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本实验拟制备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NH2-MSN-RES),以期提高白藜芦醇(Res)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改良的Stober法合成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NH2-MSN),发明了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载入白藜芦醇制备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对Caco-2的细胞毒性,研究载体对白藜芦醇的跨膜转运能力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结果 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氨基成功修饰,呈圆整球形,分布均一,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毒性。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吸附8次,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9.26±2.51)%,体外释药呈现明显的缓控释特性,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对Caco-2细胞单层模型具有良好的跨膜转运能力。药动学参数表明,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AUC0-t是白藜芦醇溶液的2.58倍,并且t1/2tmaxρmax显著提高,同时载体使白藜芦醇由单室模型变为二室模型。结论 改良的Stober法成功合成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能够有效提高载药量,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提高了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有前景的口服给药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2.
刘川  许岩  欧阳辉  易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24-1928
该文主要研究一种使用α-环糊精和大豆油在室温下连续振荡即可制得的自组装小珠给药系统,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对制备的小珠进行形态、结构、载药量、体外释药行为考察.药物的负载方法为制备之前溶解于大豆油中,小珠粒径为(2.25±0.23) mm,载药量为(67.02±0.64) μg·g-1.荧光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小珠为核壳结构,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分布在大豆油内核中.小珠在模拟肠液中的释药速率和累积释药量均显著高于原料药.这表明小珠是一种适用于水难溶性中药的有发展潜力的脂质新剂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聚维酮-磷酯-胆酸盐三元胶束为载体制备水飞蓟宾纳米胶束,并考察其体外性质及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 制备水飞蓟宾纳米胶束;透射电镜观察胶束形态;光子相关光谱粒径仪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载 药胶束的含药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药浓度,BAPP2.0药动程序处理数据。结果 水飞蓟宾纳米胶束多呈球形,粒径 小于100 nm,平均粒径为61.2 nm,Zeta电位为-44.8 mV,含药量达到4.19 g·L-1;浓度数据经二室模型拟合后表明,与参比制 剂相比水飞蓟宾纳米胶束在小鼠体内的Ka增大,达峰时间缩短,MRT延长,峰浓度和AUC0~∞增加。结论 聚维酮-磷酯-胆酸 盐三元胶束有望成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4.
何黎黎  顾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189-4193
制备载姜黄素(curumin,Cur)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和抗肿瘤活性。采用聚合法制备了MSN,并运用溶剂挥干法和浸渍离心法制备了载Cur的MSN(Cur-MSN),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优化了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了Cur-MSN形态,测定了Cur-MSN粒径大小和电位。以0.2% SDS溶液为释放介质,研究了Cur-MSN的体外释放行为,并考察了Cur-MSN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运用优化工艺制备的Cur-MSN圆整均一,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特征,平均粒径为75.8 nm,Zeta电位为-30.1 mV;3批Cur-MSN的平均包封率为(72.55±2.01)%,载药量为(16.21±1.12)%。Cur-MSN体外释药行为明显了缓释特征,96 h释放了83.5%;Cur-MSN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IC50为19.40 mg·L-1,与Cur的杀伤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5.
夏海建  张振海  蒋俊  孙桂青  贾晓斌 《中草药》2013,44(19):2672-2676
目的 制备雷公藤红素环糊精与油自组装小珠,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连续振摇法制备雷公藤红素自组装小珠,通过显微方法观察小珠的粒径和药物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方法考察药物形态;HPLC法测定小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载药小珠体外释放度进行了测定。结果 制得的载药小珠粒径(1.49±0.20)mm;载药量为(87.21±0.58)μg/g;包封率为(80.14±1.24)%。差示扫描量热表明药物以非晶形态存在。荧光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分布在大豆油内核中。小珠在模拟肠液中6 h最大累积释药量可达80%。结论 制备的自组装小珠载药系统工艺简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适用于水难溶性中药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卡铂热敏脂质体包封率和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体外热敏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超滤法分离载药脂质体和游离药物,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采用C8柱,用HPLC测定包封率。采用超滤分离法考察脂质体在42℃的体外释放规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释放度。