观指标等,分析肝癌与大肠癌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在临床客观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及“异病同证”的规律。结果 460例肝癌和759例大肠癌患者具有肝肾阴虚、脾虚、瘀血、湿热、实热、气虚、阴虚、隐证8种单证及各种兼证,其中脾虚证(27%)、肝肾阴虚证(12%)、隐证(11%)、湿热证(9%)、肝肾阴虚兼脾虚证(8%)为肝癌和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的五种中医证型。血常规HB、肝肾功能TBIL、ALB和GGT在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有显著差异(P < 0.05),AFP在肝癌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癌证型间差异显著(P < 0.001)。但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在上述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兼脾虚证、隐证、湿热证是肝癌与大肠癌证候分布的前五位,其证候分布与HB、TBIL、ALB、GGT和AFP存在关联,提示这些临床实验室指标可能作为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证”辩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脾虚证与西医临床检测指标研究相关性。方法检索1980~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CNKI、万方、维普及Pub Med中有关研究脾虚证患者临床试验类文献,通过对文献特征的描述和检测指标的提取,综述出脾虚证临床检测指标。结果共纳入325篇文献,提取出研究脾虚本质临床指标前10位的是胃肠激素、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唾液淀粉酶、免疫细胞因子、D-木糖排泄率、微量元素、淋巴细胞转化率、胃肠电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结论脾虚证本质临床研究指标众多,需要借助现代流行病学及信息挖掘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脾虚证状态下,机体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病理改变。文章从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论述了脾虚证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2组均按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养胃颗粒。比较2组脾虚气滞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脾虚气滞证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脾虚气滞证各项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水平显著上调且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下调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3+、CD4+、CD8+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2 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珺  高云芳  姚洋 《中草药》2007,38(4):558-564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治疗用最佳药物剂量。方法大黄煎液制备小鼠脾虚证模型后,以3种剂量(12.5、25、37.5g/kg)的四君子汤进行治疗,测定小鼠体重、体温、消化道内食糜平均滞留时间、胃排空速率、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脾脏和胸腺脂数。结果脾虚证小鼠体重增长缓慢,体温降低、消化道内食糜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胃排空加快、胃泌素的量降低、胃动素的量升高,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3种剂量的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均有明显的矫正作用,以高剂量效果最佳。结论高剂量四君子汤(37.5g/kg)可能为治疗脾虚证小鼠消化及免疫功能紊乱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脾虚证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2及IgG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明国 《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2):557-558
消化性溃疡脾虚证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_2及IgG的变化5117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董明国大量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基本征型是脾虚征[1]。为了探讨其与胃液生化免疫成分的关系,我们曾对35例消化性溃疡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证和非脾虚证,检测其胃液前列?..  相似文献   

13.
杜巧琳  王小云  韩丽琳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36-1838
目的:探讨抑郁妇女中医证候和血清内分泌、免疫等实验室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辨证属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的150例抑郁妇女,进行抑郁量表的评定以及内分泌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并进行中医证候量表的评定,进行内分泌、免疫指标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肾阴虚证FSH与证候分成正相关,而E2和PRL与之成负相关;心脾两虚证CD8^ 与证候分成显著正相关,CD4^ 和CD4^ /CD8^ 与之成负相关;与正常组相比,肝肾阴虚证血清FSH和LH显著升高,CD4^ 、CD4^ /CD8^ 显著降低:结论:肝肾阴虚型抑郁症的内分泌表现紊乱,其中FSH、LH升高可能是其特异性的指标;其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老年人脾肾虚证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脾肾虚证实质。方法:调查50-69岁中老年人773例,检测血脂、血中氧化-抗氧化有关物质、性激素、肝肾功能、免疫功能、血常规、血压、肺活量等34项指标。结果:脾虚证(101例)与脂质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肾气虚证(334例)与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肾阴虚证(156例)与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关系密切;肾阳虚证(88例)与抗氧化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性激素内环境紊乱、抗衰老物质显著降低等关系密切,表现为多种功能衰退。结论:中老年人的脾虚、肾气虚、肾阳虚是一个逐渐发展恶的病理过程,是有层次性的,但肾阴不能列入这一层次。  相似文献   

15.
脾虚证外周微循环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宗林  包力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37-438
本文对44例脾虚证患者进行了健脾方药治疗前后的甲襞与舌微循环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脾虚证存在明显的甲襞与舌微循环障碍,脾阳虚与脾阴虚组的加权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健脾方药治疗后,随着脾虚临床症状的消失与减轻,其外周微循环障碍亦得到明显改善。初步认为,外周微循环障碍与脾虚证具有相关性,其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脾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曾庆祥  衷诚伟 《中医杂志》2003,44(3):197-198
目的:探讨异功散及其加味方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分为两组,I组服用异功能,Ⅱ组服用异功散加味方;治疗前后测定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周围血淋巴细胞(LC)与健康组对照。结果:治疗前两组SIgA、PFN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治疗后45天,I组的免疫指标继续升高。而Ⅱ组则明显下降;治疗后90天,两组的3项免疫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异功散加味方能显著改善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文波  谢湘峰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504-504,516
探讨脾主卫外功能的实质,从五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脾虚证消化道保护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1.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减低;2.胃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状态较差;3.肠道菌群失调;4.胃肠激素中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下降,生长抑素亢进;5.自由基在胃粘膜异常增高。展望:胃肠道作重要免疫器官,弄清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内T细胞亚群,尤其是B细胞的改变并结合全身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细胞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中医脾虚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内质网应激的机制以及内质网应激导致的各种疾病,结合中医脾虚证所致各种临床疾病,对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可能是中医脾虚本质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明明  郁晓维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35-1037
脾"四季旺不受邪",因此脾的生理功能还涉及免疫系统。对脾虚证免疫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发现,脾虚证与特异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之间存在联系。例如补脾法可提升脾虚动物模型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可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功能,能提高IgM、IgG、C3、C4水平,可调整IFNγ-与IL-4的水平。实验研究结果为脾虚证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