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洪涛  袁涛 《西部中医药》2013,(11):100-101
目的:观察密集型针刺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枕下三角区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密集型针刺联合手法治疗。2组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经ridit检验,2组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集型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社平  贾健  高孙政 《陕西中医》2011,32(8):1050-1052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枕下三角区病变的疗效。方法:在影像学基础上,运用小针刀技术治疗枕下三角区病变27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小针刀治疗枕下三角区病变具有针和刀的双重功效。针刀在病变局部风池穴下的深筋膜和环枕筋膜上切刺几下,使其内压减小,张力减弱,便解除了病灶对其附近血管、神经等的卡压和牵拉,疏通了经脉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患者70例,分别记录针刀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及VAS、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及伴随症状总积分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刀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总有效率达88.57%,且治疗后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ROM评分及伴随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疗程短、起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笔者总结近年来国内关于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理论及治疗概况。通过在其定义、诊断标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枕下三角区综合征,并结合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来说明目前国内治疗现状。总结出本病主要因枕下肌群或肌筋膜平衡失调导致,不能完全等同于颈椎病,目前本病多以颈椎病诊断论治,临床重视度不够,研究不够透彻。  相似文献   

5.
枕下三角综合征以头痛、眩晕、颈枕部不适、失眠、神经衰弱等表现为主.近1年来,笔者用针灸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2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枕下三角区是由耳后乳突、枕骨粗隆及第二颈椎棘突围起来的三角形区域。当该区域的肌肉组织劳损引起无菌性炎症水肿时,导致相应的血管神经卡压或刺激,产生头晕头痛、失眠耳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称为枕下三角区综合征[1],为颈源性疾病,划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中途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7d为一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眩晕障碍评分(DHI)。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2%、86.7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HI评分改善指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眩晕障碍评分。  相似文献   

8.
针刺意外,多由部位不清,皮下组织厚薄不知,误刺脏器,危及生命。今据人体解剖,介绍三个由不同肌肉边缘围成的三角间隙区,因该区表皮较其它部位,更近乎于重要脏器,若刺区中腧穴极易发生危险,故把此区称为针刺危险三角区。一、枕下危险三角区:其中心约在成人第1颈椎(寰椎)旁开2~3厘米。皮下为头半棘肌,再下便是由头下斜肌上缘,头上斜肌下缘和头后大直肌外缘围成的三角间隙区,区内是延髓椎动脉,横向进入枕骨大孔  相似文献   

9.
王康东 《新中医》2009,(7):108-109
辨识体质治疗疾病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不同体质的小儿对同一病邪的具体反应有不一致性,同一病邪对不同体质的小儿致病也会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小儿体质素虚,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柔弱,形气不足,易引发内伤咳嗽,临床治疗时应根据其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而灵活运用。笔者在临床诊疗时根据患儿的不同表现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4类,在常规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类型进行施治,可使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是发展中医的关键所在。由于现今中医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中西医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同时灌输,降低了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同时导致了学生中医思维的弱化。在对"情境认知教学法"、"实时案例教学法"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等基本观念的熟练掌握的背景下,提出将"赛式驱动"模式灵活运用到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中,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中医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课题组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中医经筋理论指导下,在枕下肌群处,使用微针刀松解技术治疗睡眠障碍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观察通过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数据分析来比较微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睡眠障碍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疑难病证,如枕下神经卡压、椎枕肌损伤、头汗症、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证,经基础研究尤其是解剖研究,结合临床观察,对枕下神经卡压采用了中医针刀为主的微创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概述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寰枕关节发生轻微移位或椎枕肌、头半棘肌、斜方肌肌腱以及颈部筋膜发生炎症、局部软组织渗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清益  曹雪玲 《山西中医》2009,25(11):54-56
中医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急诊临床教学角度看,中医本科5年制学生毕业实习期临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中西医结合的救治能力等普遍不足。在临床教学中,如何理解中医急诊的意义,引导中医实习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强化,掌握常见急诊的急救与基本技术基础上,熟悉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及原则,是中医急诊临床对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培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枕头是睡眠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国人民很早就重视枕的应用了。古代便有琥珀枕、珊瑚枕、桃花石枕、陶瓷枕等。后都因太硬,睡觉不舒服,而逐步被谷壳、芦花、木棉、蒲绒、荞麦皮等枕所取代。到了宋代出现了以中药为枕芯的枕头,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枕既能供人睡眠,又可防治疾病,中医称之为药枕。  相似文献   

15.
孙氏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孙氏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孙氏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口服扶他林片(眩晕者加服西比灵胶囊)并红外线照射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测定疼痛的程度并进行评分,3个月随访后作最终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积分比较及两组治疗前后积分之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的优良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孙氏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干姜、肉桂、附子是中医治疗里寒证的要药。三药配伍为用,药力强劲。而这三味药在治不同病位的里寒证时,又各有偏重。在辨证、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此三药的配伍比例应适当调整,灵活运用,分清主次。使三药的配伍应用更明确、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赵文  李思汉  詹杰  婧媛  徐云浩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37-1240
中医四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四诊合参”,古代医籍多有记载,文章将溯本求源,梳理古代医家对其的认知,认为四诊合参不仅彰显中医特色,是临床准确辨证的前提,而且蕴含整体性、动态性以及个性化等中医思维,若要准确把握中医诊法合参的应用技巧,掌握单个诊断的特点与临床意义是基础,理解多诊相参是关键,灵活运用四诊合参是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3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枕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支配的枕区和上颈部的疼痛,属中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范畴,常由于感受风寒或颈椎病引起,其他如脊柱结核、脊髓肿瘤、肌炎、感染等也可引发。笔者于2000—2003年问,用针刺配合TDP治疗枕神经痛3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倪青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15-51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湿肾、被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相似文献   

20.
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鹏  范炳华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18-1619
范炳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椎动脉因素造成的眩晕病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本病在治疗上颇具特色。范教授临证时,善于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将其灵活运用到诊治疾病当中,仔细辨别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尤其显著,为颈椎病因素引起的眩晕患者解除病痛,可谓手到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