结果超滤分离方法的药物回收率为99.5%,加样回收率为100.6%,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工作曲线为A=8 572.6ρ-918.77(n=6),r=0.999 9,线性范围0.517~51.7 mg·L-1;脂质体在42℃条件下的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以用于测定卡铂脂质体的含量和包封率,所制备的热敏脂质体具有显著的热敏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乙二醇壳聚糖-胆固醇接枝物(CHGC)载多柔比星(DOX)自聚集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透析法制备乙二醇壳聚糖-胆固醇接枝物载多柔比星纳米粒(DCN);应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定载药纳米粒的Zeta电位、粒径与形态,考察DCN的稳定性;以pH(5.5,6.5,7.4)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释放介质,考察DCN的体外释放行为;采用HPLC测定多柔比星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随着投药量的增加,DCN的载药量、Zeta电位和粒径增大;粒子形态呈球形;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释放介质的pH值越低,药物释放越快,且释放速率随着纳米粒载药量的增大而降低;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DCN-10组的AUC(0-∞)是游离DOX组的5.84倍(P<0.01);DCN-10组的MRT0-∞是DOX组的21.90倍(P<0.01)。结论 CHGC作为高分子药物载体材料,载多柔比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具有缓释和pH依赖特征;DCN能够在血液中长时间滞留,明显提高DOX 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以CHGC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 pH/ 温度双重敏感嵌段共聚物 OSM1-PCLA-PEG-PCLA-OSM1 为载体,制备多西他赛缓释凝胶,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 方法 考察空白凝胶体外溶蚀情况;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多西他赛缓释凝胶,观察载药共聚物胶束形态,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 结果 多西他赛缓释凝胶体外释放持续 16 d ,不同共聚物浓度、不同载药量缓释凝胶中多西他赛第 16 天平均累积释放百分量分别为 88.22 % , 84.06 % , 81.79 % 和 78.78 % , 81.79 % , 87.51 % 。体外释放模型拟合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特征,满足以溶蚀、扩散相结合的释药模式。 结论 以 pH/ 温度双重敏感嵌段共聚物 OSM1-PCLA-PEG-PCLA-OSM1 为载体制备的多西他赛缓释凝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1,3,5-三甲基苯(1,3,5-TMB)作为扩孔剂,对介孔纳米材料MCM-41(mobil company of matter)进行了扩孔改性,采用有机溶剂浸渍法将非水溶性的β-胡萝卜素载入到扩孔后的MCM-41的介孔孔道中,得到了β-胡萝卜素/MCM-41新型载药体系。分别利用TEM,FT-IR,元素分析和低温N2吸附-解吸附对MCM-41以及载药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载药体系中β-胡萝卜素的最佳载药时间,载药量以及体外稳定性等。通过表征,发现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CM-41具有良好的球形度,规则的孔径结构;扩孔改性后的MCM-41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较短的载药时间且药物的载药量有明显提高,并且组装体中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新型载药体系的研究为β-胡萝卜素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影响抗脑胶质瘤药物盐酸多柔比星缓释植入剂体外释药的因素,为动物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与盐酸多柔比星混合制成缓释植入剂,采用UV测定其体外释放度。考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组成、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Mw)、载药量等因素对缓释植入剂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 载药量10%的植入剂释药速度明显快于5%的植入剂;随着共聚物组成中羟基乙酸比例的增加,释药速度明显加快,LA-GA为50∶50的植入剂35 d时累积释放度达90%,而75∶25的植入剂仅为60%;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与释药速度成反比,Mw=20 748的植入剂释药速度明显快于Mw=30 834的植入剂。结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组成、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载药量是影响缓释植入剂体外释药的因素,其中共聚物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共聚物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很好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以银耳多糖为乳化剂的槲皮素微乳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溶解度考察、配伍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优选微乳处方;采用银耳多糖为天然乳化剂,以油相、混合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比例为考察因素,粒径、载药量及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槲皮素微乳处方并对其性质、溶出度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槲皮素微乳处方中油相为三乙酸甘油酯(36%)、乳化剂为银耳多糖(23%)和聚山梨酯80(23%),助乳化剂为PEG400(18%);所得微乳外观均一透明,乳化后平均粒径为(25.04±0.94)nm,Zeta电位为(?13.20±0.68)mV,PDI为0.311±0.030,载药量为(30.17±1.02)mg/g;溶出度实验表明,槲皮素60 min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的累积溶出度为87.95%和70.47%;储存稳定性实验、高速离心和高温实验结果表明,微乳的质量稳定。结论槲皮素微乳制备工艺简单,可以增加槲皮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为相关制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拟制备pH依赖型黄芪多糖结肠定位释放喷雾干燥粉,以期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方法 以Eudragit S100水分散体为结肠靶向材料制备黄芪多糖结肠定位释放喷雾干燥粉,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并对其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药物与Eudragit S100比例为1∶10时所制备的喷雾干燥粉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基本不释药,在模拟人工肠液中,药物4 h的累积溶出率小于30.0%,在模拟人工结肠液中,1 h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90.0%以上。结论 以Eudragit S100水分散体为载体制备的黄芪多糖结肠定位释放喷雾干燥粉达到了结肠定位释药的效果,其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3.
张丹参  梅艳飞  宋晓敏  庄忠宝 《中草药》2016,47(8):1321-1326
目的制备pH依赖-酶触型大黄结肠靶向微丸,并优化筛选微丸的制备处方。方法采用滴制法制备丸芯,以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丸芯处方进行优化。以丸芯包衣后的释药性能为评价指标,进行包衣增重的筛选,最终得到能够在结肠释放药物的大黄微丸。结果以2%海藻酸钠-果胶溶液、0.7%壳聚糖溶液、1%CaCl_2溶液、pH6.0的壳聚糖-CaCl_2溶液,投药量4∶1(大黄-辅料)的处方制备丸芯,肠溶包衣增重30%,得包衣微丸。该微丸在人工胃液2h和小肠液3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2.01%和8.72%,在人工结肠液中4h累积释放率为92.58%。结论确定了大黄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剂处方,初步实现了结肠靶向释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青蒿素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表征与水溶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难溶于水的脂溶性青蒿素(artemisinin,Art)通过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负载后形成青蒿素多孔淀粉微球(Art-PSM),使其理化性质优于Art原药,从而改善Art的水溶性。方法采用物理吸附方法使PS微粒对Art原药进行负载,通过单因素法优化制备Art-PSM的最佳条件。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EM)、比表面积的测定(BET)、红外光谱检测(FTIR)、X射线衍射检测(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检测分别对Art-PSM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与分析。分别检测Art-PSM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解度。结果通过对理化性质的表征验证了在最佳制备条件下,PS已成功负载Art形成微球,其载药量为(20.37±0.61)%,包封率为(81.86±3.06)%。PS负载Art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Art原药已完全被PS所吸附,体现出和PS一样具有无定形态结构,从而提高了Art原药的水溶性。Art-PSM的溶解度显著提高,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分别是Art原药的3.77、1.64和1.72倍。结论 Art-PSM显著提高了Art原药的水溶性,为解决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海藻酸钠-碳纳米管(MWCNT)凝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PCM)为模型药物,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为相偶联剂,通过海藻酸钠(SAL)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和改性,制备碳纳米管-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借助FTIR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修饰后MWCNTs的表面形貌,探讨PCM-SAL-MWCNT凝胶微球在人工肠液(SIF)中释放机制.结果:修饰后的MWCNT凝胶微球载药量及在介质中释放量随凝胶微球中MWCNT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时间长且药物释放完全.结论:MWCNT可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Rh2自微乳释药系统并进行评价,为人参皂苷Rh2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人参皂苷Rh2在各种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选择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进行组合,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形成微乳的能力和区域,绘制不同处方组成的相图,以自微乳化的时间、乳滴粒径、形成微乳的外观,载药量为指标,进一步筛选处方,找出最佳的组合和处方配比并进行体外溶出度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的评价。结果在人参皂苷Rh2自微乳处方中,以油酸乙酯(油相)、聚山梨酯-80(乳化剂)、Transcutol P(助乳化剂)和Labrafil M1944CS(油相)、聚山梨酯-80(乳化剂)、Transcutol P(助乳化剂)组成的两种处方可以获得较好的自乳化效果。其最佳处方比例为Labrafil M1944CS-Tween80-Transcutale=30∶40∶30;Ethyl Oleate-Tween80-Tanscutal P=30∶45∶25。两种自微乳释药系统胶囊的溶出速度明显优于普通胶囊,SMEDDS的小肠吸收呈一级速率过程,吸收速率常数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h2溶液(P<0.01),SMEDDS在2h的吸收百分率为56.8%,明显高于人参皂苷Rh2溶液(P<0.05)。说明SMEDDS可以改善人参皂苷Rh2的小肠吸收。结论SMEDDS可有效增加人参皂苷Rh2的溶解度,明显改善体外溶出度,增加大鼠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17.
缓释胸腺五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国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36-838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0.68)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2±0.06)%和(84.21±0.61)%,30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og(1-y)=-0.0226-0.0393t,r=0.9937,t1/2=7.085d。结论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肠溶微囊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以聚丙烯酸树脂Ⅱ为囊材,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PNS肠溶微囊,并考察其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3批PNS肠溶微囊的包封率分别为90.85%,90.15%,89.06%;载药量分别为26.05%,25.04%,25.16%;R1,Rg1,Rb1在人工胃液中释放量<10%,人工肠液中45 min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86.08%,88.76%,84.98%。结论:溶剂-非溶剂法制备PNS肠溶微囊方法简单,体外释放符合药典对肠溶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介孔分子筛SBA-15对奥美沙坦的组装及释放情况,考察介孔分子筛对药物的缓释机制,开发新型药物载体材料。方法 以三嵌段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按照TEOS-P123(1∶0.017)的物质的量比,使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介孔分子筛SBA-15。并利用溶剂挥发法将奥美沙坦组装于SBA-15分子孔道中,利用XRD、氮吸附、红外光谱法对组装前后的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组装于分子上的筛奥美沙坦在模拟胃液及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 XRD图谱、氮吸附脱附曲线、红外光谱图表征均表明奥美沙坦成功组装于SBA-15孔道内。吸附到介孔分子筛上的奥美沙坦酯在模拟胃液中5 h时仅释放了30%左右,较短时间内,组装体中奥美沙坦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速率高于其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速率,随时间延长两体系释放速率逐渐接近。结论 介孔分子筛SBA-15对奥美沙坦